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抑郁症”这个词大多数只有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后才会被大众提起。然而大多数的报道是属于非专业信息的发布,只是站在一个自认为客观和专业的角度,带有自我的价值和情感倾向和判断。那么,到底什么是抑郁症?当今,新闻通过互联网散播地球到各个角落,受众不仅借助互联网来了解和观望,而且用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可以说,现代社会受众的价值意识是要从大众媒介传播系统构建起来的。为了进行人际交际,我们自身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新颖的点,在这个时候,受众会对自己看到的信息不断巩固,然后自己形成总体印象,刻板印象就形成了。新媒体时代的话语表述和内容决定着刻板印象的形成,而且,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大众传播。所以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表述要异常的重视和注意。
关键词:抑郁症;话语表述;刻板印
第一章 抑郁症问题的高潮再现
一、研究缘起
2016年9月16号18点21分,艺人乔任梁在上海桃浦地区祁顺路某住宅楼内死亡。经法医初步鉴定,已排除他杀可能。9月17日,乔任梁公司发官方声明,表示乔任梁患有抑郁症自杀离世。
演员乔任梁的抑郁症离世,让“抑郁症”这个久别公众视线的名词再一次的成为了社会和公众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新闻、微博、微信以及微信公众号,在乔任梁死亡的一个月内一直是各大版面和新闻的头条消息。在我所了解到的微博微信和公众号当中,出现了信息庞大,频率颇高的报道。所有的信息中,除了惋惜艺人乔任梁的抑郁离世,更多的是关于“抑郁症”这个名词的相关信息和新闻。可以说,艺人乔任梁的死亡让“抑郁症”再度成为热点,在我所搜集的所有材料,包括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中通过分类和研究发现,相关的报道内容是关于以下几个方面:
1,乔任梁的死亡,让我们了解到娱乐圈中演员这个行业压力有多大。
2,给大众普及“抑郁症”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3,让大众了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抑郁症”,如何避免和治愈。
4,除了演员乔任梁之外,在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是因抑郁症而死亡的。
5,普及“抑郁症”的严重性。
这篇文章的研究之始就是从上述方面中的第五条开始的,我通过分析发现,因为“抑郁症”这个词是因为演员乔任梁的离世才再度火热,在新闻报道当中大多数新闻标题都有将“抑郁症”和“自杀”还有“死亡”并列在标题当中。所以新闻报道在乔任梁和相关“抑郁症”报道中不够科学、理性和严谨,在展现出的新闻报道中,会主动或者无意间造成受众的刻板印象。此篇研究由此展开。
二、“抑郁症”的疑问由来已久
“抑郁症”这个词大多数只有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后才会被大众提起。然而大多数的报道是属于非专业信息的发布,只是站在一个自认为客观和专业的角度,带有自我的价值和情感倾向和判断。在有关“抑郁症”的报道中,所占比比较大的是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在娱乐类的新闻报道中,能够报道出来,具有曝光率的是关于明星,例如,乔任梁因为“抑郁症”而自杀。或者,爆出某明星曾经身患抑郁症,有过自杀念头。又有,关于某明星抑郁症自杀未遂的新闻报道一时间充斥了所有娱乐新闻。而在相关的社会新闻当中,有关“抑郁症”的报道都是关于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民事案件。例如,某女子因产后抑郁自杀身亡,或者某大学生因压力过大抑郁症跳楼身亡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抑郁症?庞旭通过研究中西方对抑郁症的认知历史时说,在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是一种情感疾病,被喻为“心理疾病中的感冒”。人的一生总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抑郁中,是一种悲伤或沮丧的情绪体验,是普遍存在的,尤其会受到社会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抑郁的情绪历久不散,就需要进行专业的诊断。欧洲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结果分析,只有少数的患者在前一年接受过医疗服务。所以,在治疗抑郁症过程中,不仅一生要提高治疗技术,患者也要主动就医。
所以,抑郁症不会导致死亡,更不会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有自杀倾向,在我的研究当中却发现,关于“抑郁症”的新闻经常会出现于与“自杀”“死亡”共同出现并且含糊不清的情况。下文来具体说整体调查研究。
第二章 “抑郁症”“自殺”“死亡”同题出现的报道分析
一、“抑郁症”的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这个名词的理论先导是李普曼提出的,是拟态环境的假说。在李普曼所著的《公众舆论》这本书中,他说,大众媒介的报道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环境,这个拟态的现实环境是媒介受众用来了解现实用来做自我的认知的判断,虽然这个参照或者说依据有自身的局限,但是他和现实世界的同构和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
本文所说的“抑郁症”的媒介形象是被传播者的现实形象以及媒介话语表述中的形象,杨青山在其研究中提到,媒介形象即某一类人群或某一类事件,在被大众媒体传播时所构建的总体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的就是”抑郁症“这个名词以及这一类人群在大众媒体传播中的特征,现实状况,和新闻话语下会不会有意或无意的造成刻板印象。
二、样本采集
(1)为了让样本尽可能的具有代表性,首先我以艺人乔任梁抑郁症死亡新闻为基点,选取了2016年9月16号到2016年12月1号的有关于乔任梁死亡的新闻报道,取样来源是:人民网、中青网和微信公众平台。
采集到的相关新闻素材共67个(不包含重复),其中在标题中将“抑郁症”与“死亡”或“自杀”同题并列的共有42个。题目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例:1、乔任梁抑郁症自杀死亡。2、明星抑郁症死亡多个案例。3、某地某人死亡,与乔任梁同患抑郁症。4、抑郁症如何把人带向死亡。5、抑郁症比癌症可怕。在这些大致题目当中,与乔任梁抑郁症自杀死亡相关的占40%,与明星抑郁症死亡案例相关的占10%,某地某人死亡与乔任梁同病的占19%,与抑郁症会将人带入死亡的有17%,与抑郁症比癌症可怕的占6%,其他杂类占8%。 (2)上面采集的样本是与乔任梁死亡相关的新闻,下面的样本是在同一时间段之内,与乔任梁事件并无关系的,但是却将“抑郁症”“自杀”“死亡”同题出现在标题中的新闻,来源:南方网、南方周末、新京报、中山网、华商报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共采集到相关新闻102个。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例:
1、某地某人抑郁症自杀死亡。
2、探究为何抑郁症患者容易自杀。
3、抑郁症带人走向死亡。
4、抑郁症发作重伤他人。
5、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抑郁症”,如何避免和治愈。
6、提供一定数据,证明中国有数量庞大的抑郁症患者或者多少人当中有多少人患有抑郁症。
在这些相关新闻分类当中,某地某人身患抑郁症自杀死亡的报道占据了39%,探究为何抑郁症容易自杀占据10%,抑郁症带人走向死亡类占据19%,抑郁症发作重伤他人占据7%,如何判断自己患有抑郁症17%,提供一定数据说明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庞大8%,其他占据7%。
(3)在上述所有的总样本中,在新闻报道标题中的话语表述中出现肯定语句或浅词,比如说:“抑郁症不是遗传病,但一定有遗传倾向”(南方网);“抑郁症成健康隐形杀手”(南方周末);“抑郁症是一种残疾,死亡无疑是解脱”(微信公众号);“抑郁症司机求死,撞人致2死一伤”(中青网);等等。出现类似话语的,带有个人见解和不科学与不客观因素的新闻标题占据了85%。
三、数据研究及结果
1、在与乔任梁有关的新闻报道中,相比较这个时间发生之前有关于“抑郁症”的新闻报道,明显关于艺人乔任梁的报道成倍数上升。不论是专业化报纸还是综合类报纸,报道的数量都有明显的递增趋势,随着新闻的热点的出现,热点名词的报道会增多。在相关素材当中,新闻标题当中出现乔任梁抑郁症死亡的占据大多数,因为新闻的源头和热点就是乔任梁事件,这个无可厚非。但是还有相当大的比例题目没有提到乔任梁,而将新闻标题设置为了几个关键词:“抑郁症”和“自杀”或“死亡”。还有些新闻是引用乔任梁事件,报道他人的抑郁症死亡,而将标题写为某人自杀死亡和乔任梁同病。可以看出乔任梁事件让“抑郁症”成为热点话题的同时“自杀”“死亡”也随题而来,乔任梁抑郁症自杀了,这个人也抑郁症自杀了,某某某个明星之前也是抑郁症自杀了。让受众在无形之中有一种自我认知,我可千万要注意,不能得抑郁症,因为得抑郁症的人都自杀死亡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在乔任梁时间出现后的第三天,就有媒体注意到了会给受众造成误导,就出来了另外一类新闻报道,就是上文中样本采集第二阶段出现了科普类的新闻和数据式的新闻。
2、在与乔任梁无关的报道中,同上述报道一样标题中将“抑郁症”与“自杀”或“死亡”并列出现的标题占据了大部分,这类报道中,科普类新闻总体居多,但是在标题的写作上出现了混淆视听的情况。现在互联网上的“标题党”很多,所谓“标题党”就是在看新闻时,仅仅是走马观花,只看新闻标题而不关注于新闻内容,只有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才会继续点进去看新闻的内容。所以好多媒体在编辑题目时过度的注重题目的吸引力和新奇性,而失去了新闻自身的客观性。受众在点开科普类文章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就会将这个概念形成自我认知。这样下去,就会造成受众的刻板印象,新闻的客观性将不复存在。
3、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表述如此报道“抑郁症”这个媒介形象,对三类人群有不同的影响。一类人群是患有“抑郁症”的人群。一类是感觉自己患有抑郁症或没有接受过治疗的人群。另外一类是普通的受众人群。对于患有抑郁症的人群来说,他们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下当看到上述类新闻标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会不会在不想自杀的情况下因为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表述造成这类人群对于“抑郁症”“自杀”或“死亡”产生误解,会不会认为抑郁症人群都有自杀倾向,会不会增加患病人群的自杀率,会不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和压力。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本文的研究只在报道中的话语表述是否造成了主被动的刻板印象。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不做研究。对于感觉自己患有抑郁症或没有接受过治疗的人群来说,在看到这样标题的新闻报道时,一是会对自己产生绝望害怕被别人知道病情而延误医治,二是会走向极端,认为自己患了抑郁症就一定会死亡,会对周围一切失去希望,在遇到小挫折后,会选择死亡。所以新闻报道的话语表述不够清晰和客观,就会对受众造成后果严重的影响。对于普通的受众人群来说,会让他们在认知上出现偏差和造成刻板的印象,上文中有举例说新闻标题为某人患有抑郁症重伤他人,几死几伤。当受众看到这样的标题后,如果不深入了解,会对这类患者产生害怕和忌惮,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对这类患者产生歧视,这是极为不公平的。所以,新闻报道的话语表述要严谨客观,否则在潜移默化中会改变受众的理解和认知。对受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对抑郁症患者也是不公平的。
第三章 刻板印象和话语表述
一、刻板印象
1、刻板印象是什么
《刻板印象的研究溯源》一文中,作者讓我们追寻着刻板印象的研究足迹了解到了刻板印象的真面目。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最先是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上文中有解释过,是指一般的认知结构即“头脑中的图像”。他的思想奠定了具有系统性的发展基础。在第二阶段,代表作是《独裁的个性》和《偏见的本性》。在《偏见的本性》这本书中,他深刻的认识到态度和价值对个体有多重功能,他在认知领域检验价值、态度和社会因素。随后将认知纳入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在第三阶段,主要就是是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了。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理解,刻板印象可以看成是引导这个观念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刻板印象的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这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影响后续的信息加工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的。
2、 刻板印象的特点
刻板印象具有五个基本特点,一、过分卡片化。二、以偏概全。三、有形象力。四、有顽固性。五、有可变性。在这里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我们可以想想我们是如何看待异国文化的,在我们的脑海中,提到美国就是有钱的国家,提到犹太人就是世界最聪明的人种,提到法国就是浪漫的国家,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还有,我们在提到山西就是乌烟瘴气,提到河南就是小偷骗子,等等。我们细小到家庭,一说家庭妇女,想到的就是勤劳朴实和勤俭持家。这些都是典型的“刻板印象”而运用到“刻板印象”的五个基本特点当中,上述所说的例子都和以偏概全和过分卡片化有关。因为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九再难从受众的脑海中轻易抹去或者改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顽固性。因为刻板印象的形成是随着人们对于一个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自我分类相联系的。所以本文要以乔任梁为基点引出,分析一下在上述新闻报道中让受众形成对于“抑郁症”或好或坏的刻板印象。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受众会通过看到新闻标题这个途径形成刻板印象去知道或者引导受众的心理或言行,并且会对小群体或者一个现象做出自我判断,而在受众的交际圈中,建构和交流以及扩大这种刻板印象。 3、新媒体时代的刻板印象
在我们所处的新媒体时代,因为各大媒介的竞争,在新闻的制作和处理上花了更多的心思,当今,新闻通过互联网散播地球到各个角落,受众不仅借助互联网来了解和觀望,而且用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可以说,现代社会受众的价值意识是要从大众媒介传播系统构建起来的。现在媒介传播的内容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为了进行人际交际,我们自身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新颖的点,在这个时候,受众会对自己看到的信息不断巩固,然后自己形成了总体印象,于是,刻板印象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时代的话语表述和内容决定着刻板印象的形成,而且,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大众传播。所以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表述要异常的重视和注意。
二、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表述
受众绝大部分的感受和感知以及概念的形成都是通过大众的传播媒介来获取的,不仅获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也获得对于世界和自己不了解领域或概念的认知。所以大众传播媒介是主要源头,在新闻报道的话语表述上要十分的注意。在话语表述中如何防止或者说不主动和被动的给受众造成刻板印象,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在标题中不要出现不常用或者会引起受众误解的简称或名词。
2、新闻事实是一个个例的情况下,在新闻标题的话语表述中要谨慎使用宏观表达。
3、如果没有特殊的需要或者明显的是非判断,要避免在标配提当中出现主观色彩浓郁的字眼,例如我上文中举得例子。尽量保证话语表述的理性和客观性。
4、我非常不提倡在新闻标题中使用问句,内容是什么就告诉读者什么,没有必要欲擒故纵。
5、新闻标题中做出的判断,要在正文中有足够的证据来作为支撑,避免出现孤证和过头的判断。
第四章 总结
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一个概念或观念的形成是有关联的,新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能将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因此,对于广大受众而言,要自己有判断事物的头脑,可以对形形色色的新闻信息加以区分。而对于新闻的采写者来说,要注意自己的话语表述,要全面、客观、真实的去进行报道,不要故弄玄虚。
这篇文章,主要针对于以“抑郁症”为例,研究新闻话语表述会不会主动或被动的造成刻板印象。在形成这样的刻板印象之后,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如何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既能客观的真实的表述又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在双方面都受益的情况下进信息的传播,是更有价值的研究,也是我研究的一个缺口。
总之,在新闻话语的表述上要以大局为重,要注重精神的追求和社会和谐,全面、客观、严谨、真实的报道,积极消除可能造成不好的刻板印象的情况。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要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庞旭 《健康传播视域下的抑郁症报道》 2011-2015
2、杨青山 《刻板印象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机及其机制》
3、徐伟伟 《刻板印象的生成机制》 2008
4、连淑芳 《刻板印象的研究溯源》 201701
5、德吉央宗 《新闻报道中的“刻板印象”探讨》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14-13
6、郭全芳 张云红 《抑郁症患者情感体验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2008-11-43-11
关键词:抑郁症;话语表述;刻板印
第一章 抑郁症问题的高潮再现
一、研究缘起
2016年9月16号18点21分,艺人乔任梁在上海桃浦地区祁顺路某住宅楼内死亡。经法医初步鉴定,已排除他杀可能。9月17日,乔任梁公司发官方声明,表示乔任梁患有抑郁症自杀离世。
演员乔任梁的抑郁症离世,让“抑郁症”这个久别公众视线的名词再一次的成为了社会和公众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新闻、微博、微信以及微信公众号,在乔任梁死亡的一个月内一直是各大版面和新闻的头条消息。在我所了解到的微博微信和公众号当中,出现了信息庞大,频率颇高的报道。所有的信息中,除了惋惜艺人乔任梁的抑郁离世,更多的是关于“抑郁症”这个名词的相关信息和新闻。可以说,艺人乔任梁的死亡让“抑郁症”再度成为热点,在我所搜集的所有材料,包括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中通过分类和研究发现,相关的报道内容是关于以下几个方面:
1,乔任梁的死亡,让我们了解到娱乐圈中演员这个行业压力有多大。
2,给大众普及“抑郁症”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3,让大众了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抑郁症”,如何避免和治愈。
4,除了演员乔任梁之外,在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是因抑郁症而死亡的。
5,普及“抑郁症”的严重性。
这篇文章的研究之始就是从上述方面中的第五条开始的,我通过分析发现,因为“抑郁症”这个词是因为演员乔任梁的离世才再度火热,在新闻报道当中大多数新闻标题都有将“抑郁症”和“自杀”还有“死亡”并列在标题当中。所以新闻报道在乔任梁和相关“抑郁症”报道中不够科学、理性和严谨,在展现出的新闻报道中,会主动或者无意间造成受众的刻板印象。此篇研究由此展开。
二、“抑郁症”的疑问由来已久
“抑郁症”这个词大多数只有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后才会被大众提起。然而大多数的报道是属于非专业信息的发布,只是站在一个自认为客观和专业的角度,带有自我的价值和情感倾向和判断。在有关“抑郁症”的报道中,所占比比较大的是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在娱乐类的新闻报道中,能够报道出来,具有曝光率的是关于明星,例如,乔任梁因为“抑郁症”而自杀。或者,爆出某明星曾经身患抑郁症,有过自杀念头。又有,关于某明星抑郁症自杀未遂的新闻报道一时间充斥了所有娱乐新闻。而在相关的社会新闻当中,有关“抑郁症”的报道都是关于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民事案件。例如,某女子因产后抑郁自杀身亡,或者某大学生因压力过大抑郁症跳楼身亡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抑郁症?庞旭通过研究中西方对抑郁症的认知历史时说,在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是一种情感疾病,被喻为“心理疾病中的感冒”。人的一生总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抑郁中,是一种悲伤或沮丧的情绪体验,是普遍存在的,尤其会受到社会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抑郁的情绪历久不散,就需要进行专业的诊断。欧洲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结果分析,只有少数的患者在前一年接受过医疗服务。所以,在治疗抑郁症过程中,不仅一生要提高治疗技术,患者也要主动就医。
所以,抑郁症不会导致死亡,更不会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有自杀倾向,在我的研究当中却发现,关于“抑郁症”的新闻经常会出现于与“自杀”“死亡”共同出现并且含糊不清的情况。下文来具体说整体调查研究。
第二章 “抑郁症”“自殺”“死亡”同题出现的报道分析
一、“抑郁症”的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这个名词的理论先导是李普曼提出的,是拟态环境的假说。在李普曼所著的《公众舆论》这本书中,他说,大众媒介的报道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环境,这个拟态的现实环境是媒介受众用来了解现实用来做自我的认知的判断,虽然这个参照或者说依据有自身的局限,但是他和现实世界的同构和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
本文所说的“抑郁症”的媒介形象是被传播者的现实形象以及媒介话语表述中的形象,杨青山在其研究中提到,媒介形象即某一类人群或某一类事件,在被大众媒体传播时所构建的总体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的就是”抑郁症“这个名词以及这一类人群在大众媒体传播中的特征,现实状况,和新闻话语下会不会有意或无意的造成刻板印象。
二、样本采集
(1)为了让样本尽可能的具有代表性,首先我以艺人乔任梁抑郁症死亡新闻为基点,选取了2016年9月16号到2016年12月1号的有关于乔任梁死亡的新闻报道,取样来源是:人民网、中青网和微信公众平台。
采集到的相关新闻素材共67个(不包含重复),其中在标题中将“抑郁症”与“死亡”或“自杀”同题并列的共有42个。题目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例:1、乔任梁抑郁症自杀死亡。2、明星抑郁症死亡多个案例。3、某地某人死亡,与乔任梁同患抑郁症。4、抑郁症如何把人带向死亡。5、抑郁症比癌症可怕。在这些大致题目当中,与乔任梁抑郁症自杀死亡相关的占40%,与明星抑郁症死亡案例相关的占10%,某地某人死亡与乔任梁同病的占19%,与抑郁症会将人带入死亡的有17%,与抑郁症比癌症可怕的占6%,其他杂类占8%。 (2)上面采集的样本是与乔任梁死亡相关的新闻,下面的样本是在同一时间段之内,与乔任梁事件并无关系的,但是却将“抑郁症”“自杀”“死亡”同题出现在标题中的新闻,来源:南方网、南方周末、新京报、中山网、华商报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共采集到相关新闻102个。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例:
1、某地某人抑郁症自杀死亡。
2、探究为何抑郁症患者容易自杀。
3、抑郁症带人走向死亡。
4、抑郁症发作重伤他人。
5、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抑郁症”,如何避免和治愈。
6、提供一定数据,证明中国有数量庞大的抑郁症患者或者多少人当中有多少人患有抑郁症。
在这些相关新闻分类当中,某地某人身患抑郁症自杀死亡的报道占据了39%,探究为何抑郁症容易自杀占据10%,抑郁症带人走向死亡类占据19%,抑郁症发作重伤他人占据7%,如何判断自己患有抑郁症17%,提供一定数据说明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庞大8%,其他占据7%。
(3)在上述所有的总样本中,在新闻报道标题中的话语表述中出现肯定语句或浅词,比如说:“抑郁症不是遗传病,但一定有遗传倾向”(南方网);“抑郁症成健康隐形杀手”(南方周末);“抑郁症是一种残疾,死亡无疑是解脱”(微信公众号);“抑郁症司机求死,撞人致2死一伤”(中青网);等等。出现类似话语的,带有个人见解和不科学与不客观因素的新闻标题占据了85%。
三、数据研究及结果
1、在与乔任梁有关的新闻报道中,相比较这个时间发生之前有关于“抑郁症”的新闻报道,明显关于艺人乔任梁的报道成倍数上升。不论是专业化报纸还是综合类报纸,报道的数量都有明显的递增趋势,随着新闻的热点的出现,热点名词的报道会增多。在相关素材当中,新闻标题当中出现乔任梁抑郁症死亡的占据大多数,因为新闻的源头和热点就是乔任梁事件,这个无可厚非。但是还有相当大的比例题目没有提到乔任梁,而将新闻标题设置为了几个关键词:“抑郁症”和“自杀”或“死亡”。还有些新闻是引用乔任梁事件,报道他人的抑郁症死亡,而将标题写为某人自杀死亡和乔任梁同病。可以看出乔任梁事件让“抑郁症”成为热点话题的同时“自杀”“死亡”也随题而来,乔任梁抑郁症自杀了,这个人也抑郁症自杀了,某某某个明星之前也是抑郁症自杀了。让受众在无形之中有一种自我认知,我可千万要注意,不能得抑郁症,因为得抑郁症的人都自杀死亡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在乔任梁时间出现后的第三天,就有媒体注意到了会给受众造成误导,就出来了另外一类新闻报道,就是上文中样本采集第二阶段出现了科普类的新闻和数据式的新闻。
2、在与乔任梁无关的报道中,同上述报道一样标题中将“抑郁症”与“自杀”或“死亡”并列出现的标题占据了大部分,这类报道中,科普类新闻总体居多,但是在标题的写作上出现了混淆视听的情况。现在互联网上的“标题党”很多,所谓“标题党”就是在看新闻时,仅仅是走马观花,只看新闻标题而不关注于新闻内容,只有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才会继续点进去看新闻的内容。所以好多媒体在编辑题目时过度的注重题目的吸引力和新奇性,而失去了新闻自身的客观性。受众在点开科普类文章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就会将这个概念形成自我认知。这样下去,就会造成受众的刻板印象,新闻的客观性将不复存在。
3、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表述如此报道“抑郁症”这个媒介形象,对三类人群有不同的影响。一类人群是患有“抑郁症”的人群。一类是感觉自己患有抑郁症或没有接受过治疗的人群。另外一类是普通的受众人群。对于患有抑郁症的人群来说,他们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下当看到上述类新闻标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会不会在不想自杀的情况下因为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表述造成这类人群对于“抑郁症”“自杀”或“死亡”产生误解,会不会认为抑郁症人群都有自杀倾向,会不会增加患病人群的自杀率,会不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和压力。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本文的研究只在报道中的话语表述是否造成了主被动的刻板印象。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不做研究。对于感觉自己患有抑郁症或没有接受过治疗的人群来说,在看到这样标题的新闻报道时,一是会对自己产生绝望害怕被别人知道病情而延误医治,二是会走向极端,认为自己患了抑郁症就一定会死亡,会对周围一切失去希望,在遇到小挫折后,会选择死亡。所以新闻报道的话语表述不够清晰和客观,就会对受众造成后果严重的影响。对于普通的受众人群来说,会让他们在认知上出现偏差和造成刻板的印象,上文中有举例说新闻标题为某人患有抑郁症重伤他人,几死几伤。当受众看到这样的标题后,如果不深入了解,会对这类患者产生害怕和忌惮,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对这类患者产生歧视,这是极为不公平的。所以,新闻报道的话语表述要严谨客观,否则在潜移默化中会改变受众的理解和认知。对受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对抑郁症患者也是不公平的。
第三章 刻板印象和话语表述
一、刻板印象
1、刻板印象是什么
《刻板印象的研究溯源》一文中,作者讓我们追寻着刻板印象的研究足迹了解到了刻板印象的真面目。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最先是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上文中有解释过,是指一般的认知结构即“头脑中的图像”。他的思想奠定了具有系统性的发展基础。在第二阶段,代表作是《独裁的个性》和《偏见的本性》。在《偏见的本性》这本书中,他深刻的认识到态度和价值对个体有多重功能,他在认知领域检验价值、态度和社会因素。随后将认知纳入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在第三阶段,主要就是是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了。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理解,刻板印象可以看成是引导这个观念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刻板印象的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这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影响后续的信息加工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的。
2、 刻板印象的特点
刻板印象具有五个基本特点,一、过分卡片化。二、以偏概全。三、有形象力。四、有顽固性。五、有可变性。在这里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我们可以想想我们是如何看待异国文化的,在我们的脑海中,提到美国就是有钱的国家,提到犹太人就是世界最聪明的人种,提到法国就是浪漫的国家,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还有,我们在提到山西就是乌烟瘴气,提到河南就是小偷骗子,等等。我们细小到家庭,一说家庭妇女,想到的就是勤劳朴实和勤俭持家。这些都是典型的“刻板印象”而运用到“刻板印象”的五个基本特点当中,上述所说的例子都和以偏概全和过分卡片化有关。因为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九再难从受众的脑海中轻易抹去或者改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顽固性。因为刻板印象的形成是随着人们对于一个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自我分类相联系的。所以本文要以乔任梁为基点引出,分析一下在上述新闻报道中让受众形成对于“抑郁症”或好或坏的刻板印象。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受众会通过看到新闻标题这个途径形成刻板印象去知道或者引导受众的心理或言行,并且会对小群体或者一个现象做出自我判断,而在受众的交际圈中,建构和交流以及扩大这种刻板印象。 3、新媒体时代的刻板印象
在我们所处的新媒体时代,因为各大媒介的竞争,在新闻的制作和处理上花了更多的心思,当今,新闻通过互联网散播地球到各个角落,受众不仅借助互联网来了解和觀望,而且用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可以说,现代社会受众的价值意识是要从大众媒介传播系统构建起来的。现在媒介传播的内容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为了进行人际交际,我们自身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新颖的点,在这个时候,受众会对自己看到的信息不断巩固,然后自己形成了总体印象,于是,刻板印象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时代的话语表述和内容决定着刻板印象的形成,而且,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大众传播。所以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表述要异常的重视和注意。
二、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表述
受众绝大部分的感受和感知以及概念的形成都是通过大众的传播媒介来获取的,不仅获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也获得对于世界和自己不了解领域或概念的认知。所以大众传播媒介是主要源头,在新闻报道的话语表述上要十分的注意。在话语表述中如何防止或者说不主动和被动的给受众造成刻板印象,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在标题中不要出现不常用或者会引起受众误解的简称或名词。
2、新闻事实是一个个例的情况下,在新闻标题的话语表述中要谨慎使用宏观表达。
3、如果没有特殊的需要或者明显的是非判断,要避免在标配提当中出现主观色彩浓郁的字眼,例如我上文中举得例子。尽量保证话语表述的理性和客观性。
4、我非常不提倡在新闻标题中使用问句,内容是什么就告诉读者什么,没有必要欲擒故纵。
5、新闻标题中做出的判断,要在正文中有足够的证据来作为支撑,避免出现孤证和过头的判断。
第四章 总结
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一个概念或观念的形成是有关联的,新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能将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因此,对于广大受众而言,要自己有判断事物的头脑,可以对形形色色的新闻信息加以区分。而对于新闻的采写者来说,要注意自己的话语表述,要全面、客观、真实的去进行报道,不要故弄玄虚。
这篇文章,主要针对于以“抑郁症”为例,研究新闻话语表述会不会主动或被动的造成刻板印象。在形成这样的刻板印象之后,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如何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既能客观的真实的表述又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在双方面都受益的情况下进信息的传播,是更有价值的研究,也是我研究的一个缺口。
总之,在新闻话语的表述上要以大局为重,要注重精神的追求和社会和谐,全面、客观、严谨、真实的报道,积极消除可能造成不好的刻板印象的情况。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要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庞旭 《健康传播视域下的抑郁症报道》 2011-2015
2、杨青山 《刻板印象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机及其机制》
3、徐伟伟 《刻板印象的生成机制》 2008
4、连淑芳 《刻板印象的研究溯源》 201701
5、德吉央宗 《新闻报道中的“刻板印象”探讨》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14-13
6、郭全芳 张云红 《抑郁症患者情感体验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2008-11-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