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面向生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渴求。生本的自主根基,就是“素养”。因为“素养”是学生开始人生、规划人生、设计人生的必备元素。而恰恰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正是逾越、直通高等教育——大学的重要里程接点。为此,探讨从“素养”出发,走向生本,符合教育回归本真的科学轨迹,实现“自然”与“精神”双重生命的人的价值效应。
教育生本素养教育是什么?唯物史观认为,从人的感性现实或对象性活动出发,从人的本真存在方式出发,彻底摒弃形而上学人道主义模式。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们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教育如何面向生本,马克思主义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回到现实的人,这种现实的人就是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从生存意义出发,学生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发展铺路开渠,从学生的自身“素养”出发,沿着本我,茁壮成长。
素养,是人的生存支柱,更是一个完整人的必备元素。教育如何从培植“素养”出发,走向生本,本文从“文化素养、文明素养、志趣素养、情怀素养”四个方面阐述走向生本的必经之途。
一、注入文化素养
文化,从广义理解——只要是与人有关的事和物;教学文化,指教学中的一切事和物。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立身内涵、充实身心与本领的工具,是生本的渴求与归宿,它形于课堂、成于环境。
1.从课堂教学注入。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是教师,学生每天学习不同学科的文化知识,要与不同学科的老师交往与相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决定学生对文化知识汲取的兴趣性与主动性。如果教师用演说家的姿态传递知识,课堂气氛会激情洋溢,学习情绪会热情高涨;如果教师以导演的角色来施以教学,把讲台当舞台,让学生化身不同的角色,学生会兴趣盎然;如果教师是发现者,发现闪光点,激励兴奋点,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解题思路,自豪感油然而生,素养默默养成。
2.从学习环境注入。学生善于观察,课上无法涉掠的知识,可在课下补充。学校要利用校园的每一处空间,按主题系列设置文化墙。利用名人轶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等,让学生延伸书本知识,拓宽视野,设计人生理想,用目标激励干劲。
文化素养,在课堂中注入,在环境中熏陶,在自我需求中渐渐养成。
二、形成文明素养
千年古国,闪动着传统文明的光芒,齐家、修身、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每个学生的立身之本。
1.疏导仁德思想。学校是育人的中心领地,一言一行皆育魂,一草一木皆育人,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执行着育人的功能。培育学生的品德,使其具有爱国、奉献的精神,把“德”的光泽,惠至每个学生的心田,达到“仁”的境界;培养学生的才华,使其才有所用,有理想、有抱负,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意义、有价值、有前途,达到“广”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学校的“育德至仁、育才至广”的校训形成的渊源。
2.倡导行为规范。文明礼让、礼貌待人,是形成文明素养的随时随地。德育副校长每天清晨站在校门口向走进校园的每一位师生敬礼问好,二十几年风雨无阻,引起了新闻媒体界的多次关注。校园的文明之风在一届届的学生中传颂。
通过疏导与倡导,文明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悄然形成。
三、开发志趣素养
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在不自觉中彰显个性;在自觉中寻找渴求的机会,这就是成长中的自觉性效应。
学生的自觉性结构由多种元素构成,从而形成整体效应,作用于成长的每个时段。有学者认为“自觉性首先具有心智状态和事件的属性。如选择、决定、信仰、爱好、行为等”。学生获取成长需求的自主性元素,包括情意自主性、认知自主性、行为自主性。学校如何调动这些自主性元素开发兴趣素养,要搭建诱发自主性学习与表现欲望的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尝试、自主挑战。
1.设计延伸性的多样课程——培养志趣。为学生开设多样的有实践性的趣味课程,学生会在兴趣中形成志趣。例如,学科特色课——美文欣赏、戏剧古今、神话评说、传奇人物解析等;艺术特色课——传统剪纸、书画展台、美工世家等。
多样课程的开设,引进了学生选择的志趣,给学生创造了萌生、尝试的机会。
2.开设多样化的特色活动——激发兴趣。多样化特色活动是延伸性课程的继续,是“超常自觉性”学习的表现阶段。针对学生兴趣,创办各类活动的平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例如,记者团、摄影团、舞蹈团、合唱团、话剧团等。
特色课程与特色活动,为学生的志趣养成铺垫路基。
四、积淀情怀素养
人具有自然和精神双重生命,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这就是情怀素养教育。
作为直通大学的普通高中,情怀素养是根基。例如,“美在教室”我爱我班教育、“志愿服务队”乐于助人教育、“建设家乡”责任教育、“慰问抗战老兵”感恩教育等。情怀素养的积淀为人生的追求明晰了方向,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面向生本从素养出发,为学生绘制多彩的人生,这是一个尊重生本特殊性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个过程,才能进入生命本色的特殊境界。
参考文献:
[1]柳士彬.试论教学的生存论基础[A].杨启亮,李如密.课程与教学评论[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2]熊川武,江玲.论学生自觉性.教育研究,2013,(12):26.
教育生本素养教育是什么?唯物史观认为,从人的感性现实或对象性活动出发,从人的本真存在方式出发,彻底摒弃形而上学人道主义模式。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们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教育如何面向生本,马克思主义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回到现实的人,这种现实的人就是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从生存意义出发,学生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发展铺路开渠,从学生的自身“素养”出发,沿着本我,茁壮成长。
素养,是人的生存支柱,更是一个完整人的必备元素。教育如何从培植“素养”出发,走向生本,本文从“文化素养、文明素养、志趣素养、情怀素养”四个方面阐述走向生本的必经之途。
一、注入文化素养
文化,从广义理解——只要是与人有关的事和物;教学文化,指教学中的一切事和物。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立身内涵、充实身心与本领的工具,是生本的渴求与归宿,它形于课堂、成于环境。
1.从课堂教学注入。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是教师,学生每天学习不同学科的文化知识,要与不同学科的老师交往与相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决定学生对文化知识汲取的兴趣性与主动性。如果教师用演说家的姿态传递知识,课堂气氛会激情洋溢,学习情绪会热情高涨;如果教师以导演的角色来施以教学,把讲台当舞台,让学生化身不同的角色,学生会兴趣盎然;如果教师是发现者,发现闪光点,激励兴奋点,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解题思路,自豪感油然而生,素养默默养成。
2.从学习环境注入。学生善于观察,课上无法涉掠的知识,可在课下补充。学校要利用校园的每一处空间,按主题系列设置文化墙。利用名人轶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等,让学生延伸书本知识,拓宽视野,设计人生理想,用目标激励干劲。
文化素养,在课堂中注入,在环境中熏陶,在自我需求中渐渐养成。
二、形成文明素养
千年古国,闪动着传统文明的光芒,齐家、修身、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每个学生的立身之本。
1.疏导仁德思想。学校是育人的中心领地,一言一行皆育魂,一草一木皆育人,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执行着育人的功能。培育学生的品德,使其具有爱国、奉献的精神,把“德”的光泽,惠至每个学生的心田,达到“仁”的境界;培养学生的才华,使其才有所用,有理想、有抱负,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意义、有价值、有前途,达到“广”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学校的“育德至仁、育才至广”的校训形成的渊源。
2.倡导行为规范。文明礼让、礼貌待人,是形成文明素养的随时随地。德育副校长每天清晨站在校门口向走进校园的每一位师生敬礼问好,二十几年风雨无阻,引起了新闻媒体界的多次关注。校园的文明之风在一届届的学生中传颂。
通过疏导与倡导,文明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悄然形成。
三、开发志趣素养
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在不自觉中彰显个性;在自觉中寻找渴求的机会,这就是成长中的自觉性效应。
学生的自觉性结构由多种元素构成,从而形成整体效应,作用于成长的每个时段。有学者认为“自觉性首先具有心智状态和事件的属性。如选择、决定、信仰、爱好、行为等”。学生获取成长需求的自主性元素,包括情意自主性、认知自主性、行为自主性。学校如何调动这些自主性元素开发兴趣素养,要搭建诱发自主性学习与表现欲望的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尝试、自主挑战。
1.设计延伸性的多样课程——培养志趣。为学生开设多样的有实践性的趣味课程,学生会在兴趣中形成志趣。例如,学科特色课——美文欣赏、戏剧古今、神话评说、传奇人物解析等;艺术特色课——传统剪纸、书画展台、美工世家等。
多样课程的开设,引进了学生选择的志趣,给学生创造了萌生、尝试的机会。
2.开设多样化的特色活动——激发兴趣。多样化特色活动是延伸性课程的继续,是“超常自觉性”学习的表现阶段。针对学生兴趣,创办各类活动的平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例如,记者团、摄影团、舞蹈团、合唱团、话剧团等。
特色课程与特色活动,为学生的志趣养成铺垫路基。
四、积淀情怀素养
人具有自然和精神双重生命,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这就是情怀素养教育。
作为直通大学的普通高中,情怀素养是根基。例如,“美在教室”我爱我班教育、“志愿服务队”乐于助人教育、“建设家乡”责任教育、“慰问抗战老兵”感恩教育等。情怀素养的积淀为人生的追求明晰了方向,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面向生本从素养出发,为学生绘制多彩的人生,这是一个尊重生本特殊性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个过程,才能进入生命本色的特殊境界。
参考文献:
[1]柳士彬.试论教学的生存论基础[A].杨启亮,李如密.课程与教学评论[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2]熊川武,江玲.论学生自觉性.教育研究,201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