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风采依然

来源 :中国检察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l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汝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归于同寂;汝见此花时,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明儒 王阳明
   一、象孔子一样地快乐
   这是我读《论语》的第一得。
   但凡看过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的人,也许打死他都不会相信孔子是个快乐的人,因为电影在其结尾处用一个垂垂老亦的孔子从倚坐在教馆门前喟然而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的镜头,给世人留下只能是一幅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苦难印象。的确,这不是导演的错,我想这只不过是两千多年来我们对一代圣人孔子为推行王道、施行仁政,周游六国、四处碰壁、怀才不遇的一个集体潜印象罢了,或者把他想象为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而已。
   然而,当我们真的去细读《论语》,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论语》开篇就以“孔门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给即便是学习这等令时下不少厌学青年视为最令人烦闷单调枯燥的事,也定了一个快乐的基调。《论语》全文20篇492章共有48处出现“乐”字,此外,还有几处“喜”或“悦”字,居然找不到一个“苦”字,至多是有几处“忧”字。显然,从文本上分析,我想孔子他老人家至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如果我们再读一读他老人家平日里自话自语的话儿,子曰:“吃粗饭,饮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是很有乐趣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当叶县的县长向孔子大弟子子路询问孔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上。孔子后来听说,无不遗憾地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告诉他:“我的老师为人,他发愤用功时会忘了吃饭,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连自己将要衰老都不知道,如此罢了”(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谓是“夫子快乐风采”尽显。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快乐的人,这也可以从他的幽默趣事得到印证。譬如,孔子适郑时与弟子走散,后听到别人说自己是“累累若丧家之狗”时,夫子没有半点责怪的意思,反而嘿嘿一笑,说“这就对啦!这就对啦!”(“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正如西谚所云:“一个不快乐的人,一定没有幽默感。”
   孔子之乐,所乐何事呢?为什么一个对人生有理想有追求但却一辈子颠沛流离、处处碰壁的人,怎么会对现实世界不耿耿于怀、不怨天忧人呢?最多是理想不得实现之时说过一些坐个木筏子漂向大海算了的解气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或许可从他赞许最得意弟子颜回话语中寻找到答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这种超越贫富物质享受,超越社会名利地位得失的快乐,正是历代儒家所推崇的“孔颜之乐”。其所乐者,正是儒家“安贫乐道”精神中“志于道”的境界。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明确表示过,说人生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什么是“志于道”?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明确表示过,“一个志于道的士,却耻于粗糙的衣服与恶劣的食物,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多谈”(“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志于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心里挂念的不应是物质生活条件,而是人生的追求和理想,有了这些,他就有了人生的方向感,他的生命就不会在原地打转或枯燥无味,更别提读书这等本来就很有意思的事也会变得更加其乐无穷了。晚清大儒曾国藩曾说过人生要“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大致应是这意思了。当一个人“志于道”时,其内心必常会荡生起“一团春意思”,恰如孔先生的弟子曾点说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时,与众弟子席地而坐的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情状。说真的,我每读此文,都有一种跨越时空与孔子相见的感觉,仿佛也感受到夫子内心那种因春萌而动、如沐春风的生机和喜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颜之乐,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一个入世济世的使命和责任,为实现理想而从来没有停止过奋斗,并且因为奋斗着,所以快乐着。当然“乐道”并不是要拒绝财富甘于贫穷,而是说无论富贵或贫贱,无论穷困或通达,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对“道”的坚守和理想的追求。人生若能如此,那他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着呢,还有什么值得忧愁的呢?正如子路问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无也,君子之修其行未得,则乐其意;既已得,又乐其知。是以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
   二、恪守取财之道
   这是我读《论语》的第二个收获。
   想不到孔子他老人家对金钱与财富的问题,可谓是真知灼见,很有见解,直言敢说,不虚伪,有风骨。不信,摘录《论语》中几段与诸君瞧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多么深刻的论述,我想,这应与孔子一生对财富和义利有着深入思考和切身体验有关。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失母,在单亲家庭长大的这个出身寒微的草根,为了维持生计,很小年龄不得不出去挣钱养家,给人放牛牧羊、当仓库保管员等,以致到了老年还常念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正是这种少时的贫穷,让孔子认识到金钱和财富对人的重要性;孔子并不象某些伪儒学道统人士那样装作看不起钱,不敢言利,说钱是什么“阿堵物”之类的话,而是大胆直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孔子很爱钱,甚至还说过如果财富可求,就算是当个车夫也愿意干之类的话(“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正是由于看到了财富对人的重要性以及“爱财”是人的天性,孔子认为让百姓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这应是作为“公仆”的官员的首要工作之一(孔子适卫时,其爱徒冉有请教如何治国,曰:“富之”“教之”)。孔子甚至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社会里,贫穷是件耻辱的事情(“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细想这话确有道理,试想在一个政治清明、经济有序运转的社会里,一个人如果依然无法在财富和地位上获得发展,往往就意味着不是懒惰就是不思进取,这当然是件羞愧的事。
   当然,孔子并不是一个“唯富论”、“唯钱论”者。只要细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在鼓励人们追求财富的同时,都在强调一个根本性前提:那就是追求财富的方式必须符合“道”或“义”,否则那是不能接受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更不用提那透露出凛然正气的千古名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然,也只有理解了孔子的义利选择,我们才有可能读得懂孔子和子贡之间一段关于如何看待“贫与富”的师徒对话。子贡兴冲冲问老师:“贫穷却不巴结谄媚,有钱却不骄横傲慢,怎么样?(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想不到并没得到老师的完全肯定,孔子只是淡淡地说:“还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如贫穷仍能乐道,富贵仍然好礼的人啊!(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在这里,我真佩服孔子的远见与超前,这段对话实际上给今天喜欢炫富的暴富者来了个当头棒喝。孔子认为一个富有的人应该且必须低调做人,不要去骄横傲慢地摆财显富;但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还更应积极地去履行和承担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责任及行为规范—那个时代叫做“礼”。的确,自古以来如何看待财富及如何在财富面前进行义利的取舍,往往是检验一个人的人品试金石;对于一个为官者来说,这更是判断其廉洁与否的重要标准。
   古人云:“临财莫若廉”。在这个消费主义至上、内心财富渴望被极大的激发甚至被膨胀扭曲的时代里,我想,重温孔夫子老人家的财富观,对我们这些手握公权力利器的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应算得是一堂难得的人生修养课。在义与利面前,经常性地自省是很有必要的,思悟义利,酌悟得失,做一个懂得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人,即使在经济上不够富有,我们也不会失去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仍然活得像孔子那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三、修身自省是人生第一等要事
   这应该算是读《论语》对我来说的最大收获。
   也许是受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影响,时下我们阅读《论语》往往不自觉承载起“治国平天下”的王道大梦来,总希望能从这部2500年前的旧书中捣鼓些能灵丹妙药来解决时下中国社会“礼崩乐坏”的问题,大有一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架势。这不,近日阅读了新儒家学代表人物、结庐在贵州云盘山下“阳明精舍”中蒋庆先生一篇名为《以王道政治超越民族主义》文章,不知是吾辈愚劣还是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头脑半天转不过弯,反正是没有弄明白蒋先生所云的“最后用建立在王道政治上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族主义去超越、消灭全人类的民族主义,在人类历史中实现王道政治所揭橥的天下主义”。是啊,作为文化标签的孔子总是被人赋于文化复兴大任。比如,时人为了证实孔子的伟大常搬出的那个早被证实是假新闻但仍在坊间顽强讹传着的所谓共同宣言,说1988年春天在巴黎一次集会上,有75位诺贝尔奖得主“闲得蛋痛”地齐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们今天读《论语》常常会背着太重的包袱与期盼,我想,在全球化的地球村里生活着的中国,如果仅靠老祖宗二千多年前留下的那么一点遗产,实现所谓的王道,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即便那个证实是假新闻的宣言能够成立,人家也只不过说要吸取孔夫子老人家的一点智慧而已,并非照搬老人家构想去治理国家、规划生活。其实孔夫子老人家在回答他一个叫子张的学生提出的一个“前后十世的社会情态可以了解吗?”的问题时,就有了一个基本表态,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这当中,“损益”二字就有“变革、改革、革新”的含义,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尽管一生都在致力于维护周礼,但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一味愚昧崇古、顽固不化的,他也知道每一个时代的“礼”都是有所“损益”的,否则,不进步必淘汰。
   那么,作为升斗小民的我们,既无“为天地立心”之雄心,亦无“为万世开太平”之壮志,今天读《论语》读什么呢?我想最重要是要读孔夫子他老人家修身自省之道,恰如梁启超所言的孔学乃“教人养成人格”之道。古代儒家思想之所以产生并且盛行,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它强调一个人应保持一定的道德水平,并通过自己的修为、修行不断完善它,朝“君子”的人格目标看齐,做个真君子。“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应守君子之礼。在《论语》492章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论及“君子”的篇章达86章,占全书总章数的六分之一,多达108处出现“君子”一词。有鉴于此,甚至有人把孔子称为“君子师”。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还把“对君子的认可”作为判断儒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说一个人若是真正的儒家,其外在表现应有三项特点:一是尊重传统,二是重视教育,三是关怀社会;其内心标准也应有三:一是相信人可以成为君子,二是坚持人应该成为君子,三设法帮助别人成为君子。我想这个标准还是蛮有道理的。
   善于自省,在孔子看来,这又恰是君子修行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夫子曾有不少倡导自省内省的话,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应该说,孔孟之后,自省一直是儒家倡导的人生基本修养方法,它道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人性并非生而完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是人性的不完美性,使得自省修养成为人生一项必修的功课,否则,正如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先生所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我相信,当苏格拉底在审判他的法庭上群情激昂地说出这富有哲理的话语时,在场的人们一定会感受到犹如闪电划过漆黑的天空般震惊;恰如中国古人在评价孔子所言所语一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因为天下没有完美的事,自古没有完美的人,只有深刻的自我反省,人生才有生机,事业才有希望。因为只有承认自己的不足,才会看到他人的长处,才会有自我革命的勇气。省察人生,探求真理,这也是伟大的人性的光辉之一。
   “人生观”来自于“观”人生。当我们每天穿行于世间百态之中,总是忙着摄取与获得,忙着人我的利害算计,忙着交际应酬与迎来送往,忙着网络游览与八卦新闻,忙着仕途的升迁与商场的胜败,使得生命的惯性变得越来越大,使得生活的节奏越走越快,使得内心的欲求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我们每天很难再次腾出片刻的时段与自己对话,反省下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不足够好,怎么可以更好?我们很难再有片刻的静思去追问下忙碌的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特别是面对道德颓废和信仰缺失的社会危机事件时心有戚戚焉的惶恐与不安,我真的想问,今天的我们是否丧失了自我反省的能力?我想此时此刻重拾孔夫子老人家留给我们安身立命的修身自省之法宝,应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参照夫子之道,我想有必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努力,我估且将它称为“反躬自省三法”。
   一是要让反躬自省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不是重在强调反省的次数,更多地在强调对反省的每日坚持。其实对人生而言,反省不是难事,但难的是让它象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人生的一种自觉和需要,如孔门弟子那样终生坚持。晚清大儒曾国藩之所以被喻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我想这与他自省精神分不开的,他每日必记日记,检讨自己的行为,自省自励,这真是难能可贵的真君子。修养没有止境,自省就像一盏伴随终生的长明灯,是需要我们不断用心去点燃的,一生去坚守。
   二是反躬自省必须求诸于己、返照于内。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生命由内而发,反躬自省必须求诸于己、返照于内,把镜子转向自己,以修正错误实践的行动力,“不迁怒,不贰过”,才能做到客观及时有效地反省。然而自知不易,我们往往最不愿也不敢面对的是谁?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为此自省需要有面对自己的勇气和改正错误的决心及行动,而这又需要有更高层次的修养支撑。如何提升自我的内在修养?我想四个字是关键:一曰“静”字。潜心于静思,才能走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每日静坐片刻,不亦快哉。二曰“诚”字。君子坦坦荡,真诚引发力量,不自欺,不欺人,才能审视清楚问题与失误所在。三曰“敬”字。首先是对他人的恭敬,唯有恭敬他人,才不敢懈慢他人,才会以开放的心态去看他人长处,发现自身的不足;其次是对自己的敬重,只有自珍自重自爱时,才能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亦保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也可做到格外戒惧,实现“慎其独”也。四曰“安”字。反省时要常问自己“心安不心安”?唯有如此,才有对灵魂进行追问的勇气;唯有如此,人生处世行事才会不失良知,内省不疚,无愧于天地。
   三是要常以忠恕之道省思群己关系。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及人我之间利益平衡,这问题太重要了。因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如果每个个体之间不好好协作,只顾自我膨胀,自我利益无限放大,那社会这个肌体必然失调致疾甚至轰然倒塌,同时这也必将导致每个个体受到伤害。当下社会频繁出现的超出人类想象力的无良食品安全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等,无一不是反映了此类问题。实际上《论语》通篇关注的重点就在此。为构建和谐的群己关系与人我之间的平衡,孔夫子他借“礼”和“乐”为制度纽带和桥梁,以“仁”这个哲学范畴作为其逻辑起点,以仁者爱人之善心,贯之孝、悌、忠、恕、信、恭、宽、敏、惠、温、良、俭、让、勇、学等具体条目,共同交织成一张规范君子行为的道德网络,以实现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无讼”的“天下归仁”的理想社会。在夫子这个庞大思想体系中被其门生曾参把夫子“一以贯之”之道归结为“忠恕而已矣”东西,是最值得我们今天学习与借鉴的。尽管后世学者对这个当时很年轻、反应迟钝但学习刻苦的门生曾参对夫子之道概括得是否准确到位有怀疑,但这丝毫不影响孔门的“忠恕”思想的价值。“忠”也,“尽己之谓忠”,乃“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尽力为人谋也”之意,这包含着责任与对被信任的期许,其确立的是一种对人对事的由内发的真诚态度。“恕”也,“推己之谓恕”乃“如人之心”,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此乃良性沟通的基础。“忠”“恕”两者其意旨在强调对“己”的限制和要求,立足于主体的诚敬上,真正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唯有于此,人与人之间才能换来彼此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合作。当我们在抱怨现实生活中利益的瓜葛和人际的矛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纠结时,不防将忠恕之道终身奉行之,也许你会发现生活原本可以变得更好的!
   总之,《论语》之言,其深似海,然而道不远人。改变你我的人生,请让我们从读经典开始吧。
其他文献
摘 要:公益诉讼调查权面临着规范性依据不足、调查措施单薄、保障机制缺位等问题,制约公益诉讼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结合司法实践,在明晰其本质属性、功能目的、运行特点等基础上,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其刚性和权威,实现调查权的高效规范行使。  关键词:公益诉讼 调查权 运行逻辑  一、公益诉讼调查权运行的现实困境  (一)公益诉讼案件特点折射出调查权对公益诉讼开展支撑不足  一是案件类型以行政公益诉讼为主
摘 要:服务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杭州检察机关通过以品质检察服务保障大局、以生态检察打造宜居家园、以智慧检察提升治理效能、以人文检察彰显司法温情,积极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当前,检察机关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存在诸多挑战,如风险社会增加社会治理难度,数字化时代考验社会治理水平,诉讼制度改革更新社会治理需求等。在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
历经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两届全国人大纳入立法修改规划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于不久前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13年1 月1日生效施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现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达120多条,涉及内容及其广泛。其中对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有不少新的发展。本文重点就此从四个方面加以要介,并透过这次调整变化,对检察职能的未来发展趋势谈一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修正
摘 要: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此罪与彼罪问题,会因某些具体的细节问题而引起,包括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原料和非食品原料的概念关系问题。“非食品原料”与狭义的食品添加剂之间是一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即前者的范围大于后者。“超限量”针对的是允许经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而“超范围”所针对的则是不允许经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作为非食品添加剂的“无根素”存在着“安全”和“低毒”的科学分歧,将使用“无根素”生产豆芽的行为认
就笔记本电脑来说,2006年是让消费者兴奋与困惑并存的一年。一轮轮产品升级让人兴奋,一波波新品袭来又让人眼花缭乱,难做决断。尽管“电池门”事件让笔记本电脑市场一度遭遇了寒流,但这仅仅成为笔记本市场持续高速增长的一段插曲。    关键词一:更芯换代  平台/处理器的更新换代毫无疑问是今年笔记本电脑市场最大的看点。从技术角度上看,Intel年初发布新一代迅驰移动平台Napa,引领笔记本电脑正式拥抱双核
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一件小事,通过网络放大,就可能发展成舆论热点。作为具有法律监督性质的检察机关,承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而在当今社会矛盾凸显期,司法机关被置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最前沿,涉检网络舆情时有发生,如引导处置不当,势必危及检察机关的队伍形象及执法公信力。因此,有效引导、处置网络舆情,消除负面影响,是检察机关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基本属性
摘 要:知识产权犯罪既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又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被害人的私有权属,两种法益在司法实践中常常表现为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致使被害人权益保护陷入边缘化的困境。鉴于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实需求,从司法实务中被害人维权主体地位缺失,自我参与感不强等问题入手,针对性地进行程序和制度完善,真正實现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关键词: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被害人 诉讼主体 制度完善  侵犯知
2006年10~11月,太平洋电脑网联合英特尔公司举办了大型《至酷至睿 玩评测无极限》活动,历时共一个多月,吸引了无数热爱电脑硬件的玩家朋友,活动报名人数超过万人。12月10日,三个评测大奖终于从180篇精彩评测报告当中脱颖而出。同日,在广州太平洋数码广场进行了盛大而隆重的颁奖典礼。  获大奖的前三名高手分别是玩电脑六年的冠军选手张先锋、正在应用E6300处理器的杨有鹏和玩了十年电脑游戏的老玩家江
摘 要:当前刑事财产刑执行 “执行乱”、“监督难”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刑罚的严肃性和权威型。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近年来办理的减刑、假释案件中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情况为视野,分析检察监督过程中存在的认定罪犯财产刑履行能力困难,罪犯及其家属履行财产刑途径不畅,法院减刑假释裁判标准不一等问题,提出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向更科学合理的方向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减刑假释 财产刑执行 联动机制  财产刑执行是刑
寻觅心目中的IT俏佳人——首届IT俏佳人评选活动火热启动    本报讯 12月20日,首届IT俏佳人评选活动宣布正式启动。该活动由中计在线(www.ciw.com.cn)主办,由中国计算机报社及《数字时代》协办,并得到了Donews、Techweb、电脑商网、PChome、奇虎、IT世界网、PConline、ZOL、走进中关村等众多IT网络媒体的大力支持。本次评选旨在通过对IT俏佳人的形象气质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