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发展推动者人们的消费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人们对于产品质量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让人们享受到更优质的产品服务,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严格要求产品质量,另外还要分析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监管;模式创新
一、对产品质量的感悟与理解
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因此,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可以是多方面的要求,不同组织的顾客和其它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其生产和加工工艺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不同,人们常说,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
二、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人机料法环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五个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的简称。我们逐一分析,人是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是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生产者的意志,无论是手工生产还是机器生产,人的操作都直接影响着成品的最终质量。百密终有一疏,一个微小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产品的效果相差甚远。而且人的社会性就决定着人有复杂的情绪,如果将人的负面情绪带入生产中,肯定也会影响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而影响市场的营销。
“机”是指机器,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生产现在正向自动化,半自动化发展,程序设定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批量生产,机器的维护和保养,运行之前的准确性,精确性都要进行。但是机器毕竟受人所控制,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机器的生产质量。
“料”是指生产材料,工艺用料等,“法”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方法,工艺方法包括工艺流程的安排、工艺之间的衔接、工序加工手段的选择(加工环境条件的选择、工艺装备配置的选择、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序加工的指导文件的编制(如工艺卡、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工序质量分析表等)。 完善的工艺方法可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工艺方法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一大要素。“环”是指产品生产的具体环境,现在尤其是在食品生产行业中,安全卫生的生产环境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才能赢得良好的口碑,有利于市场营销和市场拓展。
三.如何完善产品质量监管的模式
(一)提高生产者自我监管的自觉性
人是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为了有效改善产品质量监管状况,首先生产者自身要做到自我监管,自我完善,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不能只为了利益,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放松对自己的监管,只靠外部力量催促自己改善产品质量,完善生产流程,这本身就是病态的,不持久的。
完善外部质量监管体系
监督生产过程,仅仅依靠生产者自身的自觉性,已经远远达不到顾客要求的程度,那就要完善外部监督的体系。比如政府相关部门要经常对相关生产部门进行专业的调查和监督,真正做到市场生产有具体相对应的部门进行监管,为生产过程提供可靠制度保障,同时也要出台相关的严格的法律规定,让产品质量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产品质量法》修订后已实施多年,在司法实践中已发现诸多内容存在矛盾或冲突,需要进一步修订或明确。发达国家普遍采取新增或修订原有法规进一步完善本国产品质量监管法规体系,并配以更为严格、细致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作为重要执法依据,力图最大限度提高产品质量监管的严密性。建议适时对《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律进行修订,提供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体系平台。还应该建立完整的问责制度,做到出了问题,有人承担责任,要进行明确的处罚,同时相关负责部门要进行连带处罚,真正确保部门工作的有序进行。
加强国家宏观质量管理职能
产品质量监管的目的在于规范行业行为,确保区域总体质量保持在一定水平,因此产品质量监管更应侧重于宏观质量管理,而非干预个别企业的微观生产行为。同时,权利与责任是对等的,企业主体责任的履行和承担需要与之相称的权利,仅仅靠行政部门强制力要求企业主动承担责任是不现实的,倘若没有设计合理的激励相容机制,企业主体责任缺失的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治。所以行政部门应适当减少对企业微观行为的干预,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强调企业主体自律,推进企业质量主体意识的塑造。与此同时,应抓大放小,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宏观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产品质量监管模式要不断与时俱进
要提高对产品质量监测的科学性,目前也有一些政策方案落实拟对产品质量的监测有所帮助。可是,随着产品种类增加,产品数量的增多,产品质量监测部门并没有随之更加具体和完善,相关监管部门的人员也增长缓慢,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的需求。如果在原有的监制模式下继续运作,不追求创新,产品的质量监测必然会遇见“瓶颈”,要使得产品质量的监测能够高速有效地进行,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并寻找与现有体制相适应的监测机制。①要把工作的基本思路进行整理来进入监管模式的创新。要把从产品质量监测的模式转变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方向转移。②要把内部因素管理治理好。要对技术进行严格的把关,加强产品生产前的管制,再进行比较严格的监督、检查, 强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监测,要对企业产品的管理制度进行严密的把关。最后要对完工产品进行追踪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峰.强化监管手段提升產品质量[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 2014, (1).
[2]汪立昕.我们需要怎样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I)--科学定位产品质量监管范围[J].产品安全与召回, 2013,(5).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监管;模式创新
一、对产品质量的感悟与理解
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因此,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可以是多方面的要求,不同组织的顾客和其它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其生产和加工工艺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不同,人们常说,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
二、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人机料法环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五个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的简称。我们逐一分析,人是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是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生产者的意志,无论是手工生产还是机器生产,人的操作都直接影响着成品的最终质量。百密终有一疏,一个微小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产品的效果相差甚远。而且人的社会性就决定着人有复杂的情绪,如果将人的负面情绪带入生产中,肯定也会影响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而影响市场的营销。
“机”是指机器,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生产现在正向自动化,半自动化发展,程序设定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批量生产,机器的维护和保养,运行之前的准确性,精确性都要进行。但是机器毕竟受人所控制,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机器的生产质量。
“料”是指生产材料,工艺用料等,“法”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方法,工艺方法包括工艺流程的安排、工艺之间的衔接、工序加工手段的选择(加工环境条件的选择、工艺装备配置的选择、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序加工的指导文件的编制(如工艺卡、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工序质量分析表等)。 完善的工艺方法可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工艺方法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一大要素。“环”是指产品生产的具体环境,现在尤其是在食品生产行业中,安全卫生的生产环境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才能赢得良好的口碑,有利于市场营销和市场拓展。
三.如何完善产品质量监管的模式
(一)提高生产者自我监管的自觉性
人是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为了有效改善产品质量监管状况,首先生产者自身要做到自我监管,自我完善,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不能只为了利益,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放松对自己的监管,只靠外部力量催促自己改善产品质量,完善生产流程,这本身就是病态的,不持久的。
完善外部质量监管体系
监督生产过程,仅仅依靠生产者自身的自觉性,已经远远达不到顾客要求的程度,那就要完善外部监督的体系。比如政府相关部门要经常对相关生产部门进行专业的调查和监督,真正做到市场生产有具体相对应的部门进行监管,为生产过程提供可靠制度保障,同时也要出台相关的严格的法律规定,让产品质量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产品质量法》修订后已实施多年,在司法实践中已发现诸多内容存在矛盾或冲突,需要进一步修订或明确。发达国家普遍采取新增或修订原有法规进一步完善本国产品质量监管法规体系,并配以更为严格、细致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作为重要执法依据,力图最大限度提高产品质量监管的严密性。建议适时对《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律进行修订,提供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体系平台。还应该建立完整的问责制度,做到出了问题,有人承担责任,要进行明确的处罚,同时相关负责部门要进行连带处罚,真正确保部门工作的有序进行。
加强国家宏观质量管理职能
产品质量监管的目的在于规范行业行为,确保区域总体质量保持在一定水平,因此产品质量监管更应侧重于宏观质量管理,而非干预个别企业的微观生产行为。同时,权利与责任是对等的,企业主体责任的履行和承担需要与之相称的权利,仅仅靠行政部门强制力要求企业主动承担责任是不现实的,倘若没有设计合理的激励相容机制,企业主体责任缺失的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治。所以行政部门应适当减少对企业微观行为的干预,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强调企业主体自律,推进企业质量主体意识的塑造。与此同时,应抓大放小,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宏观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产品质量监管模式要不断与时俱进
要提高对产品质量监测的科学性,目前也有一些政策方案落实拟对产品质量的监测有所帮助。可是,随着产品种类增加,产品数量的增多,产品质量监测部门并没有随之更加具体和完善,相关监管部门的人员也增长缓慢,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的需求。如果在原有的监制模式下继续运作,不追求创新,产品的质量监测必然会遇见“瓶颈”,要使得产品质量的监测能够高速有效地进行,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并寻找与现有体制相适应的监测机制。①要把工作的基本思路进行整理来进入监管模式的创新。要把从产品质量监测的模式转变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方向转移。②要把内部因素管理治理好。要对技术进行严格的把关,加强产品生产前的管制,再进行比较严格的监督、检查, 强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监测,要对企业产品的管理制度进行严密的把关。最后要对完工产品进行追踪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峰.强化监管手段提升產品质量[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 2014, (1).
[2]汪立昕.我们需要怎样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I)--科学定位产品质量监管范围[J].产品安全与召回,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