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冈,旧称都梁,以城古景清闻名全郡。吾19岁来此,居五载有余,闲时或漫步老街旧巷,或优游山水胜迹。得此五篇,皆存实感,亦有都梁灵秀之气为助,非强造辞章也。是为记。
云山深处少人行
未来武冈之前,先闻云山之名。对它的想象是:一座大山,里面长满了银子般的白云。虽然知道白云并不能够像植物那样会突然从土壤中直接生长出来,而且在质感上与银子也并不相通,但我没法想象得更贴近现实一点,这足以说明我是个死不悔改的唯美主义者。到了武冈之后,查找了一点资料,才晓得云山有着更大的招牌:是道教的第六十九福地;是楚南胜境;晚清“湘中五子”之一的邓绎在这里完成了洋洋洒洒50卷的《云山读书记》。所幸我的想象并不全错——云山不但大而高,且以终年云雾缭绕而得名。它几乎已经成了武冈胜景的代名词。朋友们来信,有时也问及去过云山没有,这令我很有点不能作答——虽然来这里已有大半年了,且每回路过玉带桥时都能瞻仰它的芳容,玉立在阳光或雨水之中,蓝得晶莹剔透,颇有出尘之韵,但确实还没有去亲近过。这未免有点不给云山面子,而且会让朋友们认为我自称“性好山水”乃是一种附庸风雅的吹嘘。李渔说人与佳景也应有缘,无缘的话,就算近在咫尺也不得相见,但我以为这是一种懒惰的遁词。所幸在诗中我去过一回,这是指鄙人未去云山却作了首叫《雪满云山》的新诗。但同时我也明白,诗中的云山是一座想象中的云山,一座虚拟的云山,换句话说,它是一座在词语中生长起来的云山,与那座真实的云山并无多大关系。
昨天我终于去了一回云山。因为是星期六,有空得很,起得也早,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其实这些都不能算作缘由,真正的原因在于,我已不满足于在想象中,在方志里遨游云山,而要去看一看真正的云山。所以大清早就跑到梯云桥搭车,花1.5元和20分钟就到了威溪水库,从水库左边抄小路开始爬云山——我这种叙述干巴巴的,并无你所期待的诗情画意,但我以为这样子倒贴近现实一点,同时也表明,我只在想象中才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在现实中倒很实事求是。事实上的另一点是,我一个人来爬的,并没有呼朋引伴或找一个漂亮姑娘做向导。呼朋引伴我倒做得到,但我从来都认为爬山是一种孤独的行旅,是去单独寻求与自然的交流。当然,如果你有点怕,就不必认同我的理论。总之,我一个人走在寂寂山路之上,听不到人声,只有非人类的声音时而从未明的方向传出,在大山中划出悠长而有韵的回响。这样说有点恐怖,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旁边有许多树,这不言而喻;有许多石头,都很普通;头上有一轮太阳,晒得人恨不得脱下衣服把它罩住。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个人,是个小女孩,挽着只大篮子。这倒令我感动了一下,因为小孩乃是一团天真之物,走在尚少污染的大山之中,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上古境界。向她问了一下路,拎着瓶矿泉水继续往上冲,过了三四里路,总算看到一座今不今古不古的建筑拦在前面。走近一看,原来是收费的地方——本来山水乃天下人共有之物,却被人拦关设卡,绿林好汉似的要收取买路钱,也是很滑稽的事。但为支持旅游事业,我还是掏了7元钱。
过了这一关,万里长征其实才开始第一步。应该承认,书上说云山海拔1375.5米并没有掺水分。更令人双腿发抖的是,一路上弯弯特多。我在方志上查到茅峰十八弯这个名字时,以为很有诗意并且不妨再多几个弯,但当真实地行走在这上面时,却恨不得它变成茅峰一弯。路边有几棵树很不错的,但我并没打算把它们偷运回去做家具,所以也激动不起来。看到了几朵花——艾青说它们是山野的微笑,我却觉得这微笑并不怎样动人,甚至有点无精打采。倒是山中的水真正凉得透骨,清得空明,只是在里面找不到久负盛名的娃娃鱼,未免是种遗憾。水微甜,很好喝——我这样说并非人云亦云——在避暑山庄那里,我的矿泉水喝完了,想再买一瓶,一问价要5元,据说再往上更贵。袋中并非无钱,只是觉得这样提价近于勒索,一气之下灌了瓶野水,结果倒喝上了真正的矿泉水。当然,我这样做也有所依凭的——小时候我在街上买到水果常擦一下就吃,好像也没有生病。这种不讲卫生的资本并非人人都有,所以我劝你来云山前最好多带点水。本来,云山也许很纯净,很可爱,但都让一些商业行为破坏得一干二净。怀着这种不好的想法,我来到僧塔群前。对于睡在里面的这些人我倒是很尊敬的,觉得他们才是云山真正的守护者,所以在他们面前一个个都合掌打了招呼,在塔前还磕了头。再后来我进了胜力寺,上了宝顶,爬到宝顶的圆形建筑上大声呐喊,听听远处的回音。这时候我的精力还充沛,并没有累得半死。这表明我是经常爬山的,“性好山水”并非一句空话。但不久就真的累得半死。
那是下山时,沿着盘山车道走下去。你知道车道是拐来拐去的,绕了半天还只走了1公里,而到山脚有20公里。这样走下去两条腿一定会走没了,最后只好一路打滚。好容易问到一条小路,近是要近三分之二,但既陡且险,而且我是穿了一双皮凉鞋来的,其后果是双脚经受了一次空前的酷刑。还算运气好,到了山脚就搭上车,很快就回到宿舍。就这样,我花了6个小时,走了几十里山路,总算与云山做了一次真实的交流。
尽管刚回来之际,我对云山心怀不满,但现在写这篇文章时,对它的印象又好了一点,觉得它山也清,水也的确秀。但我又知道实际上的山清水秀和想象中的山清水秀并不是一回事。语言总是偏离事物,甚至背离事物的真相的。当别人做一定的描述时,总会因为主观上的原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客体进行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当我们在做一些想象时,总是根据这些难免产生偏差的描述和一些美好的传说不自觉地改造着现实中的事物,使它在自己心中达到完美。所以我原谅一切并无恶意的描述上的偏差,同时也请你原谅我对云山描述上的偏差。事实上有两座云山:一座存在于现实之中,存在于武冈城南5公里处;一座存在于我的想象中,它其实是另一座山,只不过恰好跟云山同名而已。我的错误在于——我游历着现实中的云山,却时时拿出心中的云山来做比较,这导致了我的失望,也导致了我描述时无法掩饰的低调。
心伤故美不能言
我是在一家照相馆外与它邂逅的。确切地说,是在陈列橱窗内一张二十四寸过塑照片上发现它的。是一座塔,塔身奇妙地倾斜着,看上去朴素而幽雅,且带有一种旧时代的感伤味道,宛如布裙荊钗不掩国色的村姑,倚在时光的纵深处对我凝眸相望。心中陡然一震,我仿佛偶遇在想象中出现过千百次却从未谋面的人,似曾相识与意料之外的双重感受令我一时惘然。醒过神来,急急地询问馆主。果然是它,泗洲塔,在武冈县志上我碰见过多次的名字,如今终于目睹了它隐身于名字后的形象。本地人又唤它作妹妹塔。以前我一直纳闷:干吗要给砖石硬朗的塔起个这么软性的号?眼下一切都释然了——这般斜身玉立、风姿绰然的事物,只能是雌性的。在遥远的宋代它就已驻足于古城东郊、资水之畔,在千年缓缓流动的光阴中与白云相伴,跟江水为邻,永远保持着最初美丽动人的风姿。更让人们称道的是,筑塔之初,古代智慧的匠人就有意将塔基筑歪,再一路斜斜地砌上,形成它欲倾未倾的独特风姿。似在以清波作镜,欣赏自己绝世的仪容。有人甚至说,它可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肩无愧。比萨斜塔乃是后天因塔基下沉而倾斜,在它刻意经营的巧夺天工面前似乎又逊色几分。 泗洲塔于1969年4月28日被炸,原因是要用塔砖来修防空洞。我曾寻访过它的遗迹,唯余一片野草在风中不由自主地晕头转向。而目睹过它千年风采的江水已由清转浊,默然东流。
照相馆占的是文化馆的铺面。我此行的目的是去瞻仰馆内的文庙大成殿。来之前我已在县志上把有关它的介绍看了好几遍。很简短的一则,几乎能背诵出来了:“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宋徽宗年间,历经元、明、清,多次复修。现存殿宇为清道光十五年的建筑物;占地面积为531.35平方米;殿顶彩绘藻井、脊饰吻兽,为重檐歇山顶庑殿式木架构建筑。”在反复默诵中它的形象几乎已呼之欲出:殿前定是松柏护持,气象森然;殿身巍然而不乏儒雅之相,符合孔子千古宗师的身份。在它面前我应该敛容、垂首,像个真正的学子去拜谒名重天下的师长一般。这样想着,我真的屏气静心起来,缓步穿过低矮的馆门。不错,入目的是一片绿色,虽非松柏,也算得上蓊蓊郁郁了。然而接下来的情况有点不妙——殿前廊上纵横着许多杂物;这倒也罢了,殿内竟然蹿出一片缝纫机的嗒嗒之声。我几乎疑心自己走错了地方。但馆内只是弹丸之地,红墙木柱的分明只有这一处。最后我不得不接受这一凄惨的事实:孔子他老人家的庙堂已租给别人做缝纫铺了。立刻我逃出文化馆,觉得受了某种羞辱,几天以后,仍耿耿于怀。然而平心静气地一想,到底是纯粹完全地保存这一类在大地上日益消亡的古物重要,还是把它租出去换一点实在收入多养活几个人更合人情?我明白自己碰到的是一个悖论,一种两难选择。是的,在尖锐的生存现实的逼迫面前,美,总是显得如此脆弱而多余。
除了黯然神伤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幽谷清泉自在流
云山的好处就在于它的清静,翠云峰尤甚。仿佛一位养在深闺的玉人,它还没有消受到众多仰慕者和更多观光客的打搅,因而纯是一种天然风光,一派幽寂本色。
说是峰,其实是谷。两旁山丘如锦绣屏障,随形就势,曲折逶迤。入谷即闻流水声,潺潺有如隐士在谷中伴琴闲坐从容拂弦。走二十余步即过一小桥。桥以青石砌就,弯拱如月,不事雕琢,自有一种朴拙之趣。蝴蝶随处可见,皆小巧玲珑,金翅黑斑;双宿双飞,人近之亦不惊慌,似无防备,远没有城市蝴蝶的警惕。我虽然热爱它们的美丽飘逸,却绝没有动手制作蝴蝶标本的企图——我以为它们的韵味就在于那份自在飞舞的灵动。顺便说一句,如果有哪位昆虫尸体爱好者硬是忍不住要动手的话,最好把一对都捉去,省得另一只因失去爱侣,伤心哭泣,落得个憔悴而死的下场。再前行数百步,即见一小湖。湖中之水来自更远的山上,未受一点人工的污染,真正当得起澄净两个字。这样一描述,翠云峰几近神仙境地了。我也确有此感,但同时要提醒一下,谷口有一户人家,家中养狗一只,见生人则狂吠不止,大有上前练习相扑的意思。尽管如此,一有空闲我还是要来谷中,而且,一待就是半天——我需要谷中的清幽之气,宛如夏天需要洗澡。洗澡能去掉身上的污垢,到这里来却能洗净心中的尘埃。
星期六上午,我在梯云桥那家著名的粉店吃了碗普粉,出来后买了瓶矿泉水——当然,瓶里装的很可能是自来水。没有坐车,田间小路也不可能让三轮摩托耀武扬威的。大约一个小时后,我就晃进了山谷。眼前一切依旧:绿草还没有遭删刈,蝴蝶还没有被捉光,售票亭也还没有找到这里来。但我知道其实一切都在静谧中悄悄变化着:比如上次碰到的那只蚂蚁可能已无声老去,而一朵我不认识的山花将微笑着绽放它最初的风姿。无论是消失还是诞生,都是谷中生命的福分:它们完全遵照自然的秩序,平静地度过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既无须费力跟上潮流的超快节奏,也不必挖空心思服用各种补品进行各种手术来逃避自然的衰老。选一处静静坐下,我尽量不去打搅它们——在这里,我只是一个心存仰慕的旁观者,被它们宽容地接纳着——自个儿看云容水态,听风过山林,吐纳草木灵气,体悟生命之道。没有带书来看——这里存在着太多文字无法表现的东西,需要亲身来感受,以心去体悟。也没有带表——山中无甲子,这里的时光从容流淌,是不需要去计算的。这种状态,真好。
直到阳光从西边斜照过来,我才起身,拎着个空瓶子到泉边汲水洗脸。是谷中唯一的泉水,从不可窥测的小岩洞中流出;浅浅的一滩,空明如月光;细沙铺底,两三只小虾悠游其中。水的冰凉自不待言——它才是真正從远古岩层中逸出来的灵物。洗了后,不忍即行,蹲在泉边看虾。一块石头逼入眼中。想都没想就探手入水中抓起,生怕谁跟我抢似的,也没注意到小虾们险些被吓晕。果然是块好石,纹理深浅有致,宛如云霞缭绕。我只奇怪先前怎么没有发现。幸亏谷中少人来。站起来走开几步,却莫名其妙地犹豫起来,仿佛做了什么亏心事。我晓得这块石头许多年前就卧于泉中,日日受其滋润,饱含山川灵气,已与此泉此谷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这里是它最佳的所在。现在我未经它同意就想把它带回宿舍,摆在书架上以供观赏,以为炫耀,恐怕有点自私哦。如果说是因为我钟爱它,就可以随便给它换地方,那么要是有人说钟爱我,因此要把我塞进展览馆的橱窗里呢?想必我是万难接受的。所以这个理由也不成立。但把它放回去,我又实在有点舍不得。其实带它出谷也不会遇上什么硬性阻拦的,但我明了这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在看着我,我不能无视它们的目光。眼前蝴蝶掠过。蝴蝶飞舞的姿势总是灵动飘逸,而把它制作成一件僵硬的标本实在是罪过,因此我从不捕捉蝴蝶,正如我从不摘取鲜花——鲜花的美丽和它的根息息相关。把一朵鲜活的生命与它的根强行分离再供在家中的瓶子里而自称为爱花者,在我看来那是残忍而虚伪的。那么把一块山石擅自带走呢?带到充满汽油味与辐射波的滚滚红尘中去,让它陪我一起受罪?一块石头当然不会开口说话,把它从泉中取出也不会像蝴蝶一样死去,如鲜花一般凋零。但我深信每一种存在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渴求活在最佳的状态中。我难道不是一直在追求这种最佳状态并深厌他人的干扰吗?那我又怎能擅自去移动一块不会抗议的石头,使它与泉水生离,跟山谷惜别呢?一块静卧在幽谷清泉中的石头无疑是幸福而安宁的,而我竟要因一己之需去破坏它最圆满的生存状态。这样看来,我跟那些捕蝶者和折花人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
云山深处少人行
未来武冈之前,先闻云山之名。对它的想象是:一座大山,里面长满了银子般的白云。虽然知道白云并不能够像植物那样会突然从土壤中直接生长出来,而且在质感上与银子也并不相通,但我没法想象得更贴近现实一点,这足以说明我是个死不悔改的唯美主义者。到了武冈之后,查找了一点资料,才晓得云山有着更大的招牌:是道教的第六十九福地;是楚南胜境;晚清“湘中五子”之一的邓绎在这里完成了洋洋洒洒50卷的《云山读书记》。所幸我的想象并不全错——云山不但大而高,且以终年云雾缭绕而得名。它几乎已经成了武冈胜景的代名词。朋友们来信,有时也问及去过云山没有,这令我很有点不能作答——虽然来这里已有大半年了,且每回路过玉带桥时都能瞻仰它的芳容,玉立在阳光或雨水之中,蓝得晶莹剔透,颇有出尘之韵,但确实还没有去亲近过。这未免有点不给云山面子,而且会让朋友们认为我自称“性好山水”乃是一种附庸风雅的吹嘘。李渔说人与佳景也应有缘,无缘的话,就算近在咫尺也不得相见,但我以为这是一种懒惰的遁词。所幸在诗中我去过一回,这是指鄙人未去云山却作了首叫《雪满云山》的新诗。但同时我也明白,诗中的云山是一座想象中的云山,一座虚拟的云山,换句话说,它是一座在词语中生长起来的云山,与那座真实的云山并无多大关系。
昨天我终于去了一回云山。因为是星期六,有空得很,起得也早,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其实这些都不能算作缘由,真正的原因在于,我已不满足于在想象中,在方志里遨游云山,而要去看一看真正的云山。所以大清早就跑到梯云桥搭车,花1.5元和20分钟就到了威溪水库,从水库左边抄小路开始爬云山——我这种叙述干巴巴的,并无你所期待的诗情画意,但我以为这样子倒贴近现实一点,同时也表明,我只在想象中才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在现实中倒很实事求是。事实上的另一点是,我一个人来爬的,并没有呼朋引伴或找一个漂亮姑娘做向导。呼朋引伴我倒做得到,但我从来都认为爬山是一种孤独的行旅,是去单独寻求与自然的交流。当然,如果你有点怕,就不必认同我的理论。总之,我一个人走在寂寂山路之上,听不到人声,只有非人类的声音时而从未明的方向传出,在大山中划出悠长而有韵的回响。这样说有点恐怖,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旁边有许多树,这不言而喻;有许多石头,都很普通;头上有一轮太阳,晒得人恨不得脱下衣服把它罩住。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个人,是个小女孩,挽着只大篮子。这倒令我感动了一下,因为小孩乃是一团天真之物,走在尚少污染的大山之中,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上古境界。向她问了一下路,拎着瓶矿泉水继续往上冲,过了三四里路,总算看到一座今不今古不古的建筑拦在前面。走近一看,原来是收费的地方——本来山水乃天下人共有之物,却被人拦关设卡,绿林好汉似的要收取买路钱,也是很滑稽的事。但为支持旅游事业,我还是掏了7元钱。
过了这一关,万里长征其实才开始第一步。应该承认,书上说云山海拔1375.5米并没有掺水分。更令人双腿发抖的是,一路上弯弯特多。我在方志上查到茅峰十八弯这个名字时,以为很有诗意并且不妨再多几个弯,但当真实地行走在这上面时,却恨不得它变成茅峰一弯。路边有几棵树很不错的,但我并没打算把它们偷运回去做家具,所以也激动不起来。看到了几朵花——艾青说它们是山野的微笑,我却觉得这微笑并不怎样动人,甚至有点无精打采。倒是山中的水真正凉得透骨,清得空明,只是在里面找不到久负盛名的娃娃鱼,未免是种遗憾。水微甜,很好喝——我这样说并非人云亦云——在避暑山庄那里,我的矿泉水喝完了,想再买一瓶,一问价要5元,据说再往上更贵。袋中并非无钱,只是觉得这样提价近于勒索,一气之下灌了瓶野水,结果倒喝上了真正的矿泉水。当然,我这样做也有所依凭的——小时候我在街上买到水果常擦一下就吃,好像也没有生病。这种不讲卫生的资本并非人人都有,所以我劝你来云山前最好多带点水。本来,云山也许很纯净,很可爱,但都让一些商业行为破坏得一干二净。怀着这种不好的想法,我来到僧塔群前。对于睡在里面的这些人我倒是很尊敬的,觉得他们才是云山真正的守护者,所以在他们面前一个个都合掌打了招呼,在塔前还磕了头。再后来我进了胜力寺,上了宝顶,爬到宝顶的圆形建筑上大声呐喊,听听远处的回音。这时候我的精力还充沛,并没有累得半死。这表明我是经常爬山的,“性好山水”并非一句空话。但不久就真的累得半死。
那是下山时,沿着盘山车道走下去。你知道车道是拐来拐去的,绕了半天还只走了1公里,而到山脚有20公里。这样走下去两条腿一定会走没了,最后只好一路打滚。好容易问到一条小路,近是要近三分之二,但既陡且险,而且我是穿了一双皮凉鞋来的,其后果是双脚经受了一次空前的酷刑。还算运气好,到了山脚就搭上车,很快就回到宿舍。就这样,我花了6个小时,走了几十里山路,总算与云山做了一次真实的交流。
尽管刚回来之际,我对云山心怀不满,但现在写这篇文章时,对它的印象又好了一点,觉得它山也清,水也的确秀。但我又知道实际上的山清水秀和想象中的山清水秀并不是一回事。语言总是偏离事物,甚至背离事物的真相的。当别人做一定的描述时,总会因为主观上的原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客体进行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当我们在做一些想象时,总是根据这些难免产生偏差的描述和一些美好的传说不自觉地改造着现实中的事物,使它在自己心中达到完美。所以我原谅一切并无恶意的描述上的偏差,同时也请你原谅我对云山描述上的偏差。事实上有两座云山:一座存在于现实之中,存在于武冈城南5公里处;一座存在于我的想象中,它其实是另一座山,只不过恰好跟云山同名而已。我的错误在于——我游历着现实中的云山,却时时拿出心中的云山来做比较,这导致了我的失望,也导致了我描述时无法掩饰的低调。
心伤故美不能言
我是在一家照相馆外与它邂逅的。确切地说,是在陈列橱窗内一张二十四寸过塑照片上发现它的。是一座塔,塔身奇妙地倾斜着,看上去朴素而幽雅,且带有一种旧时代的感伤味道,宛如布裙荊钗不掩国色的村姑,倚在时光的纵深处对我凝眸相望。心中陡然一震,我仿佛偶遇在想象中出现过千百次却从未谋面的人,似曾相识与意料之外的双重感受令我一时惘然。醒过神来,急急地询问馆主。果然是它,泗洲塔,在武冈县志上我碰见过多次的名字,如今终于目睹了它隐身于名字后的形象。本地人又唤它作妹妹塔。以前我一直纳闷:干吗要给砖石硬朗的塔起个这么软性的号?眼下一切都释然了——这般斜身玉立、风姿绰然的事物,只能是雌性的。在遥远的宋代它就已驻足于古城东郊、资水之畔,在千年缓缓流动的光阴中与白云相伴,跟江水为邻,永远保持着最初美丽动人的风姿。更让人们称道的是,筑塔之初,古代智慧的匠人就有意将塔基筑歪,再一路斜斜地砌上,形成它欲倾未倾的独特风姿。似在以清波作镜,欣赏自己绝世的仪容。有人甚至说,它可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肩无愧。比萨斜塔乃是后天因塔基下沉而倾斜,在它刻意经营的巧夺天工面前似乎又逊色几分。 泗洲塔于1969年4月28日被炸,原因是要用塔砖来修防空洞。我曾寻访过它的遗迹,唯余一片野草在风中不由自主地晕头转向。而目睹过它千年风采的江水已由清转浊,默然东流。
照相馆占的是文化馆的铺面。我此行的目的是去瞻仰馆内的文庙大成殿。来之前我已在县志上把有关它的介绍看了好几遍。很简短的一则,几乎能背诵出来了:“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宋徽宗年间,历经元、明、清,多次复修。现存殿宇为清道光十五年的建筑物;占地面积为531.35平方米;殿顶彩绘藻井、脊饰吻兽,为重檐歇山顶庑殿式木架构建筑。”在反复默诵中它的形象几乎已呼之欲出:殿前定是松柏护持,气象森然;殿身巍然而不乏儒雅之相,符合孔子千古宗师的身份。在它面前我应该敛容、垂首,像个真正的学子去拜谒名重天下的师长一般。这样想着,我真的屏气静心起来,缓步穿过低矮的馆门。不错,入目的是一片绿色,虽非松柏,也算得上蓊蓊郁郁了。然而接下来的情况有点不妙——殿前廊上纵横着许多杂物;这倒也罢了,殿内竟然蹿出一片缝纫机的嗒嗒之声。我几乎疑心自己走错了地方。但馆内只是弹丸之地,红墙木柱的分明只有这一处。最后我不得不接受这一凄惨的事实:孔子他老人家的庙堂已租给别人做缝纫铺了。立刻我逃出文化馆,觉得受了某种羞辱,几天以后,仍耿耿于怀。然而平心静气地一想,到底是纯粹完全地保存这一类在大地上日益消亡的古物重要,还是把它租出去换一点实在收入多养活几个人更合人情?我明白自己碰到的是一个悖论,一种两难选择。是的,在尖锐的生存现实的逼迫面前,美,总是显得如此脆弱而多余。
除了黯然神伤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幽谷清泉自在流
云山的好处就在于它的清静,翠云峰尤甚。仿佛一位养在深闺的玉人,它还没有消受到众多仰慕者和更多观光客的打搅,因而纯是一种天然风光,一派幽寂本色。
说是峰,其实是谷。两旁山丘如锦绣屏障,随形就势,曲折逶迤。入谷即闻流水声,潺潺有如隐士在谷中伴琴闲坐从容拂弦。走二十余步即过一小桥。桥以青石砌就,弯拱如月,不事雕琢,自有一种朴拙之趣。蝴蝶随处可见,皆小巧玲珑,金翅黑斑;双宿双飞,人近之亦不惊慌,似无防备,远没有城市蝴蝶的警惕。我虽然热爱它们的美丽飘逸,却绝没有动手制作蝴蝶标本的企图——我以为它们的韵味就在于那份自在飞舞的灵动。顺便说一句,如果有哪位昆虫尸体爱好者硬是忍不住要动手的话,最好把一对都捉去,省得另一只因失去爱侣,伤心哭泣,落得个憔悴而死的下场。再前行数百步,即见一小湖。湖中之水来自更远的山上,未受一点人工的污染,真正当得起澄净两个字。这样一描述,翠云峰几近神仙境地了。我也确有此感,但同时要提醒一下,谷口有一户人家,家中养狗一只,见生人则狂吠不止,大有上前练习相扑的意思。尽管如此,一有空闲我还是要来谷中,而且,一待就是半天——我需要谷中的清幽之气,宛如夏天需要洗澡。洗澡能去掉身上的污垢,到这里来却能洗净心中的尘埃。
星期六上午,我在梯云桥那家著名的粉店吃了碗普粉,出来后买了瓶矿泉水——当然,瓶里装的很可能是自来水。没有坐车,田间小路也不可能让三轮摩托耀武扬威的。大约一个小时后,我就晃进了山谷。眼前一切依旧:绿草还没有遭删刈,蝴蝶还没有被捉光,售票亭也还没有找到这里来。但我知道其实一切都在静谧中悄悄变化着:比如上次碰到的那只蚂蚁可能已无声老去,而一朵我不认识的山花将微笑着绽放它最初的风姿。无论是消失还是诞生,都是谷中生命的福分:它们完全遵照自然的秩序,平静地度过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既无须费力跟上潮流的超快节奏,也不必挖空心思服用各种补品进行各种手术来逃避自然的衰老。选一处静静坐下,我尽量不去打搅它们——在这里,我只是一个心存仰慕的旁观者,被它们宽容地接纳着——自个儿看云容水态,听风过山林,吐纳草木灵气,体悟生命之道。没有带书来看——这里存在着太多文字无法表现的东西,需要亲身来感受,以心去体悟。也没有带表——山中无甲子,这里的时光从容流淌,是不需要去计算的。这种状态,真好。
直到阳光从西边斜照过来,我才起身,拎着个空瓶子到泉边汲水洗脸。是谷中唯一的泉水,从不可窥测的小岩洞中流出;浅浅的一滩,空明如月光;细沙铺底,两三只小虾悠游其中。水的冰凉自不待言——它才是真正從远古岩层中逸出来的灵物。洗了后,不忍即行,蹲在泉边看虾。一块石头逼入眼中。想都没想就探手入水中抓起,生怕谁跟我抢似的,也没注意到小虾们险些被吓晕。果然是块好石,纹理深浅有致,宛如云霞缭绕。我只奇怪先前怎么没有发现。幸亏谷中少人来。站起来走开几步,却莫名其妙地犹豫起来,仿佛做了什么亏心事。我晓得这块石头许多年前就卧于泉中,日日受其滋润,饱含山川灵气,已与此泉此谷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这里是它最佳的所在。现在我未经它同意就想把它带回宿舍,摆在书架上以供观赏,以为炫耀,恐怕有点自私哦。如果说是因为我钟爱它,就可以随便给它换地方,那么要是有人说钟爱我,因此要把我塞进展览馆的橱窗里呢?想必我是万难接受的。所以这个理由也不成立。但把它放回去,我又实在有点舍不得。其实带它出谷也不会遇上什么硬性阻拦的,但我明了这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在看着我,我不能无视它们的目光。眼前蝴蝶掠过。蝴蝶飞舞的姿势总是灵动飘逸,而把它制作成一件僵硬的标本实在是罪过,因此我从不捕捉蝴蝶,正如我从不摘取鲜花——鲜花的美丽和它的根息息相关。把一朵鲜活的生命与它的根强行分离再供在家中的瓶子里而自称为爱花者,在我看来那是残忍而虚伪的。那么把一块山石擅自带走呢?带到充满汽油味与辐射波的滚滚红尘中去,让它陪我一起受罪?一块石头当然不会开口说话,把它从泉中取出也不会像蝴蝶一样死去,如鲜花一般凋零。但我深信每一种存在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渴求活在最佳的状态中。我难道不是一直在追求这种最佳状态并深厌他人的干扰吗?那我又怎能擅自去移动一块不会抗议的石头,使它与泉水生离,跟山谷惜别呢?一块静卧在幽谷清泉中的石头无疑是幸福而安宁的,而我竟要因一己之需去破坏它最圆满的生存状态。这样看来,我跟那些捕蝶者和折花人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