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9月24日,《今日说法》播出了一档名为《孩子落水之后》的节目,节目播出时正值中秋佳节,事件中孩子落水,几十人无动于衷的情景与当时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必《今日说法》节目组有意将节目置于这样一个节日,在团聚的日子给国人以警示和反思,可当看到节目切换中出现“在北京送啤酒的河南汉子李守禄听到救人的呼声后,不会水的他飞奔着跳进河里,奋力把孩子托上岸”这样的报道时,观众应该还是很有感触的,其实人性的光辉闪耀在各个角落,而听到“河南汉子”这四个字,触动很大,同样是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一幕的上演与河南小伙魏青刚05年《感动中国》中的表现如出一辙。
关键词:河南人;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1
次日的《大河报》紧跟着就发了一篇《这一次,又是咱河南老乡——该出手时就出手!“旱鸭子”奋力托出落水童》的报道,以手机报新闻的形式再次回放了事件原貌:
手机号135xxxx0920发来短信:昨天,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报道了一件事,8月29日下午4时许,北京市朝阳区一位5岁儿童不慎落入水中,在北京送啤酒的河南汉子李守禄听到救人的呼声后,不会水的他飞奔着跳进河里,奋力把孩子托上岸。我为河南人的壮举感到骄傲。
追访记者了解到,8月29日下午4时许,5岁的儿童成成(化名)到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北里9号楼南侧的一条污水河河边玩,不小心落入水中, 当时河边有几十人看到了这一幕,但没有一个人下水去救,甚至没有一个人拨打120和110。
这时,刚送完啤酒回到宿舍的李守禄听到有人喊:“孩子落水了”的呼救声后,飞快地往河边跑,工装没脱,当天收的1000多元货款、6张收条以及一部手机也没顾上掏出来,就跳进河里,他用双手托起成成,费了很大力气才把成成推到岸边。
李守禄说,把成成救出后,成成的父亲找到他,要给他一些报酬,被他回绝。当时,他唯一担心的是那6张收条被污水打湿了,已经无法使用,收条上有好几千元货款。不过幸运的是,后来,当他说出实情后,欠他货款的人都给他重新补了收条。
李守禄说,他是固始县往流镇王岭村人,来北京十几年了,平时主要是给餐厅、小卖部送啤酒。
——《大河报》
2010年9月25日A14版
这篇报道,表达了河南人的心声,也说明了河南媒体在领会领导批示,承担社会责任上一直都在努力,为河南人正名,的确任重道远。
而造成“河南人妖魔化”的现象,忽略新闻真实的整体性,以偏概全,大众传媒在报道的过程中的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很长一段时间,“妖魔化河南人”似乎成了媒体的一种狂热追逐,从青海西宁小商店挂出“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的条幅,到对河南尉氏“棉花掺假”案和河南省原阳大米“毒大米”事件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及此后在各大媒体上面频繁爆出洛阳大火、输血感染艾滋病、贪官形象印入教科书、克扣民工工资、拐卖甚至走私妇女等河南丑闻,在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任何丁点儿小事都可能变成新闻,继而产生滚雪球效应,河南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被冠以“讨厌”、“贱”、“骗子”“背信弃义”“坑蒙拐骗”的代名词,百口难辩,甚至有了《河南人惹谁了》的应运而生。
河南人被众人理直气壮地历数种种“罪行”,被媒体虎视眈眈的挖掘着负面新闻,媒体带着有色眼镜拿着放大镜故意将河南的形象刻板化,依附着受众的需要心理把揭丑、曝光演绎到极致,这既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也是媒体自身没有处理好新闻的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症结。
新闻来源于客观事实,而客观事物的现象纷繁复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就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这就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认识和辨别,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掌握其全貌,抓住其本质,防止表面性和片面性。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但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断章取义”。要防止片面性,真实准确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衡量。
我们知道, 人的从众行为在情况模糊不清、缺乏明确判断标准的时候显得尤为显著,这种从众行为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信息的压力,每个人都是通过别人获得客观外界信息的。通常,人们宁可怀疑自己的感知、判断能力,也要相信众人的意见,因为多数人正确的几率更多。但是当信息是错误或者有失公正的时候,就会造成盲从。在大量的有关“防火防盗防河南”等顺口溜或段子流行的时候,相信河南人很坏的这种“从众行为”的发生率只会持高不下。
媒体“妖魔化河南人”在局部真实浓妆重彩,自然会出现偏颇,甚至片面,整体真实不到位,加上人们固有的从众心理,河南人的形象就很难有正面的了,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曾经弥漫全国的“毒面粉”风波的“豫花”面粉事件,尽管事件的部分不实报道引发河南媒体奋起反击,但“毒面粉”的名字俨然已在受众心中生根,河南人的形象在一段时间里很难有所改变了。要彻底改变或者说要缓解这种报道倾向,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河南人民的内在作用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中去;但相比之下,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更加关键了,毕竟,这场妖魔化风波媒体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没有处理好新闻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自然会呈现给受众以片面的社会万象,加上记者“合理想象”的主观臆断,信息传送的终端——受众就很难与本质真实面对面了。媒体开始从“局部”去对“整体”进行猜测,或者从“整体”去对“局部”进行编造,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形,其结果写出来的报道都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整体和局部都真实。“片面客观”和“合理想象”都是有悖新闻真实性要求的。我们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全面、公正”的原则,把整体真实与局部真实统一起来,才能防止主观片面作出的判断,真正认清事物的本质。
关键词:河南人;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1
次日的《大河报》紧跟着就发了一篇《这一次,又是咱河南老乡——该出手时就出手!“旱鸭子”奋力托出落水童》的报道,以手机报新闻的形式再次回放了事件原貌:
手机号135xxxx0920发来短信:昨天,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报道了一件事,8月29日下午4时许,北京市朝阳区一位5岁儿童不慎落入水中,在北京送啤酒的河南汉子李守禄听到救人的呼声后,不会水的他飞奔着跳进河里,奋力把孩子托上岸。我为河南人的壮举感到骄傲。
追访记者了解到,8月29日下午4时许,5岁的儿童成成(化名)到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北里9号楼南侧的一条污水河河边玩,不小心落入水中, 当时河边有几十人看到了这一幕,但没有一个人下水去救,甚至没有一个人拨打120和110。
这时,刚送完啤酒回到宿舍的李守禄听到有人喊:“孩子落水了”的呼救声后,飞快地往河边跑,工装没脱,当天收的1000多元货款、6张收条以及一部手机也没顾上掏出来,就跳进河里,他用双手托起成成,费了很大力气才把成成推到岸边。
李守禄说,把成成救出后,成成的父亲找到他,要给他一些报酬,被他回绝。当时,他唯一担心的是那6张收条被污水打湿了,已经无法使用,收条上有好几千元货款。不过幸运的是,后来,当他说出实情后,欠他货款的人都给他重新补了收条。
李守禄说,他是固始县往流镇王岭村人,来北京十几年了,平时主要是给餐厅、小卖部送啤酒。
——《大河报》
2010年9月25日A14版
这篇报道,表达了河南人的心声,也说明了河南媒体在领会领导批示,承担社会责任上一直都在努力,为河南人正名,的确任重道远。
而造成“河南人妖魔化”的现象,忽略新闻真实的整体性,以偏概全,大众传媒在报道的过程中的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很长一段时间,“妖魔化河南人”似乎成了媒体的一种狂热追逐,从青海西宁小商店挂出“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的条幅,到对河南尉氏“棉花掺假”案和河南省原阳大米“毒大米”事件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及此后在各大媒体上面频繁爆出洛阳大火、输血感染艾滋病、贪官形象印入教科书、克扣民工工资、拐卖甚至走私妇女等河南丑闻,在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任何丁点儿小事都可能变成新闻,继而产生滚雪球效应,河南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被冠以“讨厌”、“贱”、“骗子”“背信弃义”“坑蒙拐骗”的代名词,百口难辩,甚至有了《河南人惹谁了》的应运而生。
河南人被众人理直气壮地历数种种“罪行”,被媒体虎视眈眈的挖掘着负面新闻,媒体带着有色眼镜拿着放大镜故意将河南的形象刻板化,依附着受众的需要心理把揭丑、曝光演绎到极致,这既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也是媒体自身没有处理好新闻的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症结。
新闻来源于客观事实,而客观事物的现象纷繁复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就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这就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认识和辨别,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掌握其全貌,抓住其本质,防止表面性和片面性。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但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断章取义”。要防止片面性,真实准确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衡量。
我们知道, 人的从众行为在情况模糊不清、缺乏明确判断标准的时候显得尤为显著,这种从众行为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信息的压力,每个人都是通过别人获得客观外界信息的。通常,人们宁可怀疑自己的感知、判断能力,也要相信众人的意见,因为多数人正确的几率更多。但是当信息是错误或者有失公正的时候,就会造成盲从。在大量的有关“防火防盗防河南”等顺口溜或段子流行的时候,相信河南人很坏的这种“从众行为”的发生率只会持高不下。
媒体“妖魔化河南人”在局部真实浓妆重彩,自然会出现偏颇,甚至片面,整体真实不到位,加上人们固有的从众心理,河南人的形象就很难有正面的了,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曾经弥漫全国的“毒面粉”风波的“豫花”面粉事件,尽管事件的部分不实报道引发河南媒体奋起反击,但“毒面粉”的名字俨然已在受众心中生根,河南人的形象在一段时间里很难有所改变了。要彻底改变或者说要缓解这种报道倾向,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河南人民的内在作用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中去;但相比之下,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更加关键了,毕竟,这场妖魔化风波媒体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没有处理好新闻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自然会呈现给受众以片面的社会万象,加上记者“合理想象”的主观臆断,信息传送的终端——受众就很难与本质真实面对面了。媒体开始从“局部”去对“整体”进行猜测,或者从“整体”去对“局部”进行编造,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形,其结果写出来的报道都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整体和局部都真实。“片面客观”和“合理想象”都是有悖新闻真实性要求的。我们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全面、公正”的原则,把整体真实与局部真实统一起来,才能防止主观片面作出的判断,真正认清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