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要写好高考作文,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下,要从扎实基本功开始,让精细化训练融在日常生活中,以期一日妙笔生花。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言基础 精细化训练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一出台,全民热议。笔者思考,在反套路,避开热点的背景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高中作文教学路在何方呢?
何为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应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更是高考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创作的催化剂,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增采的途径,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升格的方式。唯有平时扎扎实实协调四个层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练就一身过人的本领,在考场上写就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该如何协调核心素养的关系来备考呢?我特别认同王惠老师在“王后语文”中提到的观点:“在高考备考中,我们要永远牢记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高考的任务时为国选材,语文学科的特征是以文化人和以文表意。”基于这一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首先要根植家国情怀,敏锐地感知时代的脉動和变化,积极主动地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才能在高考中有的放矢地完成国家交付给我们的人生考卷。如2020高考作文全国1卷材料中的三个历史人物,他们各有特点:齐桓公有大智不计前嫌、有胸怀善纳谏;管仲敢于担当、胆略和才干过人;鲍叔牙会识人能让贤,甘居人下。但无论选择哪一个来写,都应该基于齐桓公成就霸业这一大前提来思考,而这正是我们说的国家伟业和民族梦想。要基于他们为这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来思考,才能理解他们弃一己之私、结万世之好的强大内驱力。这恰恰就是我们说的德,我们坚持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首要条件,我们要正视这一点。要写好高考作文,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始,从关心国家前途,根植家国情怀开始。
但是仅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远远不够,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高考作文就是一道占分比较高的问答题而已,要拿高分,还得从扎实基本功开始。
一、加强口语训练,功夫在日常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是写好文章的必备条件。为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务必要使口语训练常态化,并把生活融入日常教学的精细化训练中。
众所周知,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强化口语训练,让学生爱说,敢说,有朝一日方能出口成章。高中,更倾向于应试考试,以做题为主,反而忽略了口头训练。其实,高中生有更强的表现力,要给学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敢于开口说,愿意说,甚至爱上说。唯有常说,常思考,才能用心观察,用心感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主题内容,按一定的逻辑,有条不紊地把意思表达清晰,甚至达到文从字顺,恰到好处的效果。常见的形式有课堂小组讨论、课前演讲、朗读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笔者常常开展课前演讲,根据相关教材内容,提前安排演讲的主题,明确演讲具体要求,实现了课堂学习到课外学习的延伸,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学生演讲主题由单一到多元,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视野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国家甚至到国际,不仅思路清晰了,说理论证的逻辑也越来越严密了。学生也由走上讲台的忸怩到大方,由盯着稿件到与大家交流,一个个自信满满,这让人欣喜万分。很显然,这些活动的开展,更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兴趣,从而积极向上地向前走。正是这些小小的尝试,练就了学生一脸的自信,让他们踊跃投稿,并能在“叶圣陶杯”“新课标大语文”的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一二等奖的骄人成绩。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样,提高作文水平也没有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灵丹妙药,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唯有日积月累,才能让作文开出花来,让素养结出果来。
二、加强书面语训练,功夫在课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适当的词语替换、句式仿写、片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这一点,我特别认同宋亚军老师的“名句换元,让作文语言锦绣灿烂”这一做法。宋亚军老师提出,作文语言,要“善假于物”。“物”,指的是名著名篇中的语言模型,“假”指的是嫁接语言模块,生成靓丽语言。以林徽因的“真正的安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为例。一换对象,修改为“真正的淡泊,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二换意象,修改为“真正的淡泊,不是枯坐深山古庙,而是在内心培育芳草鲜美”;三换句式,修改为“我们总是以为,真正的淡泊,是枯坐深山古庙,却不知,不在心灵中心培育芳草鲜美,就与真正的淡泊绝缘”;四换情感,修改为“我们总是满怀天真地以为,真正的淡泊,是枯坐深山古庙,却不知,不在心灵中心培育芳草鲜美,就与真正的淡泊永远地、彻底地绝缘”。我认为这一换元做法很好,我把它引入课堂中,跟学生们一起尝试去寻找好的语言模型,并学以致用。通过归纳、演绎和运用语言模型,来生成丰富又生动的语言,甚至是深刻的思想。
在议论文中,还要特别引导学生重视关联词。因为关联词语的使用体现了作者的思维层次,极具理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是课堂的适当的词语替换、句式仿写、片段训练的一遍遍锤炼,练就了学生纯粹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唐海姗在荣获全国2019年“共抗疫情,爱国力行”战役征文一等奖的征文《以笔刀锋芒,换国泰民安》中,不乏这样的文段,“但是,我们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直接用手术刀救人,更需要有鲁迅这样的伟人在文坛里面为我们发声,成为抗击疫情的又一股坚定力量!……倘若鲁迅写一篇《今日上门,明年上坟》的文章,警告众人不要再外出,减少集聚,那又会有多少人因鲁迅先生的提醒老实待在家中,避免了感染的可能?”在这一文段中,关联词“不仅……更,倘若……又”等环环相扣,呈现出严密的逻辑体系,发出时代强音。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口头表达离不开生活,书面表达更离不开精细化训练。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视野下,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该从扎实基本功开始,从加强语言基础教学开始,从每次作文训练入手,让精细化训练融在日常生活中,以期一日妙笔生花。
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 钟晓芳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言基础 精细化训练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一出台,全民热议。笔者思考,在反套路,避开热点的背景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高中作文教学路在何方呢?
何为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应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更是高考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创作的催化剂,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增采的途径,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升格的方式。唯有平时扎扎实实协调四个层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练就一身过人的本领,在考场上写就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该如何协调核心素养的关系来备考呢?我特别认同王惠老师在“王后语文”中提到的观点:“在高考备考中,我们要永远牢记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高考的任务时为国选材,语文学科的特征是以文化人和以文表意。”基于这一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首先要根植家国情怀,敏锐地感知时代的脉動和变化,积极主动地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才能在高考中有的放矢地完成国家交付给我们的人生考卷。如2020高考作文全国1卷材料中的三个历史人物,他们各有特点:齐桓公有大智不计前嫌、有胸怀善纳谏;管仲敢于担当、胆略和才干过人;鲍叔牙会识人能让贤,甘居人下。但无论选择哪一个来写,都应该基于齐桓公成就霸业这一大前提来思考,而这正是我们说的国家伟业和民族梦想。要基于他们为这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来思考,才能理解他们弃一己之私、结万世之好的强大内驱力。这恰恰就是我们说的德,我们坚持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首要条件,我们要正视这一点。要写好高考作文,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始,从关心国家前途,根植家国情怀开始。
但是仅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远远不够,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高考作文就是一道占分比较高的问答题而已,要拿高分,还得从扎实基本功开始。
一、加强口语训练,功夫在日常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是写好文章的必备条件。为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务必要使口语训练常态化,并把生活融入日常教学的精细化训练中。
众所周知,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强化口语训练,让学生爱说,敢说,有朝一日方能出口成章。高中,更倾向于应试考试,以做题为主,反而忽略了口头训练。其实,高中生有更强的表现力,要给学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敢于开口说,愿意说,甚至爱上说。唯有常说,常思考,才能用心观察,用心感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主题内容,按一定的逻辑,有条不紊地把意思表达清晰,甚至达到文从字顺,恰到好处的效果。常见的形式有课堂小组讨论、课前演讲、朗读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笔者常常开展课前演讲,根据相关教材内容,提前安排演讲的主题,明确演讲具体要求,实现了课堂学习到课外学习的延伸,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学生演讲主题由单一到多元,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视野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国家甚至到国际,不仅思路清晰了,说理论证的逻辑也越来越严密了。学生也由走上讲台的忸怩到大方,由盯着稿件到与大家交流,一个个自信满满,这让人欣喜万分。很显然,这些活动的开展,更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兴趣,从而积极向上地向前走。正是这些小小的尝试,练就了学生一脸的自信,让他们踊跃投稿,并能在“叶圣陶杯”“新课标大语文”的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一二等奖的骄人成绩。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样,提高作文水平也没有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灵丹妙药,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唯有日积月累,才能让作文开出花来,让素养结出果来。
二、加强书面语训练,功夫在课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适当的词语替换、句式仿写、片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这一点,我特别认同宋亚军老师的“名句换元,让作文语言锦绣灿烂”这一做法。宋亚军老师提出,作文语言,要“善假于物”。“物”,指的是名著名篇中的语言模型,“假”指的是嫁接语言模块,生成靓丽语言。以林徽因的“真正的安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为例。一换对象,修改为“真正的淡泊,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二换意象,修改为“真正的淡泊,不是枯坐深山古庙,而是在内心培育芳草鲜美”;三换句式,修改为“我们总是以为,真正的淡泊,是枯坐深山古庙,却不知,不在心灵中心培育芳草鲜美,就与真正的淡泊绝缘”;四换情感,修改为“我们总是满怀天真地以为,真正的淡泊,是枯坐深山古庙,却不知,不在心灵中心培育芳草鲜美,就与真正的淡泊永远地、彻底地绝缘”。我认为这一换元做法很好,我把它引入课堂中,跟学生们一起尝试去寻找好的语言模型,并学以致用。通过归纳、演绎和运用语言模型,来生成丰富又生动的语言,甚至是深刻的思想。
在议论文中,还要特别引导学生重视关联词。因为关联词语的使用体现了作者的思维层次,极具理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是课堂的适当的词语替换、句式仿写、片段训练的一遍遍锤炼,练就了学生纯粹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唐海姗在荣获全国2019年“共抗疫情,爱国力行”战役征文一等奖的征文《以笔刀锋芒,换国泰民安》中,不乏这样的文段,“但是,我们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直接用手术刀救人,更需要有鲁迅这样的伟人在文坛里面为我们发声,成为抗击疫情的又一股坚定力量!……倘若鲁迅写一篇《今日上门,明年上坟》的文章,警告众人不要再外出,减少集聚,那又会有多少人因鲁迅先生的提醒老实待在家中,避免了感染的可能?”在这一文段中,关联词“不仅……更,倘若……又”等环环相扣,呈现出严密的逻辑体系,发出时代强音。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口头表达离不开生活,书面表达更离不开精细化训练。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视野下,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该从扎实基本功开始,从加强语言基础教学开始,从每次作文训练入手,让精细化训练融在日常生活中,以期一日妙笔生花。
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 钟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