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性自身的弱点还是时代的使然?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ujia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蔡楚生、郑君里执导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了在八年战乱的跌宕起伏的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张忠良一家的悲欢离合。而张忠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则是故事发展的关键,也改变着一家人的命运。
  [关键词] 张忠良 生理需求 社会环境 矛盾丑陋
  由蔡楚生、郑君里执导,白杨、陶金、上官云珠、舒绣文、吴茵主演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堪称一部现实主义的史诗巨作。看完全片,不禁使人喟然长叹:是什么让素芬在难民收容所艰难维持生计时而她的丈夫却在歌舞升平中无所事事?是什么让一家三口在暴风雨中相依为命时那个让他们盼望的依靠却在与业界的巨头、权威、大王和政府高官笑谈风生?是什么让妻子在为别人做洗衣工,儿子卖报被人撞伤时,丈夫却在两个富家女人之间风流快活?是什么让一对曾经甜蜜的爱人后来分别过着天堂和地狱般的的生活?是什么让一个威风凛然的抗战英雄堕落为一个纸醉金迷、糜烂上层生活的依附者?等等的一切,我们忍不住要去思考,要去质疑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是我们自身的性格弱点使得我们经受不住金钱和安逸的诱惑而一不小心成为现实的奴隶?还是那个社会太令人麻醉,我们只能身不由己的被环境所困,被生活束缚掉进时代的囚笼不能脱身?当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再次回到故事里,走进张忠良的内心深处时,或许答案已经出来……
  上海某沙厂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师张忠良相爱并结为连理,一年后有了一个儿子。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忠良因参加救护队而离开了上海,素芬则带着婆婆和孩子回到了乡下。在忠民和婉华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父亲被日军吊死后,素芬又带着婆婆和孩子回到上海,来到难民收容所。而张忠良则在抗日运动中历尽了磨难,吃尽了苦头,也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后来几经辗转,来到了重庆,可是到重庆后迎接这位抗战英雄的是无依无靠和无边的陌生,为生活所迫,忠良投靠了温经理的小姨王丽珍,已成为交际花的王丽珍很快在其干爹的公司为张忠良安排了一份工作。刚开始,张忠良很是不适应,也做出:“这儿没有一点抗战的气氛”的反抗。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他适应不了这里的碌碌无为,更看不惯这里的歌舞升平,纸醉金迷。我们以为一个一身浩然之气的抗战英雄会愤然离开这个环境,会逃离这样的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可是我们错了,张忠良很快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原来一个人走向伟大很艰难,走向堕落却如此简单。我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依附权贵在上流社会游刃有余的人曾经是不怕得罪纱厂经理毅然为抗日义勇军募捐的大英雄。是张忠良变了?还是他所在的社会变了?我们且继续往下看。
  张忠良和王丽珍结了婚,,终日过着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而素芬带着婆婆和儿子却在难民收容所艰难度日。忠良忘记了生养自己的父母,忘记也相依相靠的妻子,也忘记了自己疼爱的儿子。后来,张忠良回到上海后也没有想到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和妻儿,而是无耻的在两个富贵女人之间风流快活。当在宴会上偶然和妻子相遇后,当王丽珍逼着他和自己的结发妻子离婚时,他是那样的唯唯诺诺,那样的低眉下气,他曾经的英雄本色呢?他曾经的男儿气概呢?是被时代吞噬了还是被现实俘虏了?到底是什么把那个孝顺、贤惠、坚强的妻子逼得投江自杀?
  张忠良,这个名字无疑是个反讽:何为“忠”?又何为“良”?“忠”者,从心,中声,忠诚无私竭心尽力之意也,而《说文解字》中“良”者,善也。张忠良背弃革命理想,抛弃结发之妻和亲人而不顾是为不忠,游戏感情和大发革命横财是为不良。张忠良在剧中虽然过着上层人的生活,但他却无疑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台湾作家三毛在她的《雨季不再来》中说:一个人的悲剧与其说是命运的悲剧不如说是个性的悲剧。苏联的肖斯塔科维奇也说过:个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最大悲剧。那么张忠良的悲剧到底是什么造成的,我认为应该是自我和社会的综合。我们且看张忠良的性格,性格在西方心理学上又叫做人格。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生的五种需求,首先要满足的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然后再是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当这些得到满足时我们才会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张忠良到重庆后,他首先要得到的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他需要吃饭、住宿,需要有人的生活,可是以他自己的能力,在那个环境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他投靠了交际花王丽珍,是生活让他做了生活的奴隶。想到这些,似乎我们可以理解,毕竟人是无法超越现实的。张忠良在重庆有了妻子、房子、位子,他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可是一个背弃理想、阿谀谄媚的人物形象出现了。再从社会的大环境看,张忠良无疑是个弱者,原来想做一个“抗战英雄”,后来变成豪门的奴隶,既背叛了妻子、母亲,又左右为难受良心谴责,既有人生的理想,又屈服于生活的现实,既有热血,又是软骨头,在一个黑暗的社会环境中,缺乏一个坚定的人生观,只好在矛盾之中变得随波逐流。而陶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经说过:张忠良是时代的产物,这个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我想更应该是懦弱的个性和不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再加上那个动荡的社会,彻彻底底的让一个正气凛然的抗战英雄变成为了一个依附权贵、卑躬屈膝、唯唯诺诺、矛盾痛苦、自我麻痹的丑态人物。
  作者简介
  薛媛媛,河南大学文学院2010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全球化如今已然成为事实,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此的否定,而是代之以新的诠释,在对文化全球化的新的理解境遇中方可实现更好的文化传播模式和理念。而新的全球化视域的生成在新的媒介技术条件下并非异想。当下多媒体技术通过直观形象传递的信号可在不同语言的民族文化间实现共享。例如互联网和电影便是优秀的媒介资源。  【关键词】《梅兰芳》 全球化 文化传播 电影媒介    单就本文的标题而言,我们可以做一些语
[摘要] 影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往往反映了彼时社会、政治、历史、自然、艺术等风貌。而影像作为文本一旦形成并以物质形式保留下来,却可以被各种时代、各种人群所观看、解读。而观看影像的时代自有其时代特征,对于影像文本的解读也就不尽相同,甚至于差别很大。分析电影,时代背景很重要,就像辨识一款葡萄酒,年份值得一再推敲。  [关键词] 《芙蓉镇》 故事 时代 叙事空间  “讲诉故事[1]的时代比故事讲诉的时代
[摘要]丁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有着成熟的女性话语和独特女性风格的作家。她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她为百年中国文学提供了一批具有强烈性别意识和解放要求的女性形象。而1937年奔赴延安,无疑揭开了丁玲生命史上新的一页,她对妇女问题的思考和探求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丁玲 妇女问题 延安时期    丁玲始终对女性问题怀着深切的关注。其创作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她笔下的女
[摘要] 1949-1979年中国拍摄了大量以表现中国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题材的影片,以及具有进步意义和表现新中国建设的影片。在一部分影片当中有大量对革命母亲形象的描写,这些母亲形象充分说明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合理性,进而通过电影文本使新生的国家获得其国民的普遍认同。  [关键词] 革命电影 母亲形象 民族国家 认同 想象  doi:10.3969/j.issn.100
[摘要] 影像叙事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从文本到影像,将一种艺术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既要忠实原著,又要倾注导演的思想和认识,终而用影像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期间,影像叙事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电影《台湾往事》、《云水谣》和《台北飘雪》都是台湾题材国产(大陆)电影,不同导演各异的影像风格,以及不同摄制年代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在影像叙事上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学追求,有成功经验,也有不足之处。  [关键
【作者简介】  中文译著《第22条军规》封面  约瑟夫·海勒1923年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的一个犹太家庭。二战爆发后,19岁的他便应征入伍成为美国空军的一名投弹手。在军旅生涯中他共执行过60次飞行任务。海勒驾驶着飞机在枪林弹雨的天空中战斗着,可以说与上帝咫尺之遥,但他却随时都有性命之忧,这使得上帝的真实性变得模糊起来。究竟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战争使得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相互屠杀,人的尊严与生命在爱国
[摘要] 《金瓶梅》中的配角之一西门大姐,是一个不应忽略的悲剧形象,她缺失的亲情,无爱的婚姻,矛盾的性格让她在封建礼制的熏染和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走向了死亡。  [关键词]《金瓶梅》 西门大姐 悲剧命运    高尔基曾经说,在社会生活中,人是“带着自己心理地整个复杂性的人”,“人是杂色的,没有纯粹黑色的,也没有纯粹白色的。在人的身上掺合着好的和坏的东西……”。而在我国小说的童年时代,甚至可以说在《
摘要 《蜘蛛侠3》这部超现实的市场化大片,在其细微之处,让我们见识到其中蕴涵的美国的国家精神、道德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时,我们是否也应反思我们自己的“大片”,它们在创造一个个高票房收入的同时,为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与道德价值观贡献了什么?  关键词 《蜘蛛侠3》 美国文化    艺术来自特定的文化,也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无论何种艺术都是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载体,即使如好莱坞的科幻片,也同样是美国
[摘要]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充满关切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当代伊朗人的生存状态,拍摄手法与电影风格紧密结合,电影里所揭示的信仰与现世的双重挣扎,敏锐地触及了现实社会中伊朗人在内心深处的灵魂与道德拷问。  [关键词] 《一次别离》;艺术本质;生存状态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24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得第
摘要 元代后期著名爱情剧《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陈玄祜的传奇《离魂记》,但经郑光祖再创作之后的杂剧,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它对元前期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所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倩女离魂 西厢记 继承 发展    活跃于元代后期的著名杂剧作家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被公认为是元代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剧中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文举成人后,“上朝进取”,途经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