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就从读五年级的陈同学的家长致资源教师的一封信说起,
老师,首先感谢您费心费力的帮小陈找特殊教育专业的老师帮助。您就像家长一样操心孩子的干预,怕耽误了他的康复时间。您的支持和关心,让我觉得我们现在不是孤立无助了,感觉到有那么好的老师和家长站在同一战线上的,真的很温暖。
记得小陈三年级时,班主任跟我讲,叫我拿孩子的医学诊断证明,说学校专门建立了资源教室,到时会有专业的特教老师来给他们做干预,连资源教师都要专门去进行专业培训。当时我既开心又犹豫,开心的是学校终于注意到这些孩子,開始帮助他们了。这意味着以后孩子既可以在学校学到知识,又可以得到专业的干预,还能得到任课老师的支持与理解。犹豫的是我把诊断证明交给了学校,不就意味着向大家宣布我的孩子是有问题的,他是不正常的吗?(虽然我心里知道孩子的情况,但为了面子,其实我嘴巴上还是不想对外承认的。)后来经过短暂的挣扎,我把证明交给了老师。满怀期待着学校、孩子的改变。虽然资源教室的人手不够,但学校还特意请了有特殊教育背景的社工来帮他们做干预。但只是间断性的。转眼间孩子进入了五年级,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虽然改善了些,但和同学们的差距还很大,我的依然忧心忡忡。
我想甘泉小学能在校园建立资源教室,这在增城的各小学来说已经是走先一步了。趁这个机会,我想向学校申请,希望资源教室能尽快开课,聘请专业的老师给孩子们做评估,如果可以的话你们能够为他们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并实施,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帮助到这些孩子。这是我作为一个特殊孩子的家长发自内心的声音,说得不好的还请谅解
最后,谢谢老师对特殊孩子们的付出!您辛苦了!
这是孩子家长的心声,也是甘露园所走过得路的见证。
陈同学已经五年级了。记得他在三年级我们接到个案,班主任李老师填写个案情况调查表描述:小陈同学表情生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爱说话,手脚不停的动。无交流的同伴,易和同学产生矛盾。学业成绩全班最后15%。最让老师困扰的问题是:上课看课外书,画画等。不遵守各项纪律,易和同学产生矛盾。
小陈的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接受《中国修订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小陈智力落后于同龄人,医学报告还显示:陈同学视觉分析和整合技能较弱,协调能力,视--动--空间能力,非言语推理能力较弱.较难在有时间的压力情境下作业,概念思维较弱,较难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家长和老师都反应,孩子很爱看课外书,天天课堂上看,不分场合。
根据上述情况,李老师与陈同学家长真诚沟通。把陈同学的情况向资源教师反映,我们请来了家长,向他们介绍了随班就读的政策及其教育服务,指出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诊断,老师将会更好地根据孩子的需求进行教学调整,补缺和增能兼顾,将有助陈同学尽可能地发展。
李老师先着手搜集整理了陈同学的基本资料、近三年来的学业情况资料、智力测试报告的复印件、具代表性的作业作品,为陈同学建起了个人成长档案。然后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陈同学学业能力情况、居家生活能力。另一方面,资源教师用教育需求量表了解陈同学发展优势现状。急需解决的问题。一系列的教育诊断工作完成后,李老师召集了陈同学的个案会议。个案会议由家长、资源教师、陈同学的班主任、科任老师一同参加。会上大家把上述教育诊断资料做了综合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陈同学智力落后于同龄人,居家生活方面的机会和经验不足是主因。独立完成工作能力不足,遇困难易放弃。语句单调,表达时构音清晰度不佳,很少主动与人相互、交往,易于同伴发生矛盾。学科能力方面,他概念思维较弱,未能掌握顺序、逻辑关系、度量衡等抽象概念。根据陈同学的优势、劣势,用现有的资源,解决最需要的问题,课堂行为异常。常与同伴发生关系。
1、随班就读宣导。同伴互助。
资源教师利用班会课做好班级的融合教育宣导,让同学们了解人群的多元性,帮助孩子们建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顺势让班级同学了解陈同学的需求、困难,发掘他的闪光点。
2、循序渐进。视觉提示,增强鼓励。
根据陈同学的能力现状,
该表划“正”表示次数,一个“正”字表示五次,表示时间一个“正”字表示25分钟,每一划五分钟
3.老师们和家长约定了通过ABC的行为观察,给陈同学制定行为干预计划。
通过关注他的行为出现的前因,还有用学生接受的方式通过正确的引导,纠正他的一些问题行为告诉他并让让他做出正确的行为,他的态度和没有干预前的态度不一样,会主动,稍自觉,针对他出现的问题行为关注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是要用正强化的沟通方式鼓励帮助他坚持表现恰当的行为的,一段时间后,他还会自觉不能坚持,不能完全消除行为问题,这时候还要和他保持良好沟通,在干预,在一段时间他的某个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更少了,也更自觉更稳定了
4.家校合作,密切联系沟通
班级老师、家长原则上双向反馈家、校的表现,每周小结一次。主要沟通孩子在各学习情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帮助孩子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情境,降低要求难度,调整激励策略。
●真诚赞美,建立奖励机制
老师、家长及时肯定和赞美陈同学的正确行为。家校统一奖励机制,如:盖章奖励。班主任缝周五与陈同学小结一周奖励情况,强化他正确的社交行为,鼓励他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寻求支持,配合医学治疗
建议家长链接社区资源,参加社区主题活动,邀约班上同学家庭一起出游,助孩子走出家庭,融入社区。此外,对陈同学的语言、认知的发展迟缓问题,可寻求校外康复资源补足基础。
●持之以恒,丰富成长档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过程性资料,让陈同学的个人成长档案能反映其成长轨迹,让老师和家长的有效教育教学策略、辅导方法能记录能记录其中。个人成长档案同时也是陈同学教育宝典。 此外,李老师鼓励家长从小培养好陈同学的居家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劳动态度,争取未来考上职业中学,获得一技之长。家长从李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渐渐走出了阴霾,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到陈同学。家长的积极改变也让陈同学减少了之前的焦虑,性格也开朗起来了。
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们再次召开陈同学的个案会议,总结出陈同学的进步之处:
找到了存在感,自信多一点了。
陈同学当遇到焦虑、悲哀等不良情绪时,能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慢慢地改变考虑问题的方式,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质辩、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调节情绪。在环境布置上也避免让陈同学坐在班级广播器附近,防止突发的广播声音干扰引起他的不良情绪。渐渐地,陈同学的情绪更多时候能趋于稳定平和,在家校创建的爱心氛围下,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在融合的大家庭里“开心”多一点
通过长时间的相处,同学们发现了陈同学的长处,例如:他从不欺负同学,愿意为大家服务,从不斤斤计较。同学们也发现了陈同学自身的努力,例如:不再因为小事发脾气,也愿意听组长指挥,努力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任务,不再当“局外人”了。陈同学有了归属感,小伙伴们也接纳了这位集体成员。不知从何时起,陈同学课间不再落单,会被小伙伴们拉着手去参加游戏。又渐渐地陈同学有了固定的玩伴。
爸爸妈妈开始教陈同学邀请小伙伴来家里玩,也邀请对方家庭在双休日一起出游。在一次次的交往中,陈同學有机会学习社交礼仪、处事弹性,情绪更稳定了,小伙伴们也更了解他的个性喜恶,彼此更好地包容与合作。一次春游,李老师无意间问某个同学,“你最好的朋友有谁呀?”那同学的回答里就包括了陈同学。可见,陈同学在学校里也拥有了弥足珍贵的友谊。
行为有规律,“自律”多一点
在家里,陈同学每天能自主调闹钟,设定起床时间,进行日常洗漱;有时能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能独自去较近的超市购买简单的物品等。在学校,陈同学能够主动进教室,不再依赖父母从旁催促护送。虽然动作还是有点慢,但是他能够自己收拾书包,排队时能够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学业有进步,“成就”多一点
奖励机制的家校连用促进了陈同学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目前他在课堂上能维持注意力十分钟左右,听老师指令、要求较之前轻松;老师们调整了陈同学的课堂检测方法,让陈同学降低心理负担,例如:他还是害怕独立回答问题,老师们会选择模仿的内容提问他,其余时间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再随即辅导他。开火车读词语是他比较拿手的,但那是他还是不敢站起来回答,老师则允许他在座位上读出。老师对陈同学的弹性要求,让陈同学不知不觉间产生了变化。全班读书时,他能参与进来,从逃避完成笔头作业,到在同桌的帮助下抄写作业登记,完成简单的描字。字也从开始的歪歪扭扭、出格出线,到现在的较工整。比起成绩,成就感似乎更能成为陈同学上进的动力。
陈同学的父母看到陈同学的良好发展势头相当安慰,他们由衷地感谢李老师,表示有信心继续按照“好帮手”的教育目标陪着孩子走下去。李老师也把陈同学的成功经验与更多班主任分享,让更多的“陈同学”和父母不再彷徨。
继续其努力方向,建档跟踪,调整策略。
老师,首先感谢您费心费力的帮小陈找特殊教育专业的老师帮助。您就像家长一样操心孩子的干预,怕耽误了他的康复时间。您的支持和关心,让我觉得我们现在不是孤立无助了,感觉到有那么好的老师和家长站在同一战线上的,真的很温暖。
记得小陈三年级时,班主任跟我讲,叫我拿孩子的医学诊断证明,说学校专门建立了资源教室,到时会有专业的特教老师来给他们做干预,连资源教师都要专门去进行专业培训。当时我既开心又犹豫,开心的是学校终于注意到这些孩子,開始帮助他们了。这意味着以后孩子既可以在学校学到知识,又可以得到专业的干预,还能得到任课老师的支持与理解。犹豫的是我把诊断证明交给了学校,不就意味着向大家宣布我的孩子是有问题的,他是不正常的吗?(虽然我心里知道孩子的情况,但为了面子,其实我嘴巴上还是不想对外承认的。)后来经过短暂的挣扎,我把证明交给了老师。满怀期待着学校、孩子的改变。虽然资源教室的人手不够,但学校还特意请了有特殊教育背景的社工来帮他们做干预。但只是间断性的。转眼间孩子进入了五年级,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虽然改善了些,但和同学们的差距还很大,我的依然忧心忡忡。
我想甘泉小学能在校园建立资源教室,这在增城的各小学来说已经是走先一步了。趁这个机会,我想向学校申请,希望资源教室能尽快开课,聘请专业的老师给孩子们做评估,如果可以的话你们能够为他们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并实施,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帮助到这些孩子。这是我作为一个特殊孩子的家长发自内心的声音,说得不好的还请谅解
最后,谢谢老师对特殊孩子们的付出!您辛苦了!
这是孩子家长的心声,也是甘露园所走过得路的见证。
陈同学已经五年级了。记得他在三年级我们接到个案,班主任李老师填写个案情况调查表描述:小陈同学表情生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爱说话,手脚不停的动。无交流的同伴,易和同学产生矛盾。学业成绩全班最后15%。最让老师困扰的问题是:上课看课外书,画画等。不遵守各项纪律,易和同学产生矛盾。
小陈的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接受《中国修订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小陈智力落后于同龄人,医学报告还显示:陈同学视觉分析和整合技能较弱,协调能力,视--动--空间能力,非言语推理能力较弱.较难在有时间的压力情境下作业,概念思维较弱,较难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家长和老师都反应,孩子很爱看课外书,天天课堂上看,不分场合。
根据上述情况,李老师与陈同学家长真诚沟通。把陈同学的情况向资源教师反映,我们请来了家长,向他们介绍了随班就读的政策及其教育服务,指出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诊断,老师将会更好地根据孩子的需求进行教学调整,补缺和增能兼顾,将有助陈同学尽可能地发展。
李老师先着手搜集整理了陈同学的基本资料、近三年来的学业情况资料、智力测试报告的复印件、具代表性的作业作品,为陈同学建起了个人成长档案。然后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陈同学学业能力情况、居家生活能力。另一方面,资源教师用教育需求量表了解陈同学发展优势现状。急需解决的问题。一系列的教育诊断工作完成后,李老师召集了陈同学的个案会议。个案会议由家长、资源教师、陈同学的班主任、科任老师一同参加。会上大家把上述教育诊断资料做了综合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陈同学智力落后于同龄人,居家生活方面的机会和经验不足是主因。独立完成工作能力不足,遇困难易放弃。语句单调,表达时构音清晰度不佳,很少主动与人相互、交往,易于同伴发生矛盾。学科能力方面,他概念思维较弱,未能掌握顺序、逻辑关系、度量衡等抽象概念。根据陈同学的优势、劣势,用现有的资源,解决最需要的问题,课堂行为异常。常与同伴发生关系。
1、随班就读宣导。同伴互助。
资源教师利用班会课做好班级的融合教育宣导,让同学们了解人群的多元性,帮助孩子们建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顺势让班级同学了解陈同学的需求、困难,发掘他的闪光点。
2、循序渐进。视觉提示,增强鼓励。
根据陈同学的能力现状,
该表划“正”表示次数,一个“正”字表示五次,表示时间一个“正”字表示25分钟,每一划五分钟
3.老师们和家长约定了通过ABC的行为观察,给陈同学制定行为干预计划。
通过关注他的行为出现的前因,还有用学生接受的方式通过正确的引导,纠正他的一些问题行为告诉他并让让他做出正确的行为,他的态度和没有干预前的态度不一样,会主动,稍自觉,针对他出现的问题行为关注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是要用正强化的沟通方式鼓励帮助他坚持表现恰当的行为的,一段时间后,他还会自觉不能坚持,不能完全消除行为问题,这时候还要和他保持良好沟通,在干预,在一段时间他的某个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更少了,也更自觉更稳定了
4.家校合作,密切联系沟通
班级老师、家长原则上双向反馈家、校的表现,每周小结一次。主要沟通孩子在各学习情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帮助孩子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情境,降低要求难度,调整激励策略。
●真诚赞美,建立奖励机制
老师、家长及时肯定和赞美陈同学的正确行为。家校统一奖励机制,如:盖章奖励。班主任缝周五与陈同学小结一周奖励情况,强化他正确的社交行为,鼓励他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寻求支持,配合医学治疗
建议家长链接社区资源,参加社区主题活动,邀约班上同学家庭一起出游,助孩子走出家庭,融入社区。此外,对陈同学的语言、认知的发展迟缓问题,可寻求校外康复资源补足基础。
●持之以恒,丰富成长档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过程性资料,让陈同学的个人成长档案能反映其成长轨迹,让老师和家长的有效教育教学策略、辅导方法能记录能记录其中。个人成长档案同时也是陈同学教育宝典。 此外,李老师鼓励家长从小培养好陈同学的居家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劳动态度,争取未来考上职业中学,获得一技之长。家长从李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渐渐走出了阴霾,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到陈同学。家长的积极改变也让陈同学减少了之前的焦虑,性格也开朗起来了。
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们再次召开陈同学的个案会议,总结出陈同学的进步之处:
找到了存在感,自信多一点了。
陈同学当遇到焦虑、悲哀等不良情绪时,能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慢慢地改变考虑问题的方式,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质辩、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调节情绪。在环境布置上也避免让陈同学坐在班级广播器附近,防止突发的广播声音干扰引起他的不良情绪。渐渐地,陈同学的情绪更多时候能趋于稳定平和,在家校创建的爱心氛围下,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在融合的大家庭里“开心”多一点
通过长时间的相处,同学们发现了陈同学的长处,例如:他从不欺负同学,愿意为大家服务,从不斤斤计较。同学们也发现了陈同学自身的努力,例如:不再因为小事发脾气,也愿意听组长指挥,努力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任务,不再当“局外人”了。陈同学有了归属感,小伙伴们也接纳了这位集体成员。不知从何时起,陈同学课间不再落单,会被小伙伴们拉着手去参加游戏。又渐渐地陈同学有了固定的玩伴。
爸爸妈妈开始教陈同学邀请小伙伴来家里玩,也邀请对方家庭在双休日一起出游。在一次次的交往中,陈同學有机会学习社交礼仪、处事弹性,情绪更稳定了,小伙伴们也更了解他的个性喜恶,彼此更好地包容与合作。一次春游,李老师无意间问某个同学,“你最好的朋友有谁呀?”那同学的回答里就包括了陈同学。可见,陈同学在学校里也拥有了弥足珍贵的友谊。
行为有规律,“自律”多一点
在家里,陈同学每天能自主调闹钟,设定起床时间,进行日常洗漱;有时能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能独自去较近的超市购买简单的物品等。在学校,陈同学能够主动进教室,不再依赖父母从旁催促护送。虽然动作还是有点慢,但是他能够自己收拾书包,排队时能够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学业有进步,“成就”多一点
奖励机制的家校连用促进了陈同学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目前他在课堂上能维持注意力十分钟左右,听老师指令、要求较之前轻松;老师们调整了陈同学的课堂检测方法,让陈同学降低心理负担,例如:他还是害怕独立回答问题,老师们会选择模仿的内容提问他,其余时间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再随即辅导他。开火车读词语是他比较拿手的,但那是他还是不敢站起来回答,老师则允许他在座位上读出。老师对陈同学的弹性要求,让陈同学不知不觉间产生了变化。全班读书时,他能参与进来,从逃避完成笔头作业,到在同桌的帮助下抄写作业登记,完成简单的描字。字也从开始的歪歪扭扭、出格出线,到现在的较工整。比起成绩,成就感似乎更能成为陈同学上进的动力。
陈同学的父母看到陈同学的良好发展势头相当安慰,他们由衷地感谢李老师,表示有信心继续按照“好帮手”的教育目标陪着孩子走下去。李老师也把陈同学的成功经验与更多班主任分享,让更多的“陈同学”和父母不再彷徨。
继续其努力方向,建档跟踪,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