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际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加强科际联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建构主义理论,也具有心理学依据。历史学科要加强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 历史学科 科际联系 综合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探索如何使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实现各学科知识能力的相互迁移,融会贯通,形成宽厚扎实的人文知识功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
  
  1.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的内在要素组成的,而系统论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总体在各部分相互协调中求得发展。如果把中学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注重学科间知识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迁移,而不是各自为战,中学教学将获得更大的效益,因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自身内部的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的过程,从而使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具体到常规教学,就是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把与历史相关的知识与历史事件、历史事物有效地整合起来,改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最终把所学习的知识整合运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3.心理学依据
  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在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中,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占有相对的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青少年认知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学科自身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却忽视学生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病,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使教学的安排与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促进其思维活动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科际联系,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实践
  
  1.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
  常言说得好:“文史相通。”语文和历史是两门密切相关的学科。文学作品运用于历史教学,可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激起学生产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中学语文课文中与历史相关的课文很多,这为历史学习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材料。如《飞夺泸定桥》、《大雪山》、《七根火柴》等课文,写了红军克服困难,坚持长征的故事,教学历史“两万五千里长征”时,让学生重温这些课文,为学生对红军长征路上冲破几十万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种种困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又如《冀中地道战》、《小兵张嘎》等课文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日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故事,在教学“抗日战争”时,恰当地联系这些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等内容。
  同时,历史知识的学习又为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如学习了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经过后,学生在看到成语“揭竿而起”时,脑子里就会浮现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场面。还有“草木皆兵”“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都同历史课中的有关史实有关联,在教学中注意点一下这些成语的由来,不但沟通了文史两类知识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再认识。
  2.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
  有道是“政史不分家”,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和认识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做到史论结合。历史现象、社会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往往是各种因素集合而成的,应该多方向、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例如,唐文化全面辉煌的原因,可以从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关系、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意识形态领域内部关系、中外交流内外因等多角度考虑,多角度看问题有助于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3.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
  都说“史地是一家”,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离开那个时代的地理环境,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如中东问题这一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就需要把历史与地理知识整合起来讲。中东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很重要,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中东地区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这是地理因素。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这是历史因素。还有宗教纷争等多种因素夹杂在一起,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多事之地。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的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设置,就将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综合为社会课,从课程编制的层面引导我们打破原来过于严谨的学科体系,加强科际联系。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课程设置更体现了综合化倾向,把历史、地理与公民教育三科综合在一起,编制了《历史与社会》这样的综合课程,使历史课程与其他社会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得以进一步加强,使学生在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
  当然,历史学科与各科之间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同语、政、地学科之间,也包括同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如近年来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就是在多种学科共同攻关下完成的,尤其是天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历史教师应在立足于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上,全方位接收各种信息,多关注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积累和掌握较为博杂的知识,经常思考与教材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历史与其他统一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白幼蒂·培养史、地、政学科间综合能力的探讨·历史教学.2000(10).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推动着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变革。一个以培养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育教学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审视自己的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探讨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强化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一、教学理念的转换是落实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前提  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为主导,课程改革的
摘 要: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其成为研学旅行的主阵地。文章以雁荡山三折瀑为例,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出发,首先明确地理研学旅行的意义,进而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和实施方式设计,并反思研学旅行可能出现的误区及解决途径,旨在让研学旅行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从而高效地服务地理教学和学生成长。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学旅行;雁荡山三折瀑  研学旅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一位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始终要注意育人,这是我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党的利益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成绩本身的需要,只有坚持教书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魏老师言之有理,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育人更要育心。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其
摘 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文章依据浙江省近7次学考试卷寻找核心考点,并以农业区位因素考点为例,分析核心考点之常考特点,探讨解锁核心考点的路径,以期为学生攻克学业水平考试提供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核心考点;农业區位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要求,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以检测学生
摘 要:山东省2020年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的地理试题,与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测试地理试题相比,在考试形式、题型结构、考点分布、核心素养、图表、热点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文章对其共性、差异进行解读,总结其命题特点,提出今后备考的宏观方向和具体策略等。  关键词:对比统计;试题解读;备考策略  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组织了2020年夏季高考和普通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学生探究地理现象和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由于时空等限制,高中阶段地理实践力的提升途径尤其依赖课堂探究活动。本文以新湘教版必修一“喀斯特地貌与海岸地貌”为主题,以越南下龙湾为实践空间,从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等方面设计探究活动并进行教学实践,同时提出了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的优化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焦点。课堂教学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反映出师生共同理解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如何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融洽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去学习去思考,通过平等沟通与交流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尊重学生,实现
摘 要: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学习的重要环境,缺一不可。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生的知识素养、三观养成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家庭教育应承担的重要职责。文章以“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一课时为例,展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学生在家校合作下学习区域地理的教学设计,意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关键词:家校合作;区域地理;台湾省  一、设计理念  近些年来,国家颁布了许多加强中
摘 要: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文章立足于校园,充分挖掘校园地理资源,通过应用“形色”App辅助地理实践活动,开展校园植物调查,发现并解决校园植物布局、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  关键词:校内资源;地理实践力;形色App  校园作为学生长期生活、学习的场所,从地理学的角度充分挖掘校园资源,不失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踐力的重要途径。大数据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滚滚而来,但当前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社会和学校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是升学率,致使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始终围绕着升学在运转。在教学上往往采取题海战术、满堂灌、填鸭式等机械的死板方法,甚至还加班加点去训练学生的应考本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样的教育与新课程体系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