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山东省首次实行“3 X 1”的素质能力性的高考模式。新的高考模式强调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中提出了四种能力考查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针对这四种能力考查目标,本人结合自己对新《考试说明》的研究,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近几年历史教学的实践,谈谈几点想法,以抛砖引玉。
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建立在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历史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基本史实,其涵盖内容要比基本史实广泛得多,它包括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结论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再认再现的能力要求上,而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为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知识依据,离开了它来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显然只能是一句空话。
记忆、理解繁杂的历史基础知识往往是学生比较头痛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着重教给学生把握基础知识的规律和方法。通过教师对重点、难点知识的适当讲解,使学生明确知识的要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既有利于对知识的再认再现,也有利于将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时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对不同知识间的因果关系,相互比较;同一知识在不同领域内的不同侧面的联系等来不断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外,针对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特点通过单元复习来构建某一专题的知识框架,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和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新的历史教材是以专题为体例来编排的,打破了原来传统教材以时间为顺序的编排体例,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简单介绍史实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应把重点放在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上,因为高考试题的现实性是很强的。在指导学生记忆、理解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以适时的督促检查进行试题练习,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对知识的滚动复习,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克服遗忘。我们应始终坚信:基础知识就是能力。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它是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为教材编排体系的,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某一领域内事物发展的过程及相应领域内的知识体系,但往往割裂了同一时期内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据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整理,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原理的灌输,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因素,逐步使学生认识历史的经验教训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指导作用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课本中的章节引言、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地图、资料图片等辅助知识来不断提高学生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阅读理解能力,这是一个文科的综合基本能力,所涉及的也不仅是历史学科自身,可以多学科联合起来共同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多给学生设置新的情境,加强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指导,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获取、解读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日常的课堂回答问题和试题训练中,严格要求学生用规范的历史语言来进行表达,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要准确,并且要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表达完整,克服说一半话的现象。当然这种能力的提高也必须是建立在对史实的熟练掌握和充分理解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础上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以及长期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地自觉训练。
第四种能力,即“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很可能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出现,也不排除政史结合,即以史实论证政治原理或以政治原理分析、探讨史实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此类小论文的训练。首先要使学生从相应的情境中提炼出正确新颖而又明确的观点,围绕观点组织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论点、论据、结论要清楚、明确,要做到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第四种能力是建立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之上的,要教学生在此过程中自觉对前三种能力进行综合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在抓好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培养、训练的同时,不可偏废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间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而且也应该逐渐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这是当今素质教育和高考走向综合化的要求和方向。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主要是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体现基本学科精神和人文精神。其中,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综合能力的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目标。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认真钻研每一节或每一单元的历史知识,整理归纳出可以用来进行学科间综合能力培训的素材,在备课过程中科学地把它们转化成综合能力目标,这样就能有目的地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例如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等;世界史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等历史知识均涉及其他学科,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都有重大借鉴作用,重视它们是非常必要的。
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建立在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历史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基本史实,其涵盖内容要比基本史实广泛得多,它包括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结论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再认再现的能力要求上,而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为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知识依据,离开了它来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显然只能是一句空话。
记忆、理解繁杂的历史基础知识往往是学生比较头痛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着重教给学生把握基础知识的规律和方法。通过教师对重点、难点知识的适当讲解,使学生明确知识的要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既有利于对知识的再认再现,也有利于将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时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对不同知识间的因果关系,相互比较;同一知识在不同领域内的不同侧面的联系等来不断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外,针对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特点通过单元复习来构建某一专题的知识框架,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和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新的历史教材是以专题为体例来编排的,打破了原来传统教材以时间为顺序的编排体例,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简单介绍史实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应把重点放在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上,因为高考试题的现实性是很强的。在指导学生记忆、理解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以适时的督促检查进行试题练习,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对知识的滚动复习,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克服遗忘。我们应始终坚信:基础知识就是能力。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它是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为教材编排体系的,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某一领域内事物发展的过程及相应领域内的知识体系,但往往割裂了同一时期内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据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整理,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原理的灌输,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因素,逐步使学生认识历史的经验教训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指导作用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课本中的章节引言、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地图、资料图片等辅助知识来不断提高学生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阅读理解能力,这是一个文科的综合基本能力,所涉及的也不仅是历史学科自身,可以多学科联合起来共同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多给学生设置新的情境,加强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指导,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获取、解读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日常的课堂回答问题和试题训练中,严格要求学生用规范的历史语言来进行表达,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要准确,并且要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表达完整,克服说一半话的现象。当然这种能力的提高也必须是建立在对史实的熟练掌握和充分理解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础上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以及长期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地自觉训练。
第四种能力,即“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很可能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出现,也不排除政史结合,即以史实论证政治原理或以政治原理分析、探讨史实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此类小论文的训练。首先要使学生从相应的情境中提炼出正确新颖而又明确的观点,围绕观点组织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论点、论据、结论要清楚、明确,要做到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第四种能力是建立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之上的,要教学生在此过程中自觉对前三种能力进行综合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在抓好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培养、训练的同时,不可偏废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间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而且也应该逐渐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这是当今素质教育和高考走向综合化的要求和方向。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主要是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体现基本学科精神和人文精神。其中,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综合能力的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目标。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认真钻研每一节或每一单元的历史知识,整理归纳出可以用来进行学科间综合能力培训的素材,在备课过程中科学地把它们转化成综合能力目标,这样就能有目的地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例如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等;世界史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等历史知识均涉及其他学科,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都有重大借鉴作用,重视它们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