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的教学如果流于原理和概念,走了题海战术的路子,那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教学目的则难以达到。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应首先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老师教法方面的改进,加强感情渗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入 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情感性来讲,都应该是备受学生欢迎的。但是目前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语文课的兴趣危机。据调查结果显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的人中,有52%的人认为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实质上就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激发出学习兴趣。显然,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到。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学生自己缺乏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语)。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时,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以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其次,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的规定不够明确、具体。虽然每位老师手中都有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但有些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目标性不强,盲目性较大,教学计划性弱,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学生也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转,只知完全听从老师的教授,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自主意识。
再次,教法与学法陈旧。这些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教法陈旧,不知变通,搞“满堂灌”、“题海战”的老师仍然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主导意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刻苦认真,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成绩也不理想,再加上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向学生传授自学方法,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差,因而学生也就不知怎样去读、去记、去背、去练等等。
最后,教师唱独角戏,一人表演。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被动,对语文学得不感兴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尽管有不少人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试图改变这种模式,并且在教改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的少、差、费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
1.注重导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比如我在讲《荷塘月色》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荷塘月色》的诗和散文。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荷塘和月色的景象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的进入《荷塘月色》的意境中。除了诗词导入,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需从微观入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上一堂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我不是讲解概念原理,而是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讲“愁”的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对语文写作是何等的重要。这样一讲,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提了起来。
3.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
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人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2)讲课时,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的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
(3)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注意、等待、探究、行动”,并指出:“都是和兴趣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学应该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只要我们细心呵护好学生兴趣这棵小树,就一定换来片片绿荫。
【关键词】导入 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情感性来讲,都应该是备受学生欢迎的。但是目前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语文课的兴趣危机。据调查结果显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的人中,有52%的人认为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实质上就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激发出学习兴趣。显然,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到。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学生自己缺乏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语)。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时,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以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其次,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的规定不够明确、具体。虽然每位老师手中都有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但有些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目标性不强,盲目性较大,教学计划性弱,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学生也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转,只知完全听从老师的教授,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自主意识。
再次,教法与学法陈旧。这些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教法陈旧,不知变通,搞“满堂灌”、“题海战”的老师仍然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主导意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刻苦认真,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成绩也不理想,再加上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向学生传授自学方法,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差,因而学生也就不知怎样去读、去记、去背、去练等等。
最后,教师唱独角戏,一人表演。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被动,对语文学得不感兴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尽管有不少人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试图改变这种模式,并且在教改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的少、差、费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
1.注重导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比如我在讲《荷塘月色》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荷塘月色》的诗和散文。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荷塘和月色的景象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的进入《荷塘月色》的意境中。除了诗词导入,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需从微观入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上一堂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我不是讲解概念原理,而是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讲“愁”的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对语文写作是何等的重要。这样一讲,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提了起来。
3.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
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人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2)讲课时,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的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
(3)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注意、等待、探究、行动”,并指出:“都是和兴趣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学应该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只要我们细心呵护好学生兴趣这棵小树,就一定换来片片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