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要求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各种能力的培养源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而语文作为我们教学中的母语,更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拓宽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思维空间。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提高其认识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從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 依据文本插图,展示学习内容,启迪学生的思维想象
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某个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图上的每一处,都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如果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这种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补充与丰富,学生通过插图,可进一步地创设情景或人物,并随文本内容不断地生成,从而启迪语文学习思维想象。学生也可通过插图来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有两幅插图,分别是两个骗子正在织布和皇帝穿上新装正在游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织布机旁的金袋子说明了什么?在游行时人们的表情是怎样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皇帝,当你听到小男孩的话时你怎么想?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文章中只有中年闰土的图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中对于少年闰土的描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画出少年闰土看西瓜的图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理解。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插图来自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看图,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想象所必需的感性认识。看图的过程,是想象活动的过程,学生在看图的同时能够充分的运用大脑、眼睛等感觉器官来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感悟。应此,语文教师要利用插图打通学生的感觉通道——第二信号系统,拓宽知识领域,形成想象能力。
2 依据文本内容,做比较性朗读,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来源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对于雨的理解都是各有千秋的,有杜甫的“春夜喜雨”,也有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那么这其中的感情怎么去品读呢?如品味《早春》中的“润物细无声”时,我们不禁想到《在声音的世界里》中的“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这句话时,有学生质疑:作者听小雨声怎么会产生这么多感受呢?于是,我和大家一起背诵《春》中的“春雨图”,根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和“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又和平的夜”这几句话,大家便品出了前三者;又要求学生投入地背诵了戴望舒的《雨巷》,通过想象“丁香一样结着哀愁的姑娘”的“哀愁”“忧伤”“彷徨”,并联系雨季中的一些现象,便品出了后三者。教师可以由此鼓励学生多积累,储存能量;多观察,储备表象。
读书时有感情的投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会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那样的想象似有源头的活水。如:朱自清的《春》,朗读时用轻快的语调来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早点到来的急切心情。全文用优美的笔调描绘春天的美景,能让学生想象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再如,鲁迅的《故乡》,这篇文章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批判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文中的“我”、闰土、杨二嫂代表的是三种类型的人,学生在理解本文时,要将这三种人进行对比,将这三种人二十多年前和二十多年后进行对比,然后再去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我”对故乡的感情。能把分想、联想、串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何乐而不为呢?
3 创设一定的情景,鼓励想象创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教师应该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显出一些对文本内容情境的思维过程,以期引导学生作入情入理的思考想象。我们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予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的境况下,从学生能够思考到的深度与广度入手,鼓励他们融入文本环境中,与文中人物对话,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意,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从文本中寻找想象的“触发点”。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祥子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要出去拉扯,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然后把祥子放到那个社会里,想象一下祥子的拉车情形。对于本文的教学,我先避开人物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说说你头脑中的祥子拉车形象。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了进一步发挥想象,我让学生结合语境,想象“祥子回到家后的情景”,给文章一个你的结尾,写一篇小作文。同学们畅所欲言,写得也不错。
4 激励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融入情境,唤起想象
布鲁纳肯定想象推测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性:“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作出试验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领导学校儿童掌握这种天赋。”这也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想象力的激发需要教者敢于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融入角色中去,从而不断地生成出充满个性创造与智慧思维的想象力。这种想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内容拓展延伸所不可缺少的。
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索内容的基础上,进入课文的角色,对人、对事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等。以课文《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为例,他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假如你是闰土,在现在的社会里,怎样能摆脱贫困?有的说闰土南下打工,反正他身材高大,有的是力气,同时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去。有的让闰土干个体户,从小本生意做起,发展成一家公司,打出“闰土”的品牌。有的主张生产绿色产品,或搞立体农业等等。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意多多,这样既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又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只有唤起学生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延伸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创新精神。今天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善于灵活机动地采用多种方式,有意识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想象之花在课堂绽放,这更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1 依据文本插图,展示学习内容,启迪学生的思维想象
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某个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图上的每一处,都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如果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这种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补充与丰富,学生通过插图,可进一步地创设情景或人物,并随文本内容不断地生成,从而启迪语文学习思维想象。学生也可通过插图来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有两幅插图,分别是两个骗子正在织布和皇帝穿上新装正在游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织布机旁的金袋子说明了什么?在游行时人们的表情是怎样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皇帝,当你听到小男孩的话时你怎么想?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文章中只有中年闰土的图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中对于少年闰土的描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画出少年闰土看西瓜的图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理解。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插图来自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看图,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想象所必需的感性认识。看图的过程,是想象活动的过程,学生在看图的同时能够充分的运用大脑、眼睛等感觉器官来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感悟。应此,语文教师要利用插图打通学生的感觉通道——第二信号系统,拓宽知识领域,形成想象能力。
2 依据文本内容,做比较性朗读,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来源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对于雨的理解都是各有千秋的,有杜甫的“春夜喜雨”,也有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那么这其中的感情怎么去品读呢?如品味《早春》中的“润物细无声”时,我们不禁想到《在声音的世界里》中的“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这句话时,有学生质疑:作者听小雨声怎么会产生这么多感受呢?于是,我和大家一起背诵《春》中的“春雨图”,根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和“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又和平的夜”这几句话,大家便品出了前三者;又要求学生投入地背诵了戴望舒的《雨巷》,通过想象“丁香一样结着哀愁的姑娘”的“哀愁”“忧伤”“彷徨”,并联系雨季中的一些现象,便品出了后三者。教师可以由此鼓励学生多积累,储存能量;多观察,储备表象。
读书时有感情的投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会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那样的想象似有源头的活水。如:朱自清的《春》,朗读时用轻快的语调来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早点到来的急切心情。全文用优美的笔调描绘春天的美景,能让学生想象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再如,鲁迅的《故乡》,这篇文章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批判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文中的“我”、闰土、杨二嫂代表的是三种类型的人,学生在理解本文时,要将这三种人进行对比,将这三种人二十多年前和二十多年后进行对比,然后再去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我”对故乡的感情。能把分想、联想、串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何乐而不为呢?
3 创设一定的情景,鼓励想象创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教师应该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显出一些对文本内容情境的思维过程,以期引导学生作入情入理的思考想象。我们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予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的境况下,从学生能够思考到的深度与广度入手,鼓励他们融入文本环境中,与文中人物对话,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意,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从文本中寻找想象的“触发点”。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祥子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要出去拉扯,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然后把祥子放到那个社会里,想象一下祥子的拉车情形。对于本文的教学,我先避开人物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说说你头脑中的祥子拉车形象。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了进一步发挥想象,我让学生结合语境,想象“祥子回到家后的情景”,给文章一个你的结尾,写一篇小作文。同学们畅所欲言,写得也不错。
4 激励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融入情境,唤起想象
布鲁纳肯定想象推测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性:“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作出试验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领导学校儿童掌握这种天赋。”这也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想象力的激发需要教者敢于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融入角色中去,从而不断地生成出充满个性创造与智慧思维的想象力。这种想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内容拓展延伸所不可缺少的。
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索内容的基础上,进入课文的角色,对人、对事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等。以课文《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为例,他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假如你是闰土,在现在的社会里,怎样能摆脱贫困?有的说闰土南下打工,反正他身材高大,有的是力气,同时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去。有的让闰土干个体户,从小本生意做起,发展成一家公司,打出“闰土”的品牌。有的主张生产绿色产品,或搞立体农业等等。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意多多,这样既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又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只有唤起学生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延伸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创新精神。今天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善于灵活机动地采用多种方式,有意识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想象之花在课堂绽放,这更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