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和培养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现阶段法律意识培养方式的现况进行概述,希望能够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提出有所裨益的建议。
关键词 依法治校 法律意识 大学生
作者简介:明景磊,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范宏民,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88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开始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强调依法治国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依法治校以依法治国为目的,具有长期性和必要性的特征。依法治校,即使要按照国家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各个高校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开展和监督的必然。依法治校要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好的培养高层次人才。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对行为的评价来更好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预期,并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意识是大脑的活动,是人类大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反馈,感知能力是自发的,但是意识却不能自发形成。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于法律现象和法律实践的一种感知和反馈,是和人们接触的社会、自己的经验息息相关的一种观点和心理态度。
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物质生活所决定的,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难以更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抓紧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法律是每个人头上的盔与剑”,我们不仅要能够通过“盔”的保护作用保护自己,更要意识到法律这把“剑”也会一直约束我们的行为。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进行自我行为的约束,更能够抵制和躲避不法行为的侵犯。
二、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犯罪人数约为整个大学生人数的1.26%,也就意味着每百名大学生中就有超过一名学生有犯罪行为,大学生财产性犯罪、暴力性犯罪和网络犯罪数量越来越多。康树华教授在其著作《犯罪学》中的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刑事案件中行为人为青少年的犯罪案件数量已经突破70%,高达80%,這其中大学生的犯罪案件约为17%。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逐年攀升,更是给大学法制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
作为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大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熏陶,更将会把知识带到更广阔的地域,可是很多学生提到法律仍旧会觉得自己如果没做违法行为,就和法律不会产生什么关系。仅仅遵守了法律的规定就不会和法律产生关系么?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法律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依法治校的要求,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困境及其原因
(一)法律具有滞后性
法律具有滞后性,很多问题都是成规模的出现以后才会进行立法。法律的滞后性也致使很多问题的出现难以寻找法律的规范进行保障。比如今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校园借贷案件,2013年第一家校园借贷平台出现在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就是校园借贷的频频出现,并且一直伴随着各种校园抵押、借贷以及相关暴力事件的话题。
直到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才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对校园借贷行为进行规制。三年时间内,多少鲜活的生命因为校园借贷而消失,而因校园借贷带来的暴力事件更是不计其数。法律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也使得新事物的负面影响无法及时得到限制。
(二)高校法治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从形式上来说,高校的法治教育大多都是通过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课程和讲座的形式推行的,有些学校还会定期举办法制宣传。尽管国家和教育部一直在强调法制安全教育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法治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仍旧是单一的和乏味的教育模式,学生只能通过对于枯燥的法律的学习以及浅显的知识的学习了解法律。把法治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并不能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不能是简单的法律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增强现行法制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影响度和实践性。
从实质上来说,我国高校法治制育体系并未有效融合到大学生教育体系之中,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要加快建设相关法治教育体系的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法治教育工作的进程,注意整合法治教育资源,要在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此外,一定要创新现有课程形式,课程要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要切实能够对法治教育进行提升。
(三)家庭教育和大学生个人素质缺失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的怀抱,独自接触社会。此时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型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型,容易受到物质世界各种不当行为的诱惑。从众、模仿和猎奇的心理以及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孤独和压力在大学生身上积压,诱发了许多失范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加之大学生的生活具有群聚性,失范行为的心理动机更易于传播。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全球青少年精神障碍会增长百分之五十,并且成为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的原因之一。
(四)社会成因
一些社会人士唯利是图而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利用大众的心理进行犯罪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业使得互联网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带来的弊端被无限放大。2013年,校园贷平台出现在大众面前,经过三年的发展,校园贷从好心变成了触目惊心,2016年3月,《华夏时报》报道了关于河南的大学生因为校园贷欠下近百万元巨款被逼无奈跳楼自杀的事件,彻底的引起了大众对于校园贷的关注。2016年12月,合肥警方破获一起王某校园贷案件,仅该案一案就涉及了安徽省29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案件金额达到240余万元。2016年11月,广州大学学生针对校园贷问题在校园内发放518份调查问卷,其中,有近14%的大学生使用过网贷,其中大一新生占比4.32%,二年级学生占比12.5%,三年级学生占比24.82%,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大学生使用网贷的几率会随之增加。 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建立法律信仰
据一项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在我国“权力大于法律”,超过七成的学生在出现法律侵权事件以后不愿意通过法律寻求帮助。“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在法治观念缺失的我国,提升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法律权威,建立法律信仰,而培养法律意识的最重要的阵地就是大学生。
(二)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在时间上,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对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提纲和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适合的实施方式。法治教育必须要具有创新性,如何提升和保持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实践产真知,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测试出我们法治教育是否合适现阶段的法治要求,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法治教学方式和法治教育内容才能保障法制教育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课堂教育和司法实践教育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进行法治普及,业才能够真正的起到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维权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意识培养
我国各高校基本上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但是鲜有学校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室。大学生在遇到法律案件时多数无法找到合适的寻求帮助的方式,无法寻求帮助使得学生觉得法律根本无法落到实处,更会打击大学生对呀法律的信心。设身处地的融入法律案件才是最好的教育时机,而我国的法治教育基本上完全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其次,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依靠法律知识的普及,更应该注重法律实践的作用,法律咨询室可以及时的、专业的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法律的熟悉程度。
(四)营造全社会良好的法治环境
扩展法治教育的适应能力,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各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法律实践基地,不仅仅是法学学生参与到法律实践活动中,而是要全社会的大学生都要参与进来。
其次,要注意对于全社会资源的整合,积极与司法部门、执法部门进行合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推广,还要不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的普及,充分利用多种媒介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和法治环境。
五、结语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依法治国战略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广大学生群体是法治进程的中坚力量,而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摇篮,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文莉、陈珍.依法治校视角下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新路径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2).
[2]山丹.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研究.时代教育.2015(24).
[3]王萍萍.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探索——基于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的调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 37(7).
[4]霍朋、郭红玲.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5]马抗美.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法制环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依法治校 法律意识 大学生
作者简介:明景磊,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范宏民,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88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开始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强调依法治国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依法治校以依法治国为目的,具有长期性和必要性的特征。依法治校,即使要按照国家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各个高校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开展和监督的必然。依法治校要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好的培养高层次人才。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对行为的评价来更好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预期,并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意识是大脑的活动,是人类大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反馈,感知能力是自发的,但是意识却不能自发形成。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于法律现象和法律实践的一种感知和反馈,是和人们接触的社会、自己的经验息息相关的一种观点和心理态度。
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物质生活所决定的,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难以更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抓紧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法律是每个人头上的盔与剑”,我们不仅要能够通过“盔”的保护作用保护自己,更要意识到法律这把“剑”也会一直约束我们的行为。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进行自我行为的约束,更能够抵制和躲避不法行为的侵犯。
二、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犯罪人数约为整个大学生人数的1.26%,也就意味着每百名大学生中就有超过一名学生有犯罪行为,大学生财产性犯罪、暴力性犯罪和网络犯罪数量越来越多。康树华教授在其著作《犯罪学》中的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刑事案件中行为人为青少年的犯罪案件数量已经突破70%,高达80%,這其中大学生的犯罪案件约为17%。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逐年攀升,更是给大学法制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
作为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大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熏陶,更将会把知识带到更广阔的地域,可是很多学生提到法律仍旧会觉得自己如果没做违法行为,就和法律不会产生什么关系。仅仅遵守了法律的规定就不会和法律产生关系么?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法律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依法治校的要求,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困境及其原因
(一)法律具有滞后性
法律具有滞后性,很多问题都是成规模的出现以后才会进行立法。法律的滞后性也致使很多问题的出现难以寻找法律的规范进行保障。比如今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校园借贷案件,2013年第一家校园借贷平台出现在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就是校园借贷的频频出现,并且一直伴随着各种校园抵押、借贷以及相关暴力事件的话题。
直到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才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对校园借贷行为进行规制。三年时间内,多少鲜活的生命因为校园借贷而消失,而因校园借贷带来的暴力事件更是不计其数。法律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也使得新事物的负面影响无法及时得到限制。
(二)高校法治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从形式上来说,高校的法治教育大多都是通过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课程和讲座的形式推行的,有些学校还会定期举办法制宣传。尽管国家和教育部一直在强调法制安全教育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法治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仍旧是单一的和乏味的教育模式,学生只能通过对于枯燥的法律的学习以及浅显的知识的学习了解法律。把法治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并不能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不能是简单的法律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增强现行法制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影响度和实践性。
从实质上来说,我国高校法治制育体系并未有效融合到大学生教育体系之中,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要加快建设相关法治教育体系的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法治教育工作的进程,注意整合法治教育资源,要在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此外,一定要创新现有课程形式,课程要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要切实能够对法治教育进行提升。
(三)家庭教育和大学生个人素质缺失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的怀抱,独自接触社会。此时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型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型,容易受到物质世界各种不当行为的诱惑。从众、模仿和猎奇的心理以及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孤独和压力在大学生身上积压,诱发了许多失范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加之大学生的生活具有群聚性,失范行为的心理动机更易于传播。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全球青少年精神障碍会增长百分之五十,并且成为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的原因之一。
(四)社会成因
一些社会人士唯利是图而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利用大众的心理进行犯罪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业使得互联网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带来的弊端被无限放大。2013年,校园贷平台出现在大众面前,经过三年的发展,校园贷从好心变成了触目惊心,2016年3月,《华夏时报》报道了关于河南的大学生因为校园贷欠下近百万元巨款被逼无奈跳楼自杀的事件,彻底的引起了大众对于校园贷的关注。2016年12月,合肥警方破获一起王某校园贷案件,仅该案一案就涉及了安徽省29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案件金额达到240余万元。2016年11月,广州大学学生针对校园贷问题在校园内发放518份调查问卷,其中,有近14%的大学生使用过网贷,其中大一新生占比4.32%,二年级学生占比12.5%,三年级学生占比24.82%,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大学生使用网贷的几率会随之增加。 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建立法律信仰
据一项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在我国“权力大于法律”,超过七成的学生在出现法律侵权事件以后不愿意通过法律寻求帮助。“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在法治观念缺失的我国,提升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法律权威,建立法律信仰,而培养法律意识的最重要的阵地就是大学生。
(二)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在时间上,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对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提纲和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适合的实施方式。法治教育必须要具有创新性,如何提升和保持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实践产真知,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测试出我们法治教育是否合适现阶段的法治要求,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法治教学方式和法治教育内容才能保障法制教育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课堂教育和司法实践教育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进行法治普及,业才能够真正的起到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维权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意识培养
我国各高校基本上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但是鲜有学校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室。大学生在遇到法律案件时多数无法找到合适的寻求帮助的方式,无法寻求帮助使得学生觉得法律根本无法落到实处,更会打击大学生对呀法律的信心。设身处地的融入法律案件才是最好的教育时机,而我国的法治教育基本上完全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其次,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依靠法律知识的普及,更应该注重法律实践的作用,法律咨询室可以及时的、专业的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法律的熟悉程度。
(四)营造全社会良好的法治环境
扩展法治教育的适应能力,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各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法律实践基地,不仅仅是法学学生参与到法律实践活动中,而是要全社会的大学生都要参与进来。
其次,要注意对于全社会资源的整合,积极与司法部门、执法部门进行合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推广,还要不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的普及,充分利用多种媒介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和法治环境。
五、结语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依法治国战略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广大学生群体是法治进程的中坚力量,而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摇篮,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文莉、陈珍.依法治校视角下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新路径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2).
[2]山丹.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研究.时代教育.2015(24).
[3]王萍萍.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探索——基于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的调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 37(7).
[4]霍朋、郭红玲.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5]马抗美.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法制环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