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走过了几十年,可是,中学语文教学好像依然处在山重水复的困境。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却又难以指明语文教改的切实可行的新方向。在中学的各个学科中,语文是最受批评的学科。事实上,旧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现代中高考指挥棒的语文考纲的误导,让语文老师感到困惑无奈,无所适从。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让中学语文教学柳暗花明,宏观而言,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语文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永远能与时代合拍。很多的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固定在应试教育的圈子里。把语文课上成的练习课,考试课。如此教学,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
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知识广博,还要观点新颖。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因此,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要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服务教学,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的教学。那种只抱着教学参考书布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方法灵活,视野开阔
语文浩如烟海。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更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扩大。因此,必须让学生改变从课堂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走出课堂,放眼社会。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囿于常法的。敢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不敢跃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的老师是无法传承创新意识的。所以,教师要打破沉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法,要勇敢的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不必事事庖代,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渔。我们由于条件所限,可能“捕到的鱼”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呢,谁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要给学生一桶水呢?我们未必有千万桶水啊。可见,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更应改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因为你很可能满足不现代的学生。
三、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认真分析,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之处。做到对学生了然于胸,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失,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补差补缺,强化优势,突出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学中畅所欲言,敢于并愿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通过师生之间经常性的讨论,交流,质疑,答问等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将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内心体验之中,感悟道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水到渠成的实现学习目标。
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舞台。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平时老师们所热衷的语文公开课,那动人的情节、华美的辞章、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教师有一种不吐不快,不痛快淋漓地发挥一番不過瘾的冲动,殊不知,课后一调查,学生除了认为老师课堂很精彩,他们却一无所获。因为这博古通今,口若悬河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了学生一片叫好声与佩服倾慕之外,并不能表示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又那里谈得上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依托呢?可怜我们有的教书匠还沉迷于自己的“成功”课堂,而沾沾自喜呢。目前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片面理解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而很多老师对课堂还是拿捏不准,怕放而乱,收而死,因而,学生的分组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还有就是有的老师本身素质不高,在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抓住有利的教学机会,不能给予适时的启发,使得很好的教学机遇一晃而过。更为致命的是:在热热闹闹的教改中丢失了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知识的传授,形成了课堂掌声热烈,热闹非凡,知识却掌握不牢固。没有应有的知识基础,哪里还谈得上发展能力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点有效的做法:
(1)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具体地制定并实施课堂教学目标,使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目标展开。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
(2)重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教师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讲授课文时,应该注重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3)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泰戈尔的《泰戈尔诗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春》《秋》,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到名著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和文学巨匠交流思想,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网络是一座无比丰富的矿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恰到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帮助学生提高对网络的过滤能力,是可以以引导他们去涉猎的。宽带拉近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学的距离,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现代文明的成果呢?
另外,还要注重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因为课时有限,教材中的文不可能太多,只凭一套教科书来培养语文能力是难以实现的。让学生去系统地啃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显然是行不通的。要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就必须加强课外学习。《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学生刚拿到书时,有点新鲜感,但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了,很难发挥它的效用。而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只重视教科书的传授,即使有订《语文读本》,也是放任自流。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语文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永远能与时代合拍。很多的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固定在应试教育的圈子里。把语文课上成的练习课,考试课。如此教学,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
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知识广博,还要观点新颖。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因此,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要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服务教学,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的教学。那种只抱着教学参考书布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方法灵活,视野开阔
语文浩如烟海。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更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扩大。因此,必须让学生改变从课堂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走出课堂,放眼社会。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囿于常法的。敢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不敢跃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的老师是无法传承创新意识的。所以,教师要打破沉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法,要勇敢的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不必事事庖代,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渔。我们由于条件所限,可能“捕到的鱼”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呢,谁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要给学生一桶水呢?我们未必有千万桶水啊。可见,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更应改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因为你很可能满足不现代的学生。
三、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认真分析,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之处。做到对学生了然于胸,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失,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补差补缺,强化优势,突出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学中畅所欲言,敢于并愿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通过师生之间经常性的讨论,交流,质疑,答问等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将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内心体验之中,感悟道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水到渠成的实现学习目标。
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舞台。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平时老师们所热衷的语文公开课,那动人的情节、华美的辞章、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教师有一种不吐不快,不痛快淋漓地发挥一番不過瘾的冲动,殊不知,课后一调查,学生除了认为老师课堂很精彩,他们却一无所获。因为这博古通今,口若悬河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了学生一片叫好声与佩服倾慕之外,并不能表示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又那里谈得上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依托呢?可怜我们有的教书匠还沉迷于自己的“成功”课堂,而沾沾自喜呢。目前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片面理解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而很多老师对课堂还是拿捏不准,怕放而乱,收而死,因而,学生的分组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还有就是有的老师本身素质不高,在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抓住有利的教学机会,不能给予适时的启发,使得很好的教学机遇一晃而过。更为致命的是:在热热闹闹的教改中丢失了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知识的传授,形成了课堂掌声热烈,热闹非凡,知识却掌握不牢固。没有应有的知识基础,哪里还谈得上发展能力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点有效的做法:
(1)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具体地制定并实施课堂教学目标,使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目标展开。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
(2)重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教师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讲授课文时,应该注重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3)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泰戈尔的《泰戈尔诗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春》《秋》,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到名著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和文学巨匠交流思想,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网络是一座无比丰富的矿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恰到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帮助学生提高对网络的过滤能力,是可以以引导他们去涉猎的。宽带拉近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学的距离,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现代文明的成果呢?
另外,还要注重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因为课时有限,教材中的文不可能太多,只凭一套教科书来培养语文能力是难以实现的。让学生去系统地啃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显然是行不通的。要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就必须加强课外学习。《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学生刚拿到书时,有点新鲜感,但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了,很难发挥它的效用。而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只重视教科书的传授,即使有订《语文读本》,也是放任自流。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