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假、大、空”现象。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对如何创新作文这一问题谈些做法和体会,以使学生作文表现出为人之真、为人之诚,样式多样,落脚新、内容新、观点新。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新作文 实现途径
针对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假、大、空”等缺点,近几年来我致力于创新写作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作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为人之真、为人之诚,不仅样式多样,而且落脚新、内容新、观点新。下面我就对如何创新作文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新作文的前提是理念的更新
(一)更新教师自身观念
以前,中学的许多老师一味地瞄准考试、迎合考试,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纯技法的讲授和考试作文的反复演练,导致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发表自己看法的冲动,书写自我的真诚都受到抑制。这种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的作文,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技巧不重作文的功用和内涵,重应付而不重素质。其结果无疑是砍断树根而求其枝茂叶繁,舍本而逐末,这如何能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因此,只有打破这一现状,才能使作文教学走上正轨。而要打破这一现状,要更新的首先是教师的观念,教师应从应试作文的观念中走出来,解放思想,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作文的形式,敢于创新,敢于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和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更新学生的作文观念
创新作文的前提是真心做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绝不仅是作文教学本身所能解决的,还需要健全的人格做支撑。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行。”这“气”的含义就是指良好的个人修养、胸襟气度、见识情趣。作文,其实就是做人的回归,而做人又是作文的指向。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贯穿爱的教育,引导学生爱生活、爱自然、爱科学,让学生明白:只有自身有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素养,对生活有丰富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写出形实兼美的好作文。
二、创新作文在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更新了师生的作文观念,我们得到了走上创新作文的根本保障。那么什么是创新的作文?如何引导学生写创新作文?我觉得创新作文除了文章的形式、语言新颖以外,还应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切入话题的角度新、选择运用的材料新、观点新。
(一)如何实现角度新
对待同样的话题,选取不一样的切入点,灵活多变。传统的作文要求规规矩矩、四平八稳,因而写出来的作品千人一面,笔下的人物“假、大、空”,没有棱角和个性,更无从谈“新”。而在创新作文中,首先就应体现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力求新颖、别致。选取不一样的切入点,文章就会千姿百态、意趣盎然。可以从话题的本意上去切入,更要从话题的比喻意、象征意义上去挖掘;可从主要事件切入,也可以从次要事件着手;可以评主要人物,也可以论次要角色;可以遵从正常思维习惯,还可以逆向思考种种情况,不一而足,只要切合题意,只要想得出来。比如“考试”这一话题,学生可以写本质意义上的文化课测试,也可以写生活对自己意志、品质的考验;可以谈考试的益处,也可以抨击当今考试的弊端……通常情况下,学生一看这话题马上想到学习中的文化课测试,会想到考场遇到难题如何对待,若选这一角度就很难写出新意,应该另辟新径,考虑社会对自己人格品质的考验这一角度,这一大角度中又是哪个方面是别人笔下很少涉及的……经过这样层层选择,最终才会选取一个较新的角度。我想创新作文就应该这样,要善于动脑,丢掉脑子里固有的条条框框,从多角度思考,不拘一格地写出文章来。
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最忌讳的一点是讲得太多。“会教的老师不教。”这话很有道理。以前,每堂作文课,老师煞费苦心,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大讲特讲如何构想,从什么地方入手,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其实说得越多,越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如出一辙。
(二)如何实现材料新
作文中所用的材料应该新鲜、新颖,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以前批阅学生的作文,总感觉到枯燥无味。一写到亲情,就写爸爸给我送雨伞,妈妈陪我去输液;一写到友情,就写同学在考场上送我钢笔用,同学帮我补习新课;一写到诚实,就写路上捡来10元钱,还还是不还?一写到助人为乐,就写公交车上看到人让座……内容贫乏,陈旧俗套,甚至无病呻吟。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1.学生对身边生活缺少观察、缺少感悟。作文的内容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很多学生对身边生活熟视无睹,或者见到了也觉得无所谓,不假思索感悟。在很多同学身上总会出现这样一种实际情况:母亲、父亲、老师就生活在自己身边,却总体会不到母爱、父爱、老师的呵护、同学的关心,写这样题材的文章,总是落笔无文,不知从何处下笔。
作家老舍说:“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将观察到的生活随时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脑子里的东西就会多起来。”为此,我们大力倡导督促学生注意生活里的感性积累,鼓励他们留心身边的人、事、物,选择自己感受较深的写成观察日记,如:课堂上一个学生没交作业,老师怎样帮助他?他今天的地面卫生很不好,班委干部如何处理?对这些事物,学生可以做简短而细致的描绘,也可以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
2.写作空间过于窄小。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仅囿于学校、家庭这两点一线上,写出的文章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何谈创新?因此,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就尤为必要。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关注社会活动,让学生走近社会,用心去感受社会的每一次律动;有目的、有计划地领着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与自然对话,和自然默契,在心灵感应后写创新作文。如在写话题为“关注生活,保护环境”的作文时,我带学生来到纵贯城市南北的现河,让学生亲眼目睹河里的污水排放现象;带学生到郊外,亲眼目睹农村植树造林情况,等等。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深切感悟和体验,获得了写作的源头活水,自然有物可抒,有感而发,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打上生活的烙印,写出个性,别出心裁。
(三)如何实现观点新
我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发表自己独创的见解,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显出文章的新意和深度来。常规的作文,观点大众化,人云亦云,混迹于茫茫人流中毫无特色。而创新作文的观点往往是别致、独创、有深度的,是作者反复思考的结晶。例如有这样一个材料:俗言道,“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对此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在习作中,不少同学对此表示赞同,但也有不少学生标新立异,表现出新观点、新思想,认为忠言何必要逆耳。有的同学写母亲以婉言相劝,以行动感化,终于使自己认识到不足;有的同学写成论文,提倡得体语言,让人类在和谐中互相感化,走向完美。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新作文 实现途径
针对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假、大、空”等缺点,近几年来我致力于创新写作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作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为人之真、为人之诚,不仅样式多样,而且落脚新、内容新、观点新。下面我就对如何创新作文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新作文的前提是理念的更新
(一)更新教师自身观念
以前,中学的许多老师一味地瞄准考试、迎合考试,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纯技法的讲授和考试作文的反复演练,导致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发表自己看法的冲动,书写自我的真诚都受到抑制。这种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的作文,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技巧不重作文的功用和内涵,重应付而不重素质。其结果无疑是砍断树根而求其枝茂叶繁,舍本而逐末,这如何能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因此,只有打破这一现状,才能使作文教学走上正轨。而要打破这一现状,要更新的首先是教师的观念,教师应从应试作文的观念中走出来,解放思想,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作文的形式,敢于创新,敢于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和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更新学生的作文观念
创新作文的前提是真心做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绝不仅是作文教学本身所能解决的,还需要健全的人格做支撑。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行。”这“气”的含义就是指良好的个人修养、胸襟气度、见识情趣。作文,其实就是做人的回归,而做人又是作文的指向。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贯穿爱的教育,引导学生爱生活、爱自然、爱科学,让学生明白:只有自身有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素养,对生活有丰富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写出形实兼美的好作文。
二、创新作文在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更新了师生的作文观念,我们得到了走上创新作文的根本保障。那么什么是创新的作文?如何引导学生写创新作文?我觉得创新作文除了文章的形式、语言新颖以外,还应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切入话题的角度新、选择运用的材料新、观点新。
(一)如何实现角度新
对待同样的话题,选取不一样的切入点,灵活多变。传统的作文要求规规矩矩、四平八稳,因而写出来的作品千人一面,笔下的人物“假、大、空”,没有棱角和个性,更无从谈“新”。而在创新作文中,首先就应体现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力求新颖、别致。选取不一样的切入点,文章就会千姿百态、意趣盎然。可以从话题的本意上去切入,更要从话题的比喻意、象征意义上去挖掘;可从主要事件切入,也可以从次要事件着手;可以评主要人物,也可以论次要角色;可以遵从正常思维习惯,还可以逆向思考种种情况,不一而足,只要切合题意,只要想得出来。比如“考试”这一话题,学生可以写本质意义上的文化课测试,也可以写生活对自己意志、品质的考验;可以谈考试的益处,也可以抨击当今考试的弊端……通常情况下,学生一看这话题马上想到学习中的文化课测试,会想到考场遇到难题如何对待,若选这一角度就很难写出新意,应该另辟新径,考虑社会对自己人格品质的考验这一角度,这一大角度中又是哪个方面是别人笔下很少涉及的……经过这样层层选择,最终才会选取一个较新的角度。我想创新作文就应该这样,要善于动脑,丢掉脑子里固有的条条框框,从多角度思考,不拘一格地写出文章来。
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最忌讳的一点是讲得太多。“会教的老师不教。”这话很有道理。以前,每堂作文课,老师煞费苦心,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大讲特讲如何构想,从什么地方入手,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其实说得越多,越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如出一辙。
(二)如何实现材料新
作文中所用的材料应该新鲜、新颖,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以前批阅学生的作文,总感觉到枯燥无味。一写到亲情,就写爸爸给我送雨伞,妈妈陪我去输液;一写到友情,就写同学在考场上送我钢笔用,同学帮我补习新课;一写到诚实,就写路上捡来10元钱,还还是不还?一写到助人为乐,就写公交车上看到人让座……内容贫乏,陈旧俗套,甚至无病呻吟。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1.学生对身边生活缺少观察、缺少感悟。作文的内容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很多学生对身边生活熟视无睹,或者见到了也觉得无所谓,不假思索感悟。在很多同学身上总会出现这样一种实际情况:母亲、父亲、老师就生活在自己身边,却总体会不到母爱、父爱、老师的呵护、同学的关心,写这样题材的文章,总是落笔无文,不知从何处下笔。
作家老舍说:“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将观察到的生活随时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脑子里的东西就会多起来。”为此,我们大力倡导督促学生注意生活里的感性积累,鼓励他们留心身边的人、事、物,选择自己感受较深的写成观察日记,如:课堂上一个学生没交作业,老师怎样帮助他?他今天的地面卫生很不好,班委干部如何处理?对这些事物,学生可以做简短而细致的描绘,也可以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
2.写作空间过于窄小。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仅囿于学校、家庭这两点一线上,写出的文章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何谈创新?因此,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就尤为必要。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关注社会活动,让学生走近社会,用心去感受社会的每一次律动;有目的、有计划地领着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与自然对话,和自然默契,在心灵感应后写创新作文。如在写话题为“关注生活,保护环境”的作文时,我带学生来到纵贯城市南北的现河,让学生亲眼目睹河里的污水排放现象;带学生到郊外,亲眼目睹农村植树造林情况,等等。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深切感悟和体验,获得了写作的源头活水,自然有物可抒,有感而发,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打上生活的烙印,写出个性,别出心裁。
(三)如何实现观点新
我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发表自己独创的见解,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显出文章的新意和深度来。常规的作文,观点大众化,人云亦云,混迹于茫茫人流中毫无特色。而创新作文的观点往往是别致、独创、有深度的,是作者反复思考的结晶。例如有这样一个材料:俗言道,“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对此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在习作中,不少同学对此表示赞同,但也有不少学生标新立异,表现出新观点、新思想,认为忠言何必要逆耳。有的同学写母亲以婉言相劝,以行动感化,终于使自己认识到不足;有的同学写成论文,提倡得体语言,让人类在和谐中互相感化,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