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美育有明确的要求,但教材中却含有审美和审丑两种取向,而这些“丑”元素往往被排除在审美教育之外。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审美活动中产生了唯商品、唯技术、唯娱乐的现象,导致了审美价值的降低,审美因素被淡化了。所以,美育在当代教育中的任务和目的,就不仅仅是培养人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鉴别能力和取舍能力。“审丑”却可以实现这种重要功能。丑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的是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经说过:“丑与美不但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可以由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更丑。”作者对丑的揭露是为了否定丑,从反面激励人们追求美。
以苏教版高中必修为例,我们在教材中可以发现大量的整体美学风格偏丑的作品,如《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祝福》、《拿来主义》、《雷雨》、《琵琶行》、《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纪念刘和珍君》等。另外,在新课标所推荐的课外读物中也存在大量明显具有审丑风格的作品,如《红楼梦》、《呐喊》、《子夜》、《家》、《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复活》、《哈姆雷特》等。
悲剧往往更能摄人心魄,所以很多经典之作都逃不开这一点。在文学史上,越是经历坎坷的人,往往越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浓厚的悲剧因素。“就像喜剧、喜与美有着天然 的联系一样,悲剧、悲与丑往往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古代文学中最有价值的经典大多是以悲、丑为主调的作品,审丑倾向是相当明显的。”1既然选经典绕不开“悲”的因素,那么我们在实际的美育教育中就不能无视这一点,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些“丑”的因素来进行“审丑”教育呢?
一、辨别美丑,培养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
丑与美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没有丑,也就无从谈美。语文教材中饱含着大量的美丑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对美的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丑的因素的利用。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转型期,思想情绪不稳定,且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很重要。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形象,作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思想僵化,反对一切变革,是封建思想坚定的维护者。这样的一个人物对寡妇身份的祥林嫂自然是充满鄙视的。他对祥林嫂的遭遇是冷漠的,并最后和祥林嫂的婆婆、大伯、柳妈以及周围嘲弄她的人一起埋葬了祥林嫂。鲁四老爷可以说是一切封建的、落后的代表,这样的“鲁四老爷”今天也还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这一形象,自然会大有收获。
二、扬美弃丑,培养学生的审美取舍能力
社会远比学校复杂的多,尤其是在当下,这就更需要我们增强自己的审美和审丑的能力。从芙蓉姐姐开始,陆续又出现了凤姐、兽兽、干露露等“名人”。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社会的审美取向正趋于低俗化。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尖锐地指出,社会现实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取向以及辨别美丑,扬美弃丑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审视美丑,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思维,中国青年报曾指出:“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其次,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创造力的基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事实上,离开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3而“审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比如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这篇课文,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普通人因残酷的战争而遭遇的种种苦难。战争是残酷的、“丑”的,然而人類在战争面前也是伟大和坚强的。就在这美与丑之间展现出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性的赞美,对爱的讴歌以及对和平的无限渴望。
美育的实施不能缺少“审丑”教育,“审丑”不仅是人类面对真实生活和人性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类克服自身软弱性的表现和求真愿望的表达。
(Endnotes):
1 杨云萍著.语文美育和谐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第107页
2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中国青年报 2012,6月13
以苏教版高中必修为例,我们在教材中可以发现大量的整体美学风格偏丑的作品,如《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祝福》、《拿来主义》、《雷雨》、《琵琶行》、《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纪念刘和珍君》等。另外,在新课标所推荐的课外读物中也存在大量明显具有审丑风格的作品,如《红楼梦》、《呐喊》、《子夜》、《家》、《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复活》、《哈姆雷特》等。
悲剧往往更能摄人心魄,所以很多经典之作都逃不开这一点。在文学史上,越是经历坎坷的人,往往越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浓厚的悲剧因素。“就像喜剧、喜与美有着天然 的联系一样,悲剧、悲与丑往往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古代文学中最有价值的经典大多是以悲、丑为主调的作品,审丑倾向是相当明显的。”1既然选经典绕不开“悲”的因素,那么我们在实际的美育教育中就不能无视这一点,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些“丑”的因素来进行“审丑”教育呢?
一、辨别美丑,培养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
丑与美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没有丑,也就无从谈美。语文教材中饱含着大量的美丑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对美的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丑的因素的利用。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转型期,思想情绪不稳定,且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很重要。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形象,作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思想僵化,反对一切变革,是封建思想坚定的维护者。这样的一个人物对寡妇身份的祥林嫂自然是充满鄙视的。他对祥林嫂的遭遇是冷漠的,并最后和祥林嫂的婆婆、大伯、柳妈以及周围嘲弄她的人一起埋葬了祥林嫂。鲁四老爷可以说是一切封建的、落后的代表,这样的“鲁四老爷”今天也还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这一形象,自然会大有收获。
二、扬美弃丑,培养学生的审美取舍能力
社会远比学校复杂的多,尤其是在当下,这就更需要我们增强自己的审美和审丑的能力。从芙蓉姐姐开始,陆续又出现了凤姐、兽兽、干露露等“名人”。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社会的审美取向正趋于低俗化。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尖锐地指出,社会现实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取向以及辨别美丑,扬美弃丑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审视美丑,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思维,中国青年报曾指出:“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其次,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创造力的基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事实上,离开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3而“审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比如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这篇课文,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普通人因残酷的战争而遭遇的种种苦难。战争是残酷的、“丑”的,然而人類在战争面前也是伟大和坚强的。就在这美与丑之间展现出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性的赞美,对爱的讴歌以及对和平的无限渴望。
美育的实施不能缺少“审丑”教育,“审丑”不仅是人类面对真实生活和人性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类克服自身软弱性的表现和求真愿望的表达。
(Endnotes):
1 杨云萍著.语文美育和谐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第107页
2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中国青年报 2012,6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