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降高血压6法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io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轻体重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通过节食和增加运动量,使患者体重逐步下降4—5公斤,并保持不反弹,通常就可以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不过,紧急节食而使体重骤降,不仅达不到降压目的,而且有害无益。
  经常运动选择游泳、骑自行车或慢跑,每次至少持续半小时,每月不少于3~4次,即使体重不减,也能达到降压的效果。
  戒烟少酒吸烟是引起心脏病的主要因素,所以高血压患者应当戒烟。饮酒过量必然使血压升高,即使每天只饮3杯,几年之后,也会引起血压升高。所以,戒掉喝酒的习惯,可使血压恢复正常。
  少食食盐患轻度高血压者,只要将每日食盐的摄入量有意识地减少20%~25%,就能恢复到正常血压。
  慎用药物口服类固醇、治疗关节炎和气喘病,以及抑制食欲的药物,均可能使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尽量避免服用此类药物。确需服用的必遵医嘱。
  精神放松气功、瑜伽功、静坐、太极拳、柔道、默念和生物反馈等,都是对轻度高血压患者的有效疗法,可以根据医生建议和自身感受择优选项。
其他文献
葛存壮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电影表演艺术家,成功塑造了许多经典艺术形象,而他一生最成功的作品无疑是儿子葛优。只要提起葛优,老葛就忍不住一脸自豪,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这孩子,孝顺!”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在娱乐圈内,葛优的孝心比他的喜剧更有名气。他常年在外拍戏,难得有空回家,但只要有空,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望父母,而且手上总是拎满了大包小包。  葛优的幽默世人皆知,那种冷幽默仿佛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人
期刊
我和老公结婚的那天晚上,等客人都散去了,婆婆竟然哭了,婆婆说这都是因为高兴。公公是10多年前去世的,这么多年婆婆跟儿子相依为命,直到我们结婚,家里才添了新人。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时,又听到婆婆的抽噎声:“老头子,你走得早,我终于给你儿子娶了媳妇,媳妇很好,长得很漂亮,人又知书达理,你放心吧!呜呜呜……”虽然婆婆的声音很小,可我还是听的真切。我的心里也酸酸的、涩涩的,心里想着一定要好好照顾婆婆。 
期刊
不久前,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山西省平定县城新民街一所普通的小院里,我终于见到了早想拜访的魏玉秀老人——一位给周恩来总理当过8年贴身警卫的有着传奇经历的人物。  精神矍铄的魏老虽已78岁高龄,可他浑身仍透着一股军人的英气和一份警卫人员的睿智。当我被他热情地让到极其简陋的小屋里时,迎门墙上一帧装着周总理遗像的镜框首先跃入我的眼帘,遗像旁还有当年魏老参加总理追悼会时戴的一朵白花和一块黑纱。魏老见我的目光停
期刊
囡囡的降临给全家人增添了许多喜气,退休在家的爷爷和外公更是喜出望外,立志同心同德要将小囡囡培养成人。可在给囡囡登记户口的时候,两位老人为囡囡跟谁姓的问题闹翻了,爷爷说:“子(女)随父姓的传统亘古不变,只能姓刘。”可外公就不干了,他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功不可没,理应姓杨。”两人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最后只好由囡囡的父亲出面调停:“男女平等,孩子就姓刘杨,叫刘杨囡囡,又洋气,又好听。”两位老人
期刊
我年逾花甲,虽说还没有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但青春气息早已消失了。老伴比我小几岁,可她却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赶时髦。  她每天清晨到公园跳舞,还买来舞蹈录像带边看边模仿,跟着画面上一群青年男女跳得十分开心。我常取笑她:“都老胳膊老腿的还乱蹦乱跳,你不怕人家笑话?”她毫不理会,照跳不误。不料她却跳掉了一身肥膘,头晕病也很久未曾发作了。  老伴还爱唱歌,年轻时就是个歌迷,我俩刚恋爱那阵子,她就和我唱《
期刊
读罢申玉权老人的叙述,开始还觉得这件事让人啼笑皆非,觉得这不过是老年人无所事事罢了,但细细体味,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家庭矛盾问题,它在我们国家特别是几世同堂的家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碍于世俗传统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大部分中国人都有家丑不外扬的心理,都本着只要“凑合”过得去就行,何必自找麻烦呢?但其实家庭的不愉快让我们很揪心。  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申玉权老人的老岳母已是93岁高龄,而申玉权本身也是70
期刊
昆明翠湖公园,一尊特别的雕塑立在那里。远远的,可以看到他微笑慈祥的面孔,坐在湖水边,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边翩翩起舞。  他是昆明市化工厂的退休工人吴庆恒,1984年退休,每月就靠3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  1985年,从西伯利亚飞来的红嘴鸥到昆明越冬,此后年年如此,是昆明人引以自豪的一大景观。吴庆恒老人每天就与红嘴鸥作伴,他节衣缩食,甚至公共汽车都舍不得坐,每天要走30多公里,腾出
期刊
一位95岁的老太太,生活尚能自理,好天气还拄着拐杖去住宅区公园走一个来回,一天到晚乐呵呵的,还爱开玩笑。这么一副健康身态,令六七十岁的人羡慕,一中年妇女祝福说:“婆婆,你准活到百岁!”老太太抬起头,脸色惆怅,惶恐地说:“那我在世不是只有5年了?”  这不是趣闻,是一段真实的对话。这不是一般的爱惜生命,而是对前途美景的眷恋与憧憬。“憧憬”已不是青年人的专利,老年人虽以减法延续余生,却以“无限好”谱写
期刊
看了申玉权老人的叙述,好长一段时间理不出头绪。当然了,能够勇敢地说出来,大致上也可以推断你自己并不怕事实被歪曲,只不过,你将它比作“家庭的战争”,我却不敢苟同。  中国是在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进入老龄社会的,由此带来的许多问题都在不断摆在家庭和社会的面前,你所说的虽然是个特例,但也揭示了如今两代老年人在一起生活所遇到或者可能遇到的问题。  绕开矛盾的实质不说,也不去管它产生的原因,从你谈到的一些情况
期刊
1956年秋天,我这个15岁的小男生,在贵阳一中初中毕业后,因为当时的政策规定省内的中学生不允许报考外省高一级学校,所以,我便报考了校址在贵阳花溪的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附属美术中专部, 在那里学画画。   进入美术学府专门学画画,是我从小就立下的志向。所以,如愿以偿成为美术学子后,我学习特别用功。那时,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无忧无虑的我们,脑袋瓜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画画还是画画,其他杂念、杂事一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