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次访问过中国的美国财长保尔森,前不久出乎意料地将访华首站选在西部的青海,同时这位经济界高官似乎兴趣有所转移,访华重点从久拖不决的人民币汇率问题转向方兴未艾的环保合作。
这也正是目前中国政府的重点关注所在。中国现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政府除了不断加强与其他经济大国的国际合作外,正考虑通过政策、法规、财税、资金和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手段来解决这一棘手而紧迫的问题。一些措施已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应当依赖于一种全新环保文化和绿色观念在中国的形成和推广。
在解决许多社会问题过程中,新文化的树立往往因触及人类灵魂最深处,而成为彻底解决问题的良方。问题出现之初,人们倾向于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技术性解决和局部性解决是这一时期应对措施的主要特色。
随着问题逐渐扩大,人们开始考虑引入新的制度,通过制度创新来调节利益和权力分配,从而达到深层次解决问题的目的。然而,制度引入本身的问题在于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具体执行与遵守的效果。如果问题解决缺乏相对应的文化氛围,设计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因大众普遍的不遵守而形同虚设。北京有严格的交通规则和相应处罚措施,但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的现象仍屡禁不止,机动车违规驾驶的情况也非常严重,这应当与缺乏遵守规则、尊重规则的意识与文化有关。
纵观国际舞台,环保文化在欧洲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一些欧洲国家也明显成为世界环保运动的领跑者。经过几十年的绿色运动,环境保护意识与理念已经深植于欧洲各国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之中,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欧洲各国和各国公民的自觉行动。在环保文化影响下,市民自觉地将生活垃圾分类后投放,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转而骑自行车。欧洲的宾馆、酒店从环保角度出发,一般不备一次性拖鞋和洗漱用具。一些欧洲国家即使在修建铁路时,也要对动物迁徙规律、迁徙环境及通道建设进行透彻研究,在路基下设涵洞,以方便动物通行。
绿色环保意识和文化的深入人心,能够改变人们对环保行为的成本和收益计算。在缺乏环保教育和环保文化的社会,人们倾向于关注环保措施带来的短期经济成本,忽视它们可能带来的长期社会和环境收效。在追求物质第一的文化氛围中,进行自我环保约束的行为不容易为他人理解,而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被公众所鄙视。因此,文化建设涉及问题解决之根本,是一个必须重视的环节。
虽然环保文化在中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总体而言仍比较薄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官员和民众仍然缺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人民普遍参与环保的意识不足。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倡导“无车日”是环保文化在市民中兴起的一个标志,然而真正意义上一种文化的确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阶段。某项工程的建设可能需要数月,某项新制度的确立可能需要数年,而一种新文化的形成则可能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从欧洲经验来看,二战后兴起的环保运动持续了半个世纪,才初步在文化上打上了绿色的印记。对于中国的环保事业而言,西方国家在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这一过程同样将是漫长的。这种时间上的付出又是值得的,因为新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有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
这也正是目前中国政府的重点关注所在。中国现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政府除了不断加强与其他经济大国的国际合作外,正考虑通过政策、法规、财税、资金和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手段来解决这一棘手而紧迫的问题。一些措施已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应当依赖于一种全新环保文化和绿色观念在中国的形成和推广。
在解决许多社会问题过程中,新文化的树立往往因触及人类灵魂最深处,而成为彻底解决问题的良方。问题出现之初,人们倾向于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技术性解决和局部性解决是这一时期应对措施的主要特色。
随着问题逐渐扩大,人们开始考虑引入新的制度,通过制度创新来调节利益和权力分配,从而达到深层次解决问题的目的。然而,制度引入本身的问题在于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具体执行与遵守的效果。如果问题解决缺乏相对应的文化氛围,设计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因大众普遍的不遵守而形同虚设。北京有严格的交通规则和相应处罚措施,但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的现象仍屡禁不止,机动车违规驾驶的情况也非常严重,这应当与缺乏遵守规则、尊重规则的意识与文化有关。
纵观国际舞台,环保文化在欧洲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一些欧洲国家也明显成为世界环保运动的领跑者。经过几十年的绿色运动,环境保护意识与理念已经深植于欧洲各国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之中,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欧洲各国和各国公民的自觉行动。在环保文化影响下,市民自觉地将生活垃圾分类后投放,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转而骑自行车。欧洲的宾馆、酒店从环保角度出发,一般不备一次性拖鞋和洗漱用具。一些欧洲国家即使在修建铁路时,也要对动物迁徙规律、迁徙环境及通道建设进行透彻研究,在路基下设涵洞,以方便动物通行。
绿色环保意识和文化的深入人心,能够改变人们对环保行为的成本和收益计算。在缺乏环保教育和环保文化的社会,人们倾向于关注环保措施带来的短期经济成本,忽视它们可能带来的长期社会和环境收效。在追求物质第一的文化氛围中,进行自我环保约束的行为不容易为他人理解,而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被公众所鄙视。因此,文化建设涉及问题解决之根本,是一个必须重视的环节。
虽然环保文化在中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总体而言仍比较薄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官员和民众仍然缺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人民普遍参与环保的意识不足。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倡导“无车日”是环保文化在市民中兴起的一个标志,然而真正意义上一种文化的确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阶段。某项工程的建设可能需要数月,某项新制度的确立可能需要数年,而一种新文化的形成则可能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从欧洲经验来看,二战后兴起的环保运动持续了半个世纪,才初步在文化上打上了绿色的印记。对于中国的环保事业而言,西方国家在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这一过程同样将是漫长的。这种时间上的付出又是值得的,因为新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有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