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未就业残疾人为研究对象,对未就业的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康复服务、无障碍设施、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家庭人均收入对残疾人就业有影响,并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1-0119-03
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努力帮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城乡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见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2015-02-05)残疾人就业是小康进程的关键指标,也是残疾人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2013年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为 10.8%(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2014-08-20),与小康进程指标中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6%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研究选取未就业残疾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直接分析未就业残疾人的现状,从中探讨残疾人未能就业的原因。这对帮助残疾人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针对2014年湖北省某市残疾人的问卷调查,依托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村残疾人就业指导员,对湖北省某市辖内的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因本文研究对象是未就业残疾人,故选取样本数据为就业年龄段内(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未在业残疾人。
1.2 研究方法
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罗遐,兰瑶(2015)采用2013年安徽省残疾人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得出残疾人受教育年限、享受就业扶助政策情况、就业政策等对残疾人就业有显著影响。廖娟(2014)运用Probit模型从个体和家庭两方面分析影响不同省市之间残疾人就业率的变化的原因。
结果表明,性别、城乡、教育培训、技能培训、残疾类型和家庭规模对残疾人就业有显著影响。胡仕勇,梅紫(2015)选取职业技能培训的状况、康复服务的状况、公共无障碍设施的状况、教育文化服务的状况、生产生活服务的状况、生活知识普及的状况六个公共服务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残疾人就业影响状况。
基于文献回顾可发现,不同学者选取各个方面的变量分析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本文将借鉴以上研究,选取性别、生活区域、残疾类型、残疾等级、受教育水平、职业培训状况、康复服务状况、公共无障碍设施状况、社会福利、家庭收入等变量对未就业残疾人进行研究。
另外,本文认为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状况对残疾人就业也有影响。故本文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各自变量对未就业残疾人的影响状况。
2 调查结果
2.1 未就业残疾人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残疾人共6725人,其中未就业的残疾人4,486人,具体特征,见表1。
根据上表分析,从性别特征来看,在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中未就业残疾人男性占64.24%,女性有35.76 %,未就业的男性多于女性。从地区分布来看,城市中未就业残疾人占29.28%,农村未就业残疾人占70.72%,农村未就业残疾人远多与城市未就业残疾人。
在残疾类别中,未就业残疾人中视力残疾占66.94%,听力残疾占61.26%,言语残疾占63.39%,肢体残疾占58.45%,智力残疾占87.92%,精神残疾占89.34%,多重残疾占85.19%。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和视力残疾相对于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未就业的比例更低,说明肢体、听力、言语、视力残疾类型的残疾人就业的可能性更高。
在残疾等级上,四级、三级、二级、一级未就业的残疾人分别占48.74%、61.17%、82.08%、89.90%。随着残疾等级的递减,未就业残疾人的比例依次增加,因残疾等级越低,表示残疾程度越重,残疾人就业的难度更大可能性更小。
2.2 影响变量分析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与残疾人就业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未就业残疾人中,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专科、本科以上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4.03%、23.40%、36.71%、12.39%、1.48%、0.92%、1.08%。从整体上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减少,说明教育对残疾人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职业培训也表现出相关的相关性。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残疾人中未就业的人数占30.73%,而未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残疾人未就业的人数为69.27%,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低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残疾人,说明接受职业培训对残疾人就业有积极作用。
从社会福利情况来看,没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未就业的残疾人占15.23%,而享受社会福利却未就业的残疾人占84.77%,就比例来看,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远高于没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
从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分布来看,在未就业残疾人的比例中,没有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比例是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比例的一倍,没有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残疾人占66.87%,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残疾人占33.13%。
从无障碍设施区域分布来看,生活区域中有无障碍设施的未就业残疾人的占32.60%,没有无障碍设施的未就业残疾人占67.40%,生活区域没有无障碍设施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重高于生活区域有无障碍设施的残疾人。
从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状况来看,未就业残疾人中,8.65%的残疾人经常参与社区活动,42.65%的残疾人偶尔参加社区活动,有48.7%的残疾人从未参加过社区活动。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更低。 从家庭人均收入分布来看,以贫困线为划分界限,贫困线以2011年公布的人均纯收入2 300元作为标准,在未就业残疾人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残疾人占72.24%,家庭人均收入高于贫困线的未就业残疾人占27.76%。
2.3 残疾人未就业原因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对未就业残疾人“没有工作的原因”进行提问,有48.20%的残疾人选择了没有生存技能,23.41%的残疾人认为是没有劳动能力,3.47%的残疾人不想就业,1.24%的残疾人是因为未成年,0.86%的残疾人认为是就业政策为落实,0.63%的残疾人认为存在社会歧视,另还有22.19%的残疾人选择其他原因。
排除其他的选项,在没有工作的原因中,没有生存技能是阻碍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没有劳动能力。
3 总结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康复服务、无障碍设施、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家庭人均收入对残疾人就业有积极影响,通过优化这些方面,有助于降低未就业残疾人的比例,提高就业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没有生存技能而未就业的残疾人较多;城乡残疾人就业不平衡,农村未就业残疾人多于城市;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未就业人数多于没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数,享受社会福利存在影响残疾人的就业意愿,导致一部分残疾人不想就业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残疾人就业。
3.1 增加残疾人的人力资本,教育培训对残疾人就业仍 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上有一个代偿理论,是指人体某一器官的功能或结构发生病变时,原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它器官将会代替和补偿病变器官的功能,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机能。例如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敏锐。这说明拥有残疾人潜在的人力资源,只要找对挖掘方向,残疾人大有可为。因此,要针对残疾人的特点提供不同的职业培训服务,结合不同残疾类型、残疾等级的残疾人开展培训。政府、残联和社会组织要为残疾人提供终身免费培训服务,培训内容要顺应时代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的要求,提高培训的层次。
提高残疾人教育水平,重视适龄教育年龄残疾人的教育,努力保障青少年残疾人能享受义务教育,根据其残障特点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技能培训。要加大对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投入,降低残疾人进入高等教育的门槛,让更多的残疾人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有条件有意愿深造的残疾人提供便利条件。
3.2 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体系,促进残疾人就业资 源在城乡间合理分配,创造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的就 业环境
残疾人家庭是帮助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支持主体,残疾人的亲朋好友不仅能够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物质帮助、就业信息帮助,还能为残疾人提供精神情感支持。拥有残疾人的家庭极易导致其家庭的贫困,甚至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陷入贫困的无限循环。帮助残疾人家庭增收,亦是为残疾人增加收入和就业资源。政府要注意政策向贫困残疾人家庭倾斜,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专业的针对性的服务。
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未就业人数高于没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杨宇、王灏晨(2015)对城镇残疾人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尽管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目前的保障水平只达到最低生存标准,但研究数据显示享受着社会福利的残疾人就业的可能性低,仍然有一部分残疾人不想就业,呈现残疾人对福利依赖的趋势。因此,对这部分残疾人采取积极的救助政策,合理安排残疾人福利救助政策,有针对性的分类发放社会福利,帮助真正有需要的残疾人。对现占有社会福利的残疾人,促进就业引导其自救。
3.3 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以提升残疾人就业的品质
不同残疾等级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不同,残疾等级越轻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越小,随着残疾程度的减轻,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等逐渐增强,就业的可能性会更大。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有助于残疾人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的恢复,增强残疾人的就业自信心。
生活区域没有无障碍设施残疾人未就业比例远大于有无障碍设施的残疾人,残疾人生活区域若未设有无障碍设施,可能会给残疾人的日常出行带来不便,进而会影响残疾人的就业意愿,因此,要完善和加快城乡特别是乡村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提高无障碍设施的覆盖面和使用率。另外,对于已有的无障碍设施要提高设施的使用率,排查非法占有和不规范使用无障碍设施的情况,让无障碍设施真正能“物尽所用”。
鼓励残疾人多参加社区活动,增加残疾人的社会互动有助于提升就业信心和就业意愿。社区活动要多策划与残疾人就业相关的交流分享活动,宣传当地创业、就业先进个人事迹,鼓励残疾人向典型学习,使残疾人在活动中了解各方面就业信息。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内信息的传递,增加残疾人的就业的资本。
参考文献:
[1] 罗遐,兰瑶.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的调查[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4):80-85.
[2] 廖娟.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4,(4):38-43.
[3] 胡仕勇,梅紫.公共服务状况对残疾人就业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 2015,(4):20-25.
[4] 周云,荣茹静.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策略研究——基于人力资源开发 视角[J].政策分析,2015,(7):70-75.
[5] 杨宇,王灏晨.教育培训对城镇残疾人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残疾人 就业,2015,(1):55-61.
[6] 田奇恒,孟传慧.城市低保社会福利受助者“就业意愿”与社会救助研 究[J].人口与经济,2008,(1):37-42.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1-0119-03
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努力帮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城乡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见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2015-02-05)残疾人就业是小康进程的关键指标,也是残疾人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2013年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为 10.8%(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2014-08-20),与小康进程指标中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6%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研究选取未就业残疾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直接分析未就业残疾人的现状,从中探讨残疾人未能就业的原因。这对帮助残疾人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针对2014年湖北省某市残疾人的问卷调查,依托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村残疾人就业指导员,对湖北省某市辖内的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因本文研究对象是未就业残疾人,故选取样本数据为就业年龄段内(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未在业残疾人。
1.2 研究方法
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罗遐,兰瑶(2015)采用2013年安徽省残疾人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得出残疾人受教育年限、享受就业扶助政策情况、就业政策等对残疾人就业有显著影响。廖娟(2014)运用Probit模型从个体和家庭两方面分析影响不同省市之间残疾人就业率的变化的原因。
结果表明,性别、城乡、教育培训、技能培训、残疾类型和家庭规模对残疾人就业有显著影响。胡仕勇,梅紫(2015)选取职业技能培训的状况、康复服务的状况、公共无障碍设施的状况、教育文化服务的状况、生产生活服务的状况、生活知识普及的状况六个公共服务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残疾人就业影响状况。
基于文献回顾可发现,不同学者选取各个方面的变量分析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本文将借鉴以上研究,选取性别、生活区域、残疾类型、残疾等级、受教育水平、职业培训状况、康复服务状况、公共无障碍设施状况、社会福利、家庭收入等变量对未就业残疾人进行研究。
另外,本文认为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状况对残疾人就业也有影响。故本文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各自变量对未就业残疾人的影响状况。
2 调查结果
2.1 未就业残疾人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残疾人共6725人,其中未就业的残疾人4,486人,具体特征,见表1。
根据上表分析,从性别特征来看,在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中未就业残疾人男性占64.24%,女性有35.76 %,未就业的男性多于女性。从地区分布来看,城市中未就业残疾人占29.28%,农村未就业残疾人占70.72%,农村未就业残疾人远多与城市未就业残疾人。
在残疾类别中,未就业残疾人中视力残疾占66.94%,听力残疾占61.26%,言语残疾占63.39%,肢体残疾占58.45%,智力残疾占87.92%,精神残疾占89.34%,多重残疾占85.19%。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和视力残疾相对于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未就业的比例更低,说明肢体、听力、言语、视力残疾类型的残疾人就业的可能性更高。
在残疾等级上,四级、三级、二级、一级未就业的残疾人分别占48.74%、61.17%、82.08%、89.90%。随着残疾等级的递减,未就业残疾人的比例依次增加,因残疾等级越低,表示残疾程度越重,残疾人就业的难度更大可能性更小。
2.2 影响变量分析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与残疾人就业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未就业残疾人中,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专科、本科以上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4.03%、23.40%、36.71%、12.39%、1.48%、0.92%、1.08%。从整体上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减少,说明教育对残疾人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职业培训也表现出相关的相关性。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残疾人中未就业的人数占30.73%,而未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残疾人未就业的人数为69.27%,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低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残疾人,说明接受职业培训对残疾人就业有积极作用。
从社会福利情况来看,没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未就业的残疾人占15.23%,而享受社会福利却未就业的残疾人占84.77%,就比例来看,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远高于没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
从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分布来看,在未就业残疾人的比例中,没有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比例是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比例的一倍,没有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残疾人占66.87%,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残疾人占33.13%。
从无障碍设施区域分布来看,生活区域中有无障碍设施的未就业残疾人的占32.60%,没有无障碍设施的未就业残疾人占67.40%,生活区域没有无障碍设施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重高于生活区域有无障碍设施的残疾人。
从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状况来看,未就业残疾人中,8.65%的残疾人经常参与社区活动,42.65%的残疾人偶尔参加社区活动,有48.7%的残疾人从未参加过社区活动。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更低。 从家庭人均收入分布来看,以贫困线为划分界限,贫困线以2011年公布的人均纯收入2 300元作为标准,在未就业残疾人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残疾人占72.24%,家庭人均收入高于贫困线的未就业残疾人占27.76%。
2.3 残疾人未就业原因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对未就业残疾人“没有工作的原因”进行提问,有48.20%的残疾人选择了没有生存技能,23.41%的残疾人认为是没有劳动能力,3.47%的残疾人不想就业,1.24%的残疾人是因为未成年,0.86%的残疾人认为是就业政策为落实,0.63%的残疾人认为存在社会歧视,另还有22.19%的残疾人选择其他原因。
排除其他的选项,在没有工作的原因中,没有生存技能是阻碍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没有劳动能力。
3 总结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康复服务、无障碍设施、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家庭人均收入对残疾人就业有积极影响,通过优化这些方面,有助于降低未就业残疾人的比例,提高就业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没有生存技能而未就业的残疾人较多;城乡残疾人就业不平衡,农村未就业残疾人多于城市;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未就业人数多于没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数,享受社会福利存在影响残疾人的就业意愿,导致一部分残疾人不想就业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残疾人就业。
3.1 增加残疾人的人力资本,教育培训对残疾人就业仍 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上有一个代偿理论,是指人体某一器官的功能或结构发生病变时,原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它器官将会代替和补偿病变器官的功能,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机能。例如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敏锐。这说明拥有残疾人潜在的人力资源,只要找对挖掘方向,残疾人大有可为。因此,要针对残疾人的特点提供不同的职业培训服务,结合不同残疾类型、残疾等级的残疾人开展培训。政府、残联和社会组织要为残疾人提供终身免费培训服务,培训内容要顺应时代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的要求,提高培训的层次。
提高残疾人教育水平,重视适龄教育年龄残疾人的教育,努力保障青少年残疾人能享受义务教育,根据其残障特点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技能培训。要加大对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投入,降低残疾人进入高等教育的门槛,让更多的残疾人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有条件有意愿深造的残疾人提供便利条件。
3.2 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体系,促进残疾人就业资 源在城乡间合理分配,创造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的就 业环境
残疾人家庭是帮助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支持主体,残疾人的亲朋好友不仅能够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物质帮助、就业信息帮助,还能为残疾人提供精神情感支持。拥有残疾人的家庭极易导致其家庭的贫困,甚至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陷入贫困的无限循环。帮助残疾人家庭增收,亦是为残疾人增加收入和就业资源。政府要注意政策向贫困残疾人家庭倾斜,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专业的针对性的服务。
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未就业人数高于没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残疾人,杨宇、王灏晨(2015)对城镇残疾人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尽管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目前的保障水平只达到最低生存标准,但研究数据显示享受着社会福利的残疾人就业的可能性低,仍然有一部分残疾人不想就业,呈现残疾人对福利依赖的趋势。因此,对这部分残疾人采取积极的救助政策,合理安排残疾人福利救助政策,有针对性的分类发放社会福利,帮助真正有需要的残疾人。对现占有社会福利的残疾人,促进就业引导其自救。
3.3 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以提升残疾人就业的品质
不同残疾等级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不同,残疾等级越轻的残疾人未就业的比例越小,随着残疾程度的减轻,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等逐渐增强,就业的可能性会更大。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有助于残疾人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的恢复,增强残疾人的就业自信心。
生活区域没有无障碍设施残疾人未就业比例远大于有无障碍设施的残疾人,残疾人生活区域若未设有无障碍设施,可能会给残疾人的日常出行带来不便,进而会影响残疾人的就业意愿,因此,要完善和加快城乡特别是乡村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提高无障碍设施的覆盖面和使用率。另外,对于已有的无障碍设施要提高设施的使用率,排查非法占有和不规范使用无障碍设施的情况,让无障碍设施真正能“物尽所用”。
鼓励残疾人多参加社区活动,增加残疾人的社会互动有助于提升就业信心和就业意愿。社区活动要多策划与残疾人就业相关的交流分享活动,宣传当地创业、就业先进个人事迹,鼓励残疾人向典型学习,使残疾人在活动中了解各方面就业信息。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内信息的传递,增加残疾人的就业的资本。
参考文献:
[1] 罗遐,兰瑶.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的调查[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4):80-85.
[2] 廖娟.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4,(4):38-43.
[3] 胡仕勇,梅紫.公共服务状况对残疾人就业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 2015,(4):20-25.
[4] 周云,荣茹静.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策略研究——基于人力资源开发 视角[J].政策分析,2015,(7):70-75.
[5] 杨宇,王灏晨.教育培训对城镇残疾人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残疾人 就业,2015,(1):55-61.
[6] 田奇恒,孟传慧.城市低保社会福利受助者“就业意愿”与社会救助研 究[J].人口与经济,2008,(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