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请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iadufzxy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领军人物——语文教师,是不是该持续地追问:语文老师,你对教学的贡献在哪里?你对学生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过持久性的影响么?为此,笔者试图就个人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与同行们进行探讨。
  一、 构建能支撑学生持续学习的语文场,使其在语言文化的熏陶中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所谓语文场,即是能引领学生持续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是一种具有内驱力和吸引力的文化源。它常常能在有意和无意间向学生发射磁力或施以诱导和暗示。我以为有效地语文场只能靠我们语文教师有心制造,它也是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展示,是才情的迸发,是个性的张扬。我的做法是:
  (1)让黑板和墙壁说话。每天在黑板的一角工工整整地抄写一句话:上学期是二百多则成语,下学期写了一百五十多条名言警句。我们在教室两侧悬挂条幅,左侧“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右侧:“学习是快乐的,思考是快乐的,快乐永远与我们同行。”这样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素质的内化、提升。
  (2)创建个性化的班风。为了提高班集体的亲和力和战斗力,我曾在第一期黑板报上写下这么一句对联:“四十九颗心心心相印,四十九个人人人争光。横批:49=1”。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赛事的进取心,我们班提出了“永远争第一”的口号。尽管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一段很大的距离,但有了这个动员令,全班同学都能在比赛中表现出“舍我其谁”的霸气。我们的班训是: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学会生活,适应竞争。我们在常规管理上提出:每一言都是文明的我,每一行都是规范的我,让每一寸光阴生金,把每件事做对。当一些约定俗成的口号积淀为一种班级文化的时候,必将成为学生追求管理科学、有品味,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
  (3)开课前5分钟演讲。我们利用每天的晨读课和课外活动的后5分钟组织演讲活动。早上的演讲主要是配合语文课程的演讲,一般是每两周一个专题。如“与社会的交流”“与科学的交流”“与古代文化的交流”“与名人的交流”等。这既是对教材的复习巩固、拓展延伸,也是对学生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常效训练。课外活动的演讲由当天值日班长操作。这不是简单的对一天情况的总结和对次日工作进行安排。要求每次发言都要有主题,有个人的观点,有独到的发现,而且演讲要有一定的文采。像一些同学题为《今天我当家》《做班长的一天》《谈责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的演讲都非常精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九周纪传玉同学的演讲,题目是《离开红旗的日子》。他开头是这么说的:“又一轮红旗班级评比结束了,一(9)班再次名落孙山,亲爱的同学们,此刻你是无奈、是茫然、是自责、还是漠然?你不再愿与荣誉和进步为缘了么?……”我不敢说这位同学现实的语文水平和思想觉悟有多高,但一个善于砥砺自己又懂得教育他人的学生,谁能说他的情感和人格不在悄然升华?
  二、 激情打造课堂,让人文主义的旗帜在学生心中高高飘扬
  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停留在双基的机械训练,课文的抽象分析,而真正还文本以活力,还学生以灵性的课并不多见。新课改喊声震耳,应试教学仍我行我素,如此,我们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体现在哪里,学生的兴趣何在,学生的潜能发掘又该如何显现?
  (1)关于语文课的结构。教育家埃克斯利说:“凡是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活动是由学生而不是教师进行的课,则是成功的课。”新课程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强调师生的平等交流,强调课堂的全员互动、体验生活、展示生命的过程。因此,我以为语文课,无论它目标的定位,导语的设计,还是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教师始终可以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合作交流,而正是在这种平等的开放的情景中达成了知识的创生和情感的融合。
  (2)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要爱护和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一个说明理由的机会,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课课都能体现拓展训练或迁移训练这个环节。主要训练方式有:①接叙——引导学生把课文已经告一段落的故事,按事物发展趋势接着叙述。②插说——从课文一句话或几句话生发开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围绕课文插进一个或几个相关的故事。③创新——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试拟广告词,吸引更多的朋友爱读这两篇精美的散文。此外,“内容新编”“佳句品评”“类文赏析”“首尾变换”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3)关于“语文味”和人文性。我一向以为语文姓“语”更姓“文”。好的语文课应像散文一样流畅活泼,像杂文一样深刻精警,像小说一样跌宕有致,像诗歌一样美妙隽永。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具有丰厚的学养和应变的机智。语文课是最富有魅力,最富含人文资源的课程。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我的体会是要在课堂上兼顾四点:一是在朗读中营造激情,二是在点拨中启迪灵性,三是在迁移中丰富情感,四是在拓展中升华人性。
  三、 给学生搭建施展才艺的舞台,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渴望成功,体验成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成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是成功,同样,在日常学习中,我们给学生创设竞争氛围和展示成功的机会,也一样能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比如,我们每两周从作文课中抽出一节开设语文特色课,安排专题活动,像《读书报告会》《故事大观园》《专题演讲比赛》《科技博览》《模拟新闻发布会》《快乐45分钟》《辩论赛》等。再比如,鼓励学生给黑板报撰写刊首寄语,给班会课、活动课写开场白和结束语,给各种比赛设计标语口号等等。还有,推荐优秀的课堂作文参加各种级别的作文大赛或在报刊发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离自己并不遥远。(上学期我所代班级先后有20余篇作文获国家一、二、三等奖,并有十篇佳作在《徐州日报》《作文指导报》《少年智力开发报》《初中生世界》发表。)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善于捕捉时机,尽可能发掘各种环境和教材所负载的文化因素,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要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积淀文化底蕴,奠定坚实基础。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进入了大学,将来参加工作后,绝大多数能够说“我们最爱上语文课”,或者他们还能回忆起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是从我们语文老师身上学到的,我们也就教而无憾了。至少,我们也能套用一句同行的话,自豪地说:“作为语文老师,我教出了我自己的学生!”
  
   (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其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强,在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教师在上政治课时,过分强调学生接受,过分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  关键词:教学效果;创设情境;积极性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但在进行这一方法教学时也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这一方法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案例
摘要:当今社会,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公共课,计算机上机操作课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上好计算机操作课,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上机课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计算机上机课教学特点入手,进行分析,对上机课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和总结,主要将上机课教学过程分为七个环节:复习旧课、激趣导入新课、实例效果分析、实例操作演示、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应该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作为肩负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重任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要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教会他们终生学习的本领。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及时开发有潜能、
继2008年、2009年上海高考报名人数走低之后,今年上海的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低。据报名统计结果显示,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为6.7万人,比去年减少近1.6万人。但来自各高校的消息称
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听语文、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练“语”习“文”的“训练场”。在新课程改革与研究中,我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课前自学、当堂训练、有机拓展。让学生在乐学、会学、善学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情操,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课前自学是课堂高效的“前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
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在豆子卖不出去的时候,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浆卖不成功,变硬了,姑且当做豆腐来卖。而豆腐卖不出去的话,那么
我国企业管理咨询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项新事业.二十多年来我国企业管理咨询业与我国经济一样发展迅猛.然而,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都会
如何正确解读中国和平崛起或者说和平发展的道路?本文试从这条道路的实践依据、时代依据诸层面作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