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这些年来,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追求的永恒主题就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学做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能在生活中表现出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而且表现为口语交际能力,较强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而现实中的语文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弊端,所以,从多个方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语文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总体上还是在不断努力的探索前进的步伐,但是,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依然受制于 固有模式和应试思维。一般而言,较之于教育法规,课堂教学更具创造性、灵活性、前卫性,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此相反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尊重个性、重视能力的素质教育思想。而且,为了真正落实这一教育思想,全国各地相继取消了小学升学考试。应该说,教育行政部门在小学阶段落实新的教育思想是真抓实干的。但是,相当数量的小学语文教学还是依照强大的惯性在运行,最突出的问题是应试思维依然在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应试教育导致目前的小学教育还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
第一,是以“苦”为本的苦教、苦学、苦练,走的是题海战术的路子 。在这种教学方 法 的 指 挥 下 ,教师和学生都很苦。抄写生字、背诵课文、练习作文都远远超出学生的正常承受能力,尤其是碰到错别字,往往一抄就是几十乃至上百遍,学生的学习任务增加,有的教师只有敷衍了事,从而导致学生的作业失去有效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敷衍教师,作业流于形式,徒耗师生双方的时间、精力,不仅无益身心,而且强化了学习的单调性、枯燥性,为儿童以后的学习制造了心理障碍。
第二,是超前训练。应试思维下的教学,一切都以考试为中心,对学生而言,不管黑猫白猫,能考到高分的就是好猫;对教师亦然,能教出高分的就是好教师。于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只对准期末试题,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试题训练,学习的乐趣消解在一遍又一遍的习题模仿之中。超前训练还表现在从小学到中学对高考升学的过度热衷。
第三,应试教育讲究的是如何应对考试。而目前的标准化考试是以知识点为基本考试单位的,也就是答对一个知识点,就获得相应的分数,结果是知识点变成了考点,考点变成了得分点。教师教学的重点就变成了寻找知识点、考点和得分点。考点式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因为这种把考试当成教学的最终目的的教学方式是解剖式教学。把情文并茂、血肉丰满的散文、小说,境界旷远、心事浩渺的诗歌分割成一个个兴味索然的考点、知识点、得分点,从而造成儿童接受心理障碍。
二、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教学方式与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也需要的转变,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过程本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教师必须从课堂的的主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任何方面都要全面发展,所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应该对其批评,而是鼓励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进行课题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死板的知识,而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改进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活泼的课题氛围内得到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一课时,在让学生进行朗读课文后,然后為了能够让学生对幸福有进一步的个人体验感受,再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上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关幸福的讨论,学生在进行热烈的小组讨论后,学生们对幸福的理解在大家的交流讨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验和认识,然后,让学生们各自表达出对幸福的认识,这时候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幸福是什么进行了表达,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课题形式、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在传统的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式教学,只是关注对基础知识的讲授,应该多扩展课外的知识,最后,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可能不完善,或者比较偏激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完善的观点很可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不应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鼓励其进行逆向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积极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的基础上, 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内在情绪。笔者认为,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 教师以深厚的文学修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感兴趣。 教师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语文功底,在日常教学中才能用广博的知识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做学生的榜样。第二,以语文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传承社会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第三,以语文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应该充分利用优美的语言、 得体的举止、新颖的观点、错落有致的板书、生动多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等使课堂成为富有张力、五光十色、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以此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
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适时地点拨引导,尊重学生不同的思想和看法,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推进。课堂教学的生成和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信息,甚至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信号,去急中生智,巧妙地调控学情。那么,我们的课堂上就会爆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亮点”。如果教师只拘泥于一一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必要的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常常会使宝贵的教学机遇流失。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老师要以小学生们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关注学生们的差异和特点,特别是对于新教师来说,更是要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我们更是要努力完善自己,尽快适应到新的角色中来,加强教学的创新与进步,使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师生、生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和生机。
一、语文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总体上还是在不断努力的探索前进的步伐,但是,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依然受制于 固有模式和应试思维。一般而言,较之于教育法规,课堂教学更具创造性、灵活性、前卫性,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此相反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尊重个性、重视能力的素质教育思想。而且,为了真正落实这一教育思想,全国各地相继取消了小学升学考试。应该说,教育行政部门在小学阶段落实新的教育思想是真抓实干的。但是,相当数量的小学语文教学还是依照强大的惯性在运行,最突出的问题是应试思维依然在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应试教育导致目前的小学教育还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
第一,是以“苦”为本的苦教、苦学、苦练,走的是题海战术的路子 。在这种教学方 法 的 指 挥 下 ,教师和学生都很苦。抄写生字、背诵课文、练习作文都远远超出学生的正常承受能力,尤其是碰到错别字,往往一抄就是几十乃至上百遍,学生的学习任务增加,有的教师只有敷衍了事,从而导致学生的作业失去有效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敷衍教师,作业流于形式,徒耗师生双方的时间、精力,不仅无益身心,而且强化了学习的单调性、枯燥性,为儿童以后的学习制造了心理障碍。
第二,是超前训练。应试思维下的教学,一切都以考试为中心,对学生而言,不管黑猫白猫,能考到高分的就是好猫;对教师亦然,能教出高分的就是好教师。于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只对准期末试题,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试题训练,学习的乐趣消解在一遍又一遍的习题模仿之中。超前训练还表现在从小学到中学对高考升学的过度热衷。
第三,应试教育讲究的是如何应对考试。而目前的标准化考试是以知识点为基本考试单位的,也就是答对一个知识点,就获得相应的分数,结果是知识点变成了考点,考点变成了得分点。教师教学的重点就变成了寻找知识点、考点和得分点。考点式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因为这种把考试当成教学的最终目的的教学方式是解剖式教学。把情文并茂、血肉丰满的散文、小说,境界旷远、心事浩渺的诗歌分割成一个个兴味索然的考点、知识点、得分点,从而造成儿童接受心理障碍。
二、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教学方式与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也需要的转变,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过程本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教师必须从课堂的的主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任何方面都要全面发展,所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应该对其批评,而是鼓励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进行课题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死板的知识,而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改进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活泼的课题氛围内得到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一课时,在让学生进行朗读课文后,然后為了能够让学生对幸福有进一步的个人体验感受,再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上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关幸福的讨论,学生在进行热烈的小组讨论后,学生们对幸福的理解在大家的交流讨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验和认识,然后,让学生们各自表达出对幸福的认识,这时候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幸福是什么进行了表达,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课题形式、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在传统的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式教学,只是关注对基础知识的讲授,应该多扩展课外的知识,最后,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可能不完善,或者比较偏激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完善的观点很可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不应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鼓励其进行逆向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积极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的基础上, 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内在情绪。笔者认为,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 教师以深厚的文学修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感兴趣。 教师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语文功底,在日常教学中才能用广博的知识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做学生的榜样。第二,以语文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传承社会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第三,以语文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应该充分利用优美的语言、 得体的举止、新颖的观点、错落有致的板书、生动多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等使课堂成为富有张力、五光十色、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以此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
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适时地点拨引导,尊重学生不同的思想和看法,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推进。课堂教学的生成和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信息,甚至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信号,去急中生智,巧妙地调控学情。那么,我们的课堂上就会爆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亮点”。如果教师只拘泥于一一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必要的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常常会使宝贵的教学机遇流失。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老师要以小学生们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关注学生们的差异和特点,特别是对于新教师来说,更是要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我们更是要努力完善自己,尽快适应到新的角色中来,加强教学的创新与进步,使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师生、生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