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会战爆发。中条山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重大而惨烈的战役,是正面战场中日两军22次大的会战之一。此次战役中,担任中条山西线防卫的陆军第3军顽强抵抗,损失惨重,中将军长唐淮源、第12师少将师长寸性奇分别在夏县和垣曲交界的尖山、垣曲毛家湾镇的樱桃沟以身殉職,唐淮源、寸性奇遗骸分别由当地村民秘密安葬,48年来一直守口如瓶,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6年5月、6月,国家民政部分别追认唐淮源、寸性奇二位抗日将军为革命烈士,才引起社会各界对他们历史功绩的敬仰和重视,也才促成他们遗骸的寻找、发现和迁回。2014年9月,国家民政部公布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唐淮源、寸性奇等一批在中条山会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名列其中,他们顽强抵抗的英勇事迹广为传颂,在纪念和追忆抗日英烈的同时,我们对冒着日军炮火和掉脑袋的危险,秘密抢运并埋葬他们遗骸、信守承诺、守口如瓶48年的两位中条山区的普通村民,也肃然起敬,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纯朴善良的老百姓支持,我们才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1941年5月12日,唐淮源军长亲率第12师35团及36团一部,向夏县、垣曲交界地区的尖山方向边战边退,吸引日军重兵包抄,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在尖山一带,他们几次突围,均未成功,官兵伤亡惨重,身陷绝境,又适逢大雨滂沱,弹尽粮绝,连他的战马也杀了让士兵们充饥。唐淮源眼看着突围无望,更不甘心落入敌手,遂遣去身边人员,在尖山顶上的小庙里,饮弹自戕,壮烈殉国。唐淮源是抗日战争中牺牲于战场上的国民党8名上将(含追授)之一,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写下悲壮的一页。
唐淮源殉国后,他的女婿、辎重营营长杨继虞用毛毯把他包裹好,秘藏于一道坡坎下,冲出日军包围圈,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见到纯朴的村民张永新,请他设法安葬唐军长。张永新用他父亲的棺木板请人打造好一副棺材,与杨继虞和几位村民,趁天黑摸上尖山山腰,把唐淮源人敛好,秘密埋葬到他自己的田地里。
当时,杨继虞嘱咐他保密,战事稍缓后,他们就会来起运遗骸,但这一等就是40多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逼问他埋葬地点,他也一直顶着没说。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张永新已80多岁了,从满头青丝等到两鬓白发,守护唐淮源坟茔40余年,但一直没有等到唐淮源的后人前来认领,其实唐淮源的后人也是久寻未果。
1986年5月10日,国家民政部为寸性奇颁发“革命烈士证书”,6月7日,为唐淮源颁发“革命烈士证书”。在此之前,寸性奇的儿子寸品德已开始与垣曲县政府、县志办等单位进行书信联系,寻找寸性奇的遗骸。
张永新的儿子张海珠当时担任夏县老干部局副局长。1988年的一天,他专程到垣曲找县志办主任梁国干,对梁主任说道:“我的父亲张永新在1941年亲手埋葬了抗日阵亡的第3军军长唐淮源将军,几十年来一直没找到唐家的后人。”
梁国干回答说:“你找唐家的后人,先联系到寸品德就行了,由他介绍就找到唐家了。现在是寸品德委托我找寸性奇师长的忠骸墓地和安葬他的人,也请你回去以后代为查找一下。”
张海珠回到家里,把联系唐家后人的办法告诉了父亲,并按梁国干给的通讯地址给寸品德写了信,委托他转寄给唐准源后人唐伯华的信。
寸品德接到信后,立即转寄给唐家后人唐迦音手里,并保持同张永新、张海珠父子俩通信,委托他们也代为查找寸性奇忠骸的安葬地点及具体安葬人。
当唐迦音收到张永新老人写给她父亲的信件后,既惊讶又喜悦,事隔47年了,祖父的遗骸久寻未果,父亲也已去逝,但在祖父牺牲的地方,还有一位80多岁的普通老人惦记并守护着他的遗骸,激动之余,她立即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在山东工作的他的三叔唐叔华。
1988年8月26日,唐迦音和丈夫李元标从河北邯郸出发,立即赶到山西夏县看望了张永新老人并在张永新的引导下,驱车50余公里,来到唐淮源将军在山里的墓地,仔细考察参拜后作了详尽记录。不久,唐迦音的三叔唐叔华和儿子唐晓云也来到夏县考察并参拜唐将军墓地。
唐淮源墓地找到后,唐家后人遂向云南省有关部门提出迁回遗骸的申请,让唐淮源将军魂归故里,叶落归根。
1988年6月间,张永新、张海珠父子接到寸品德来信,还是同垣曲县县志办主任梁国干交待的事项一样,代为查问寻找寸性奇将军的忠骸安葬地及具体埋葬人。
接受重托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赵玉臣。赵玉臣是张永新妻子的亲侄子,同张海珠是姑舅表弟兄,赵玉臣的父亲也在12师工作过,他小时候在12师办的民众小学还读过书,对寸性奇师长有较好的印象,再加上赵玉臣的妻子也是垣曲毛家湾人,对毛家这一带的地形和人员也都比较熟悉。
赵玉臣接受他姑父张永新、表弟张海珠的重托后,先后四次到毛家湾镇打听有关消息,最后一次到毛家湾下湾山上一个只有八户人家的小村子,经多方查问后,寻找到了当年埋葬寸性奇将军遗骸的娄士友老人。娄士友是个非常忠厚朴实的老人,当问到当年埋葬寸性奇将军遗骸的往事时,老人详细说了这个过程:
战斗激烈时,我们都跑到山中避难,不打仗了就偷偷回家。那天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弟兄四个,碰到了12师特务连的1个军人,名叫柴廷珠,又名柴金山。他说:“老乡,今天我们师长阵亡了,我也挂了彩,师长右腿断了,就在路下,无论如何请帮忙安葬一下。”柴说肚子饿,向我们要了点吃的。我们哥四个回家,拿着镢锨等工具来到樱桃沟,按照柴廷珠说的寸师长腿断了,只连一点点皮,衣裤料子不同的特征,终于找到了寸师长的遗体。还在他的口袋里找到了一个出席会议的出席证。我们断定,这就是寸师长没错。就选了一块地方挖了3尺多深的一个坑,把他埋葬了。埋葬后我们还特意捡了两片炮弹片放进坟茔右侧的石头洞里做了标记。 娄士友的3位兄长已先后去世,当年埋葬寸师长的知情人仅剩下娄士友一个人了。赵玉臣、娄士友两人又一同前往墓地进行了查证,找到了当年用炮弹片做的记号,两人还轻轻扒开坟墓上的土,看到了骨头及弹片。通过查证和确认,这就是寸性奇将军的遗骸无疑。
随后,赵玉臣、张海珠、冀子耕、梁国干等人,先后写信给寸品德,说寸性奇将军的墓地验证无错,可以迁葬。
唐淮源将军是云南江川县人,寸性奇将军是云南腾冲县人,他们的忠骸查找和确认后,两位将军的后人分别向云南省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将二位将军的忠骸迁回故乡安葬。
1989年6月23日,云南省民政厅优抚处复函:“关于唐、寸两位将军忠骸迁回,现省政府参事陶任之在省人大建议,民革云南省副主委周应嫄联名在省政协提案,均要求将唐、寸两公忠骸迁回故乡。”省民政厅批示:“由烈属自行迁葬,由当地民政局适当经济补助。”
1989年9月6日,省民政厅又专门给江川、腾冲县民政局发文,即《关于唐淮源、寸性奇二烈士骨灰迁回原籍的通知》,通知是经民政部复函同意,将有关事项进一步明确:1.唐淮源、寸性奇烈士骨灰的迁葬事宜请江川、腾冲两县负责办理,省厅给予必要协助;2.两位烈士骨灰分别在江川县陵园和腾冲县抗战阵亡墓区内建立墓碑进行安葬;3.新建墓和碑的形状规模大致和陵园内的烈士墓相当;4.建墓立碑费用每家在2000元内计划开支,由省厅解决;5.烈士遗骸的起挖火化和接运回籍、碑文内容、安葬仪式事项由县提出方案,征求烈士家属意见后办理。
有了这份明确的批文,腾冲县首先拨出2000元迁葬专款,寸品德便派出女儿寸尊燕、孙子寸建国两人到垣曲办理迁葬事宜。
1989年9月3日他们从腾冲起程,9月18日抵达山西太原,在省民政厅办理了介绍信等手续,省厅还给垣曲县民政局打电话,指示他们要大力支持办好此事。
9月19日,他们到达夏县,找到进山向导张海珠副局长,20日他们又到平陆茅津村,找到寸性奇曾经的部属、12师报务员、离休干部冀子耕,当天下午又返回夏县。
9月21日晚上,他们赶到垣曲县毛家湾镇的胡家峪矿区,22日早上,由娄士友带领寸尊燕、寸建国等人到樱桃沟寸性奇将军坟前,进一步确认和跪拜后,赶往垣曲县城向有关部门呈报情况。
9月23日起掘忠骸,垣曲县政府副县长普文玉率领县民政局副局长晋素琴、优抚股股长张勇武、民政助理员戚森林、毛家湾镇镇长张玉良等,在墓前举行了追悼仪式,敬献了花圈和挽联,共同参加了忠骸起掘工作。取完忠骸,又取了忠骸周围的一些土。他们当天离开胡家峪,到绛县火化后,又返回垣曲县城。次日踏上归程。9月28日到达昆明,10月7日回到腾冲。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有关部门及民众举行了隆重的迎接忠骸仪式,葬于腾冲国殇墓园。
紧接着唐淮源烈士的三子唐叔华、孙子唐晓云、孙女唐迦音等也于1989年10月来到山西夏县,拜见張永新老人全家,11日,在翟副县长、张永新老人、当地群众等帮助下,挖运忠骸,火化后护送骨灰回云南江川,于1990年4月5日在江川举行了盛大的“祭扫革命烈士墓暨唐淮源军长骨灰人墓仪式”。
至此,张永新老人、娄士友老人在战争年代亲手埋葬并在此后的日子里分别精心守护唐淮源、寸性奇两位英烈坟墓48年,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后人前来祭奠和迁葬,使二位抗战英烈魂归故里,叶落归根。这普普通通的两位中条山区村民,他们用实际行动义务为将军守陵,一守就是整整48年,直至两位将军忠骸迁回的1989年。两位老人在多年的心愿了结之后,娄士友才欣慰地说道:“将军忠骸回归故乡,我这个守陵人的义务也终于完成了。”
烈士遗骸起挖迁回之后,不到半年时间,娄士友老人也因患肝硬化于1990年2月23日不幸去逝。这或许就是老人为将军守陵的心愿一直支撑着他在中条山大山深处生活,在心愿完成之后,老人才了无牵挂地安然辞世,只留下一段令人感动的佳话照耀后人前进的脚步。
守护唐淮源坟茔48年的夏县村民张永新
1941年5月12日,唐淮源军长亲率第12师35团及36团一部,向夏县、垣曲交界地区的尖山方向边战边退,吸引日军重兵包抄,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在尖山一带,他们几次突围,均未成功,官兵伤亡惨重,身陷绝境,又适逢大雨滂沱,弹尽粮绝,连他的战马也杀了让士兵们充饥。唐淮源眼看着突围无望,更不甘心落入敌手,遂遣去身边人员,在尖山顶上的小庙里,饮弹自戕,壮烈殉国。唐淮源是抗日战争中牺牲于战场上的国民党8名上将(含追授)之一,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写下悲壮的一页。
唐淮源殉国后,他的女婿、辎重营营长杨继虞用毛毯把他包裹好,秘藏于一道坡坎下,冲出日军包围圈,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见到纯朴的村民张永新,请他设法安葬唐军长。张永新用他父亲的棺木板请人打造好一副棺材,与杨继虞和几位村民,趁天黑摸上尖山山腰,把唐淮源人敛好,秘密埋葬到他自己的田地里。
当时,杨继虞嘱咐他保密,战事稍缓后,他们就会来起运遗骸,但这一等就是40多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逼问他埋葬地点,他也一直顶着没说。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张永新已80多岁了,从满头青丝等到两鬓白发,守护唐淮源坟茔40余年,但一直没有等到唐淮源的后人前来认领,其实唐淮源的后人也是久寻未果。
1986年5月10日,国家民政部为寸性奇颁发“革命烈士证书”,6月7日,为唐淮源颁发“革命烈士证书”。在此之前,寸性奇的儿子寸品德已开始与垣曲县政府、县志办等单位进行书信联系,寻找寸性奇的遗骸。
张永新的儿子张海珠当时担任夏县老干部局副局长。1988年的一天,他专程到垣曲找县志办主任梁国干,对梁主任说道:“我的父亲张永新在1941年亲手埋葬了抗日阵亡的第3军军长唐淮源将军,几十年来一直没找到唐家的后人。”
梁国干回答说:“你找唐家的后人,先联系到寸品德就行了,由他介绍就找到唐家了。现在是寸品德委托我找寸性奇师长的忠骸墓地和安葬他的人,也请你回去以后代为查找一下。”
张海珠回到家里,把联系唐家后人的办法告诉了父亲,并按梁国干给的通讯地址给寸品德写了信,委托他转寄给唐准源后人唐伯华的信。
寸品德接到信后,立即转寄给唐家后人唐迦音手里,并保持同张永新、张海珠父子俩通信,委托他们也代为查找寸性奇忠骸的安葬地点及具体安葬人。
当唐迦音收到张永新老人写给她父亲的信件后,既惊讶又喜悦,事隔47年了,祖父的遗骸久寻未果,父亲也已去逝,但在祖父牺牲的地方,还有一位80多岁的普通老人惦记并守护着他的遗骸,激动之余,她立即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在山东工作的他的三叔唐叔华。
1988年8月26日,唐迦音和丈夫李元标从河北邯郸出发,立即赶到山西夏县看望了张永新老人并在张永新的引导下,驱车50余公里,来到唐淮源将军在山里的墓地,仔细考察参拜后作了详尽记录。不久,唐迦音的三叔唐叔华和儿子唐晓云也来到夏县考察并参拜唐将军墓地。
唐淮源墓地找到后,唐家后人遂向云南省有关部门提出迁回遗骸的申请,让唐淮源将军魂归故里,叶落归根。
守护寸性奇坟茔48年的垣曲村民娄士友
1988年6月间,张永新、张海珠父子接到寸品德来信,还是同垣曲县县志办主任梁国干交待的事项一样,代为查问寻找寸性奇将军的忠骸安葬地及具体埋葬人。
接受重托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赵玉臣。赵玉臣是张永新妻子的亲侄子,同张海珠是姑舅表弟兄,赵玉臣的父亲也在12师工作过,他小时候在12师办的民众小学还读过书,对寸性奇师长有较好的印象,再加上赵玉臣的妻子也是垣曲毛家湾人,对毛家这一带的地形和人员也都比较熟悉。
赵玉臣接受他姑父张永新、表弟张海珠的重托后,先后四次到毛家湾镇打听有关消息,最后一次到毛家湾下湾山上一个只有八户人家的小村子,经多方查问后,寻找到了当年埋葬寸性奇将军遗骸的娄士友老人。娄士友是个非常忠厚朴实的老人,当问到当年埋葬寸性奇将军遗骸的往事时,老人详细说了这个过程:
战斗激烈时,我们都跑到山中避难,不打仗了就偷偷回家。那天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弟兄四个,碰到了12师特务连的1个军人,名叫柴廷珠,又名柴金山。他说:“老乡,今天我们师长阵亡了,我也挂了彩,师长右腿断了,就在路下,无论如何请帮忙安葬一下。”柴说肚子饿,向我们要了点吃的。我们哥四个回家,拿着镢锨等工具来到樱桃沟,按照柴廷珠说的寸师长腿断了,只连一点点皮,衣裤料子不同的特征,终于找到了寸师长的遗体。还在他的口袋里找到了一个出席会议的出席证。我们断定,这就是寸师长没错。就选了一块地方挖了3尺多深的一个坑,把他埋葬了。埋葬后我们还特意捡了两片炮弹片放进坟茔右侧的石头洞里做了标记。 娄士友的3位兄长已先后去世,当年埋葬寸师长的知情人仅剩下娄士友一个人了。赵玉臣、娄士友两人又一同前往墓地进行了查证,找到了当年用炮弹片做的记号,两人还轻轻扒开坟墓上的土,看到了骨头及弹片。通过查证和确认,这就是寸性奇将军的遗骸无疑。
随后,赵玉臣、张海珠、冀子耕、梁国干等人,先后写信给寸品德,说寸性奇将军的墓地验证无错,可以迁葬。
48年后,两名英烈遗骸终于魂归故里
唐淮源将军是云南江川县人,寸性奇将军是云南腾冲县人,他们的忠骸查找和确认后,两位将军的后人分别向云南省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将二位将军的忠骸迁回故乡安葬。
1989年6月23日,云南省民政厅优抚处复函:“关于唐、寸两位将军忠骸迁回,现省政府参事陶任之在省人大建议,民革云南省副主委周应嫄联名在省政协提案,均要求将唐、寸两公忠骸迁回故乡。”省民政厅批示:“由烈属自行迁葬,由当地民政局适当经济补助。”
1989年9月6日,省民政厅又专门给江川、腾冲县民政局发文,即《关于唐淮源、寸性奇二烈士骨灰迁回原籍的通知》,通知是经民政部复函同意,将有关事项进一步明确:1.唐淮源、寸性奇烈士骨灰的迁葬事宜请江川、腾冲两县负责办理,省厅给予必要协助;2.两位烈士骨灰分别在江川县陵园和腾冲县抗战阵亡墓区内建立墓碑进行安葬;3.新建墓和碑的形状规模大致和陵园内的烈士墓相当;4.建墓立碑费用每家在2000元内计划开支,由省厅解决;5.烈士遗骸的起挖火化和接运回籍、碑文内容、安葬仪式事项由县提出方案,征求烈士家属意见后办理。
有了这份明确的批文,腾冲县首先拨出2000元迁葬专款,寸品德便派出女儿寸尊燕、孙子寸建国两人到垣曲办理迁葬事宜。
1989年9月3日他们从腾冲起程,9月18日抵达山西太原,在省民政厅办理了介绍信等手续,省厅还给垣曲县民政局打电话,指示他们要大力支持办好此事。
9月19日,他们到达夏县,找到进山向导张海珠副局长,20日他们又到平陆茅津村,找到寸性奇曾经的部属、12师报务员、离休干部冀子耕,当天下午又返回夏县。
9月21日晚上,他们赶到垣曲县毛家湾镇的胡家峪矿区,22日早上,由娄士友带领寸尊燕、寸建国等人到樱桃沟寸性奇将军坟前,进一步确认和跪拜后,赶往垣曲县城向有关部门呈报情况。
9月23日起掘忠骸,垣曲县政府副县长普文玉率领县民政局副局长晋素琴、优抚股股长张勇武、民政助理员戚森林、毛家湾镇镇长张玉良等,在墓前举行了追悼仪式,敬献了花圈和挽联,共同参加了忠骸起掘工作。取完忠骸,又取了忠骸周围的一些土。他们当天离开胡家峪,到绛县火化后,又返回垣曲县城。次日踏上归程。9月28日到达昆明,10月7日回到腾冲。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有关部门及民众举行了隆重的迎接忠骸仪式,葬于腾冲国殇墓园。
紧接着唐淮源烈士的三子唐叔华、孙子唐晓云、孙女唐迦音等也于1989年10月来到山西夏县,拜见張永新老人全家,11日,在翟副县长、张永新老人、当地群众等帮助下,挖运忠骸,火化后护送骨灰回云南江川,于1990年4月5日在江川举行了盛大的“祭扫革命烈士墓暨唐淮源军长骨灰人墓仪式”。
至此,张永新老人、娄士友老人在战争年代亲手埋葬并在此后的日子里分别精心守护唐淮源、寸性奇两位英烈坟墓48年,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后人前来祭奠和迁葬,使二位抗战英烈魂归故里,叶落归根。这普普通通的两位中条山区村民,他们用实际行动义务为将军守陵,一守就是整整48年,直至两位将军忠骸迁回的1989年。两位老人在多年的心愿了结之后,娄士友才欣慰地说道:“将军忠骸回归故乡,我这个守陵人的义务也终于完成了。”
烈士遗骸起挖迁回之后,不到半年时间,娄士友老人也因患肝硬化于1990年2月23日不幸去逝。这或许就是老人为将军守陵的心愿一直支撑着他在中条山大山深处生活,在心愿完成之后,老人才了无牵挂地安然辞世,只留下一段令人感动的佳话照耀后人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