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教学里的意象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ji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老师和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而诗歌在语文试题中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鉴赏诗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如何掌握这种技能?我想其中一点是把握作为诗歌灵魂的意象。意象的把握正是让我们登古诗之堂入古诗之室的那把精巧别致的钥匙!在这里,我从以四个方面对古诗意象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注入主观色彩,这就是意象。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缜密》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一言以蔽之,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体现,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二。意象产生的根源
  如果从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出发,则可能对意象产生的根源作出如下分析和归纳。
  1、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作者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2、意同象异,各见其趣
  作者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
  3、主题朦胧,意绪无穷
  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三,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4、文字有狱,取象而避
  如《毛诗正义》所说,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取比类"就是取意象。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诗人想要倾诉对社会阴暗面的一腔义愤,又不致于以言获罪被割断喉管,一个可能的选择,就是借助意象,藏匿锋芒,作委婉的表达。
  5、不肯殉葬,寓意于象
  意象在诗中是与现实社会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因为当时对某一社会理想、社会力量、社会人物的判断上的天真,缺乏远见,后来在该理想幻灭,该力量、该人物走向反面时,使作者尴尬,使作品成为殉葬品。
  三.意象的类型
  (一)象征性意象: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
  (二)比喻性意象。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达效果。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楼上眺望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这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三)描述性意象。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的,而是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绝句通过描述性的意象"空山"、"返景"、"深林"、"青苔"等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气氛,其中渗透了作者追求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和以画意入诗的审美情趣。
  (四)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绘写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
  四.意象的特征
  首先,意象的特征在于它的比兴性。"诗言志"的表现说,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文学观念,意象正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的需要而选取的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
  第二,意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表达一定观念的物象都具有比兴的意义。意象不是生活的翻版,也不单纯是抽象的观念。因此它有时候是违背逻辑常识的。如诗人王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空里流霜不觉飞"的诗句,其中"飞霜"本来是违背常理的,因为霜水气凝结而成的,不能象雨一样下落或者流动,但是为了突出月夜的寒冷和幽寂,诗人用了"飞霜",由于"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使它比实际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更真实、更典型,因而更有美感。
  第三,意象的承袭性。这是指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诗人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被后来的人运用。运用现成的意象来表达某种共同的情思,使意象带有一定的承袭性,当然这种意象必然具有典型性。如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松、竹、梅,就是一种历代文人沿袭的吟咏题材,成为包含了特定美学内容的意象,号称"岁寒三友"。意象的承袭性的积极结果是使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越来越丰富,正如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第四,意象的多义性。意象的多义性不仅使诗人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而且为读者的欣赏开拓出主动的、深远的思维空间。"有人把杜甫诗中的"月"这一常用意象做了一次统计,单用"月"这一意象的诗就达101次之多。但是随着作品立意的不同,"月"这一意象所呈现的思想感情色彩也各不相同。
其他文献
沈阳市西郊的大堡村,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子虽然富了,但领导班子仍然保持着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好传统。广大村民说:“党支部带领我们走富路,他们是心底无私的
【内容摘要】小学生作文普遍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这个现象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习作时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因此写作教学就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就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的指导应该让学生多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作文。  【关键词】生活 体验 习作  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源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商业经营模式,起源于美国,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其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主要的商业经营模式”。连锁经营的本质是把现代化大生产原理有效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主要应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周围的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为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时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为学生搭建平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注重训练的灵活性,使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地得到发挥。  关键词:作文教学 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学
第六届 CCTV 杯英语演讲大赛11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成功落下帷幕。在连续五年成功举办“CCTV 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基础上,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英语频道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内容提要:一、教师躬亲师范,引导学生爱读书;二、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学生会读书;三、制订读书计划,引导学生读好书。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情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多读,有助于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
期刊
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课堂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目标教学”、“问题教学”、“对话教学”等方式。在课堂上先设定几个目标、几个问题或确定某些对话范畴,再由学生思考回答解决。这样的确做到了让课堂于学生,也实现了一些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殊不知,学生的自主性却有缺失。学生被安排在教师设定好的思维过程中学习,仍是处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  一是建立融洽师生的关系,在平等对话的过程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
期刊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2002年的新春,是一个不平凡的开始,也是我们的国家加入WTO的第一个春天.rn新一年的《民族艺术研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也是一个新的面貌.这不仅仅是云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