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熹微曾给我留言,让我为她即将出版的新书写推荐语。一向喜爱她文字的我,觉得荣幸之至,欣然应允。
半年后,还没来得及看到她的新书,她离去的噩耗却如一声霹雳,顷刻间震得人泪如雨下。她去了一个没有病痛的世界,留给世界的,那长久病痛折磨中的挣扎与忍耐,那时刻积蓄的才思,真的是晨之微光,虽初始只一线,却拨开雾霾越来越亮。是的,连她自己也可能意识不到会随时离去,她只是固执地、坚韧地,一字一字写下来。
沈熹微的妈妈一直坚持更新她的微博,为了热爱她的读者和她远在天国的英魂。出版界的朋友也坚持为她出版生前的文字,于是,我們终于读到了她的新书《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
沈熹微的语言感觉非常精准,那其实是来自她内心深处的力量。一天天操劳走向衰老的父母、辗转寻医中一天天衰竭的身体、无限体恤的主治医生、热心的读者、抱团的病友、互相折磨的亲人……旧街老屋,狂风大雾,这些人,这些细节之处,都牵动心弦。人间悲喜、剧情变幻,成为她笔下一个又一个故事。
在书前注里,她写道,有人评价张爱玲:“作家很难获得厚道的名声,不是忙着出卖自己,就是忙着出卖别人。”但一味强调温情,只描写人和事物光亮的一面,就会失去真实和深刻的力量。于是,在这里,沈熹微第一次写了亲人的另一面。
亲情覆盖之下,外婆自私偏狭,老年时对女儿仍恶言相向;母亲的姐妹们相互伤害又相互牵绊;明明阿姨生下不同父亲的孩子却无力抚养;莉莉阿姨挥霍着青春和女性的名声……“我们爱着,依然孤独。”她写亲人如同“掀开被子的一角,露出里面的虱子,这不会是令人愉悦的事”。但唯其真实与沉重,才提示出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真切关联:“谁都不必做卫道士,因为曾经饱受饥饿,她们不知疲倦地寻求,随波逐流地活着,随波逐流地死去。”
写下这些文字时,沈熹微是敏感的、细致的、柔软的,同时又是批判的、悲悯的,既哀其不幸,更试图以文字打捞真相,让人警醒。无论活着有多么难,能写作的人,其实比他人多一份思考与表达的路径,并延续了自身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她坚持写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柔弱之躯下钢铁的意志,激励人去承受更大的悲痛,也尽享最大的幸福。?病魔打败了她的肉体,文字却让她的精神不死。她的肉身在低处如莲凋落,精神却在高处光耀世界。
所以,这本书让我感觉她还活着,因为她的文字,让人能感受到她的体温。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对她最好的怀念,就是好好读她的书,学会坚强。愿每一个角落,都有人把世界的美、人性的光,一点点发扬光大。一直在病房里跨年的沈熹微,现在,终于以不到30岁的年龄跨越了生死。活着的肉身比之灵魂,只是磨难而已,灵魂却要向着那少许的甜、少许的暖、少许的爱努力飞升,像她说的那样,“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虽蹚过泥泞,却洁白如新。”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半年后,还没来得及看到她的新书,她离去的噩耗却如一声霹雳,顷刻间震得人泪如雨下。她去了一个没有病痛的世界,留给世界的,那长久病痛折磨中的挣扎与忍耐,那时刻积蓄的才思,真的是晨之微光,虽初始只一线,却拨开雾霾越来越亮。是的,连她自己也可能意识不到会随时离去,她只是固执地、坚韧地,一字一字写下来。
沈熹微的妈妈一直坚持更新她的微博,为了热爱她的读者和她远在天国的英魂。出版界的朋友也坚持为她出版生前的文字,于是,我們终于读到了她的新书《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
沈熹微的语言感觉非常精准,那其实是来自她内心深处的力量。一天天操劳走向衰老的父母、辗转寻医中一天天衰竭的身体、无限体恤的主治医生、热心的读者、抱团的病友、互相折磨的亲人……旧街老屋,狂风大雾,这些人,这些细节之处,都牵动心弦。人间悲喜、剧情变幻,成为她笔下一个又一个故事。
在书前注里,她写道,有人评价张爱玲:“作家很难获得厚道的名声,不是忙着出卖自己,就是忙着出卖别人。”但一味强调温情,只描写人和事物光亮的一面,就会失去真实和深刻的力量。于是,在这里,沈熹微第一次写了亲人的另一面。
亲情覆盖之下,外婆自私偏狭,老年时对女儿仍恶言相向;母亲的姐妹们相互伤害又相互牵绊;明明阿姨生下不同父亲的孩子却无力抚养;莉莉阿姨挥霍着青春和女性的名声……“我们爱着,依然孤独。”她写亲人如同“掀开被子的一角,露出里面的虱子,这不会是令人愉悦的事”。但唯其真实与沉重,才提示出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真切关联:“谁都不必做卫道士,因为曾经饱受饥饿,她们不知疲倦地寻求,随波逐流地活着,随波逐流地死去。”
写下这些文字时,沈熹微是敏感的、细致的、柔软的,同时又是批判的、悲悯的,既哀其不幸,更试图以文字打捞真相,让人警醒。无论活着有多么难,能写作的人,其实比他人多一份思考与表达的路径,并延续了自身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她坚持写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柔弱之躯下钢铁的意志,激励人去承受更大的悲痛,也尽享最大的幸福。?病魔打败了她的肉体,文字却让她的精神不死。她的肉身在低处如莲凋落,精神却在高处光耀世界。
所以,这本书让我感觉她还活着,因为她的文字,让人能感受到她的体温。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对她最好的怀念,就是好好读她的书,学会坚强。愿每一个角落,都有人把世界的美、人性的光,一点点发扬光大。一直在病房里跨年的沈熹微,现在,终于以不到30岁的年龄跨越了生死。活着的肉身比之灵魂,只是磨难而已,灵魂却要向着那少许的甜、少许的暖、少许的爱努力飞升,像她说的那样,“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虽蹚过泥泞,却洁白如新。”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