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课堂”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变讲堂为课堂,强调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只要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兴趣为动力,要求课堂必须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教师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指导。
【关键词】探究式的课堂 引导者 合作精神
一、这与以前的教法相比,现在的“有效课堂”教学具有下列特点:
1.课堂上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以前的语文教学都注重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对课文是面面俱到的分析,从字、词、段、主要内容写作特点。教师整个课堂都在讲,学生只是听,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听,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根本没有去尝试,思考的机会,而有效课堂则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小班的有效课堂,学生数少,几个人一组进行交流、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严格的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只有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在共同的期盼目标激励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实现自己的价值。学生之间的带动和交流,会让他们更加自信,教师始终处于指点、引导的地位。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感到累也不感到难,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记在心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的更快、更有兴趣。
3.要有三转变:即便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潜能。
4.在读、设、讲、练的过程中、有效运用语文的工具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二、运用“有效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尝试、实践这一教学方法,过程是很慢的,学生和老师都要有很大的转变,首先要观点转变、思想转变,讲课要转变。特别农村小班,比较适合有效课堂,因为小班显得纪律不乱教师也可以面面具到,分组合作、讨论、优差搭配,让成绩差一点的有自信,觉得自己也有地方比较强势,这样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比如,我才上的一篇课文《顶碗少年》第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自学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任务一布置,学生就用喜欢的方式去读,把文中不认识的字、词都画出来了,进一步查字典,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并把意思也注释在旁边。学生继续阅读,有个别学生转为默读,我又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篇,精彩的句子要仔细的读。下课时第一课时就完成了,尤其几个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把课文读得很熟练,并掌握了难一点的生字。
进行第二个环节,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我并没有着手对课文进行传统的分析,而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一步的阅读中去解决,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个同学要解决一个问题,任务已布置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去讨论,好的带动差一点都学习起来,这样就给了学生选择的机会和学习的空间。教师也同样把学生带进一篇篇课文中,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感受、品味。这样整篇课文就交给了学生,是教师教的愉快,使学生学得轻松、
第三个环节,同学们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用规范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出来。
有效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效课堂与课文内容的难度成反比例关系,难度较小的要让学生自己探索、理解。难度大的文章教师要注意把握,例如:鲁迅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往往具有特殊的思想意义,《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首先小组进行讨论,课文中写了几件事,反映了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来理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院子里高墙的四角天空,通过讨论,各个小组踊跃发言,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第二、要先学后导、先学后教、先教后测、要导到位。
1.自主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学习老师未教的知识,为上课打好一定的思维基础。养成自己动脑,探索的好习惯。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老师在授新课时,通过引导,讨论、练习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2.教师的导学案要到位。农村学生可查的资料有限,教师应当做适当的讲解,另外有效课堂还要与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要差一些,放给学生内容要少一些,教师可以先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在课文中找答案,去理解课文。在写导学案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到“课中有我”,敢于在教材分析与解读上下功夫,用自己的思想和文本交融,从而上出属于自己的课堂。导学案的设计既要重视预计,更要重视生成。教师要真正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变教案为学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面对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现实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变通或调整。随着年级的增高,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拿出自己的意见。先在小组里讨论,即使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也要说出来,再得到别人的纠正,那么小组里的每个人都的动脑筋思考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和补充,然后经过全班的交流和修正,形成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使优、中、差生在互补、互动中得到锻炼,是每个同学都得到发展,组与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里都设有分数,并且每个组都有组名,有不同的扣分或加分,这样学生的集体主义感更强了,都在为自己的组加分,生怕扣了组里的分。因此在这种合作式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关键词】探究式的课堂 引导者 合作精神
一、这与以前的教法相比,现在的“有效课堂”教学具有下列特点:
1.课堂上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以前的语文教学都注重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对课文是面面俱到的分析,从字、词、段、主要内容写作特点。教师整个课堂都在讲,学生只是听,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听,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根本没有去尝试,思考的机会,而有效课堂则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小班的有效课堂,学生数少,几个人一组进行交流、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严格的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只有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在共同的期盼目标激励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实现自己的价值。学生之间的带动和交流,会让他们更加自信,教师始终处于指点、引导的地位。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感到累也不感到难,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记在心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的更快、更有兴趣。
3.要有三转变:即便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潜能。
4.在读、设、讲、练的过程中、有效运用语文的工具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二、运用“有效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尝试、实践这一教学方法,过程是很慢的,学生和老师都要有很大的转变,首先要观点转变、思想转变,讲课要转变。特别农村小班,比较适合有效课堂,因为小班显得纪律不乱教师也可以面面具到,分组合作、讨论、优差搭配,让成绩差一点的有自信,觉得自己也有地方比较强势,这样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比如,我才上的一篇课文《顶碗少年》第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自学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任务一布置,学生就用喜欢的方式去读,把文中不认识的字、词都画出来了,进一步查字典,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并把意思也注释在旁边。学生继续阅读,有个别学生转为默读,我又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篇,精彩的句子要仔细的读。下课时第一课时就完成了,尤其几个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把课文读得很熟练,并掌握了难一点的生字。
进行第二个环节,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我并没有着手对课文进行传统的分析,而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一步的阅读中去解决,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个同学要解决一个问题,任务已布置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去讨论,好的带动差一点都学习起来,这样就给了学生选择的机会和学习的空间。教师也同样把学生带进一篇篇课文中,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感受、品味。这样整篇课文就交给了学生,是教师教的愉快,使学生学得轻松、
第三个环节,同学们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用规范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出来。
有效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效课堂与课文内容的难度成反比例关系,难度较小的要让学生自己探索、理解。难度大的文章教师要注意把握,例如:鲁迅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往往具有特殊的思想意义,《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首先小组进行讨论,课文中写了几件事,反映了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来理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院子里高墙的四角天空,通过讨论,各个小组踊跃发言,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第二、要先学后导、先学后教、先教后测、要导到位。
1.自主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学习老师未教的知识,为上课打好一定的思维基础。养成自己动脑,探索的好习惯。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老师在授新课时,通过引导,讨论、练习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2.教师的导学案要到位。农村学生可查的资料有限,教师应当做适当的讲解,另外有效课堂还要与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要差一些,放给学生内容要少一些,教师可以先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在课文中找答案,去理解课文。在写导学案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到“课中有我”,敢于在教材分析与解读上下功夫,用自己的思想和文本交融,从而上出属于自己的课堂。导学案的设计既要重视预计,更要重视生成。教师要真正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变教案为学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面对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现实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变通或调整。随着年级的增高,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拿出自己的意见。先在小组里讨论,即使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也要说出来,再得到别人的纠正,那么小组里的每个人都的动脑筋思考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和补充,然后经过全班的交流和修正,形成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使优、中、差生在互补、互动中得到锻炼,是每个同学都得到发展,组与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里都设有分数,并且每个组都有组名,有不同的扣分或加分,这样学生的集体主义感更强了,都在为自己的组加分,生怕扣了组里的分。因此在这种合作式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