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扭带,最大限度地实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使地得其用,宜林则林、宜农则农,扩大森林经营面积,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工程。文章就选择何种经营方式以解决退耕还林工程自身的发展、如何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以及进一步规范管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退耕还林 经营方式 管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6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439 -01
实施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又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有效地增强土地生产力,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建设任务是艰巨的、长远的,我们一定要把退耕还林工作做的更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
1、选择适宜的经营方式,解决退耕还林工程自身发展要求
退耕还林实际上是职工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放弃种粮转而造林、种草的一种机会成本选择。体制改革后,职工获得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可以不受外界干扰确定生产和经营。但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这一情况,退耕还林在为国家带来巨大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工生活,减少退耕职工的收益。“停耕、退耕并还林”就是要求职工为了社会生态目标放弃自己的部分经营自主权和眼前利益。因此,退耕还林与职工利益之间出现了矛盾,即社会整体长远利益与职工个体当前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外部经济利益与职工内在利益的矛盾。当然,“谁退耕,谁还林”的原则,职工是退耕还林项目的直接实施者,也是退耕还林产品的管理和经营者,在这里国家的长远利益和职工的现实利益,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经营模式来得到协调的统一。
1.1职工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由职工承包,自行经营,收益归已”即本着“谁造谁有”的原则,鼓励职工自己投资,自己管护,经营收益全部归职工所有。场方除了对退耕职工予以补偿之外,还要负责进行土地规划、提供树苗、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以及政策性扶持。这种经营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克服产业经营模式中职工收益分成比例过低、在10年间伐期收入增长缓慢的弊端。职工不仅能从场方获得相应的退耕补偿,还能从那里得到树苗、技术指导,这些都有效地减轻了职工还林经济负担。
1.2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明显的。首先,他使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了过去退耕还林工作中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其产生的利益刺激又可广泛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和发展。其次,在退耕还引入企业机制,企业投资造林有很大优势,由企业统一安排造林的供应销环节,集中供应种苗,集中管护,可以有效解决职工分户还林过程中出现苗木费负担过重、管护技术偏低带来的问题,从而形成造林的规模效益,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1.3停耕封山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职工退耕,交出土地,采用封山绿化,遵循自然演变规律还林。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的,应当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心应该是还生态林,这一点国家有严格的规定。无论是采用职工分散经营模式还是产业经营模式,企业和职工从自身收益角度考虑,都是不愿意还林态林的。因此,停耕封山是最佳选择,只要停耕封山,水土流失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这种方式 不权有极好的生态效果,也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它把职工从原有耕地中转移出来,一方面予以生活补偿,另一方面引导职工投入其他产业。
2、确保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成效
2.1严把“实施方案与作业设计关”。作业设计是退耕还林工程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检查验收的基礎和依据。组织编制退耕还林实施方案,要把退耕还林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职工身上,并按一定程序做好作业设计工作。
2.2严把“种苗关”。切实做好种苗生产与供应工作。根据退耕还林任务重,造林面积大,切实做好种苗准备工作和供应组织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做好种苗预测工作,摸清底数,制定种苗调剂方案。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苗圃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苗圃生产能力,确保种苗供应。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选优引种,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并加强容器等抗旱性较强苗木的供应,确保苗木质量。
2.3严把“栽植关”。在苗木栽植过程中,一要注意不能单纯强调生产进度。二要正确使用植苗锹,不能栽的过程过浅,深浅适宜,不宽窝根,用土将苗根挤住,稍提苗,栽正、踩实,先培表土,后培心土。三是进行二次选苗,对机械损伤、多头苗、椅子苗、没有主根的苗木选出不同,栽植时要五不离水,确保苗木水分充足,提高成活率。
2.4严把“补植关”。采取有效的补植措施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一是利用苗木窑储藏苗木,在5月中下旬补植。二是利用加行加株进行雨季补植。三是利用容器育苗,在造林小班内搞10%容器育苗,只要不是高温天气,可随时进行移栽,成活率较高。
2.5严把“难收关”。认真抓好检查验收工作是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可靠保证,检查验收结果既是政策兑现的依据,又是工程指导、管理、科技支撑和实现年度计划的重要决策依据。一是要保持检查验收组织领导。保证检查验收工作公平、公正地进行。二是完善检查验收内容,严格核查退耕还林面积核实率、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等指标,还应检查种苗质量、实施方案及作业设计等基础工作。三是依据检查验收结果兑现政策或奖罚。
3、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规范管理措施
3.1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到“三到位”。首先思想认识要到位。充分认识实施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次,组织领导要到位。退耕还林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组织领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是退耕还林成败的关键。三是政策执行到位。退耕还林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减少陡坡耕种,缓解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因此,必须按生态优先原则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惩的生态脆弱区域优先安排退耕,坚决避免搞“形象工程”。
3.2实施经营管护措施,应采取保护、造林、抚育、封山育林相结合。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结构合理、功能键全等有效措施。一是责任区划分与管理要把退耕还林的林班、小班、面积按山形、地貌落实到管护责任人名下。责任区与另一责任区要有明显界线,设立明显界桩和管护责任标牌。经营单位与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经营合同书,明确权力和义务,本着双方自愿、平等、互利、协商的原则,切实作退耕还林区域的经营与管护。二是营造方式与幼林抚育方法的实施,在退耕还林地块上应以营造落叶松、杨树、樟子松和云杉为主,或针叶树种混交型,云杉、红松等混交,形成树种我样性。其抚育方法(1)穴状抚育。第一年第一次抚育,进行扩穴培土,踏实、扶正;第一年第二次抚育割除穴周围影响幼树生长的杂草、灌木和侧方非目的树种的萌条。(2)带状抚育。根据立地条件,采用人工割除影响幼树生长的灌木和杂草。(3)抚育年限和次数。除草、松土的抚育年限和次数应根据造林树种、密度和非目的树种萌条、杂草生长情况不同分别确定。一般抚育年限为3年,各年分别为2、2、1次。在荒山荒地上落叶松、杨树和樟子松年限为3年,各年分别2、2、1次。
3.3在退耕还林区域内经营管护责任人要按合同规定履行义务和权力:(1)负责责任区内森林防火,确保减少火警,不发生森林火灾。(2)负责责任区病虫害防治,确保无重大森林病虫害发生及传播蔓延。(3)负责责任区林政管理,确保无重大滥伐盗伐和毁林开荒案件。(4)管护责任人要及时发现和制止毁林开荒、滥占林地以及挖沙、采石、取土,确保林地不受破坏。
作者简介:
张一东(1972-),男,大学,黑龙江省宾县林业局糖坊林业工作站工程师,现从事营林生产工作。
[关键词]:退耕还林 经营方式 管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6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439 -01
实施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又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有效地增强土地生产力,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建设任务是艰巨的、长远的,我们一定要把退耕还林工作做的更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
1、选择适宜的经营方式,解决退耕还林工程自身发展要求
退耕还林实际上是职工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放弃种粮转而造林、种草的一种机会成本选择。体制改革后,职工获得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可以不受外界干扰确定生产和经营。但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这一情况,退耕还林在为国家带来巨大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工生活,减少退耕职工的收益。“停耕、退耕并还林”就是要求职工为了社会生态目标放弃自己的部分经营自主权和眼前利益。因此,退耕还林与职工利益之间出现了矛盾,即社会整体长远利益与职工个体当前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外部经济利益与职工内在利益的矛盾。当然,“谁退耕,谁还林”的原则,职工是退耕还林项目的直接实施者,也是退耕还林产品的管理和经营者,在这里国家的长远利益和职工的现实利益,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经营模式来得到协调的统一。
1.1职工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由职工承包,自行经营,收益归已”即本着“谁造谁有”的原则,鼓励职工自己投资,自己管护,经营收益全部归职工所有。场方除了对退耕职工予以补偿之外,还要负责进行土地规划、提供树苗、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以及政策性扶持。这种经营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克服产业经营模式中职工收益分成比例过低、在10年间伐期收入增长缓慢的弊端。职工不仅能从场方获得相应的退耕补偿,还能从那里得到树苗、技术指导,这些都有效地减轻了职工还林经济负担。
1.2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明显的。首先,他使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了过去退耕还林工作中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其产生的利益刺激又可广泛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和发展。其次,在退耕还引入企业机制,企业投资造林有很大优势,由企业统一安排造林的供应销环节,集中供应种苗,集中管护,可以有效解决职工分户还林过程中出现苗木费负担过重、管护技术偏低带来的问题,从而形成造林的规模效益,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1.3停耕封山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职工退耕,交出土地,采用封山绿化,遵循自然演变规律还林。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的,应当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心应该是还生态林,这一点国家有严格的规定。无论是采用职工分散经营模式还是产业经营模式,企业和职工从自身收益角度考虑,都是不愿意还林态林的。因此,停耕封山是最佳选择,只要停耕封山,水土流失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这种方式 不权有极好的生态效果,也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它把职工从原有耕地中转移出来,一方面予以生活补偿,另一方面引导职工投入其他产业。
2、确保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成效
2.1严把“实施方案与作业设计关”。作业设计是退耕还林工程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检查验收的基礎和依据。组织编制退耕还林实施方案,要把退耕还林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职工身上,并按一定程序做好作业设计工作。
2.2严把“种苗关”。切实做好种苗生产与供应工作。根据退耕还林任务重,造林面积大,切实做好种苗准备工作和供应组织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做好种苗预测工作,摸清底数,制定种苗调剂方案。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苗圃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苗圃生产能力,确保种苗供应。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选优引种,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并加强容器等抗旱性较强苗木的供应,确保苗木质量。
2.3严把“栽植关”。在苗木栽植过程中,一要注意不能单纯强调生产进度。二要正确使用植苗锹,不能栽的过程过浅,深浅适宜,不宽窝根,用土将苗根挤住,稍提苗,栽正、踩实,先培表土,后培心土。三是进行二次选苗,对机械损伤、多头苗、椅子苗、没有主根的苗木选出不同,栽植时要五不离水,确保苗木水分充足,提高成活率。
2.4严把“补植关”。采取有效的补植措施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一是利用苗木窑储藏苗木,在5月中下旬补植。二是利用加行加株进行雨季补植。三是利用容器育苗,在造林小班内搞10%容器育苗,只要不是高温天气,可随时进行移栽,成活率较高。
2.5严把“难收关”。认真抓好检查验收工作是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可靠保证,检查验收结果既是政策兑现的依据,又是工程指导、管理、科技支撑和实现年度计划的重要决策依据。一是要保持检查验收组织领导。保证检查验收工作公平、公正地进行。二是完善检查验收内容,严格核查退耕还林面积核实率、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等指标,还应检查种苗质量、实施方案及作业设计等基础工作。三是依据检查验收结果兑现政策或奖罚。
3、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规范管理措施
3.1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到“三到位”。首先思想认识要到位。充分认识实施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次,组织领导要到位。退耕还林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组织领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是退耕还林成败的关键。三是政策执行到位。退耕还林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减少陡坡耕种,缓解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因此,必须按生态优先原则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惩的生态脆弱区域优先安排退耕,坚决避免搞“形象工程”。
3.2实施经营管护措施,应采取保护、造林、抚育、封山育林相结合。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结构合理、功能键全等有效措施。一是责任区划分与管理要把退耕还林的林班、小班、面积按山形、地貌落实到管护责任人名下。责任区与另一责任区要有明显界线,设立明显界桩和管护责任标牌。经营单位与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经营合同书,明确权力和义务,本着双方自愿、平等、互利、协商的原则,切实作退耕还林区域的经营与管护。二是营造方式与幼林抚育方法的实施,在退耕还林地块上应以营造落叶松、杨树、樟子松和云杉为主,或针叶树种混交型,云杉、红松等混交,形成树种我样性。其抚育方法(1)穴状抚育。第一年第一次抚育,进行扩穴培土,踏实、扶正;第一年第二次抚育割除穴周围影响幼树生长的杂草、灌木和侧方非目的树种的萌条。(2)带状抚育。根据立地条件,采用人工割除影响幼树生长的灌木和杂草。(3)抚育年限和次数。除草、松土的抚育年限和次数应根据造林树种、密度和非目的树种萌条、杂草生长情况不同分别确定。一般抚育年限为3年,各年分别为2、2、1次。在荒山荒地上落叶松、杨树和樟子松年限为3年,各年分别2、2、1次。
3.3在退耕还林区域内经营管护责任人要按合同规定履行义务和权力:(1)负责责任区内森林防火,确保减少火警,不发生森林火灾。(2)负责责任区病虫害防治,确保无重大森林病虫害发生及传播蔓延。(3)负责责任区林政管理,确保无重大滥伐盗伐和毁林开荒案件。(4)管护责任人要及时发现和制止毁林开荒、滥占林地以及挖沙、采石、取土,确保林地不受破坏。
作者简介:
张一东(1972-),男,大学,黑龙江省宾县林业局糖坊林业工作站工程师,现从事营林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