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历史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山东省首次实行“3 X 1”的素质能力性的高考模式。新的高考模式强调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中提出了四种能力考查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针对这四种能力考查目标,本人结合自己对新《考试说明》的研究,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近几年历史教学的实践,谈谈几点想法,以抛砖引玉。
  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建立在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历史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基本史实,其涵盖内容要比基本史实广泛得多,它包括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结论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再认再现的能力要求上,而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为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知识依据,离开了它来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显然只能是一句空话。
  记忆、理解繁杂的历史基础知识往往是学生比较头痛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着重教给学生把握基础知识的规律和方法。通过教师对重点、难点知识的适当讲解,使学生明确知识的要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既有利于对知识的再认再现,也有利于将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时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对不同知识间的因果关系,相互比较;同一知识在不同领域内的不同侧面的联系等来不断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外,针对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特点通过单元复习来构建某一专题的知识框架,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和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新的历史教材是以专题为体例来编排的,打破了原来传统教材以时间为顺序的编排体例,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简单介绍史实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应把重点放在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上,因为高考试题的现实性是很强的。在指导学生记忆、理解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以适时的督促检查进行试题练习,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对知识的滚动复习,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克服遗忘。我们应始终坚信:基础知识就是能力。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它是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为教材编排体系的,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某一领域内事物发展的过程及相应领域内的知识体系,但往往割裂了同一时期内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据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整理,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原理的灌输,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因素,逐步使学生认识历史的经验教训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指导作用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课本中的章节引言、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地图、资料图片等辅助知识来不断提高学生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阅读理解能力,这是一个文科的综合基本能力,所涉及的也不仅是历史学科自身,可以多学科联合起来共同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多给学生设置新的情境,加强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指导,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获取、解读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日常的课堂回答问题和试题训练中,严格要求学生用规范的历史语言来进行表达,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要准确,并且要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表达完整,克服说一半话的现象。当然这种能力的提高也必须是建立在对史实的熟练掌握和充分理解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础上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以及长期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地自觉训练。
  第四种能力,即“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很可能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出现,也不排除政史结合,即以史实论证政治原理或以政治原理分析、探讨史实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此类小论文的训练。首先要使学生从相应的情境中提炼出正确新颖而又明确的观点,围绕观点组织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论点、论据、结论要清楚、明确,要做到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第四种能力是建立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之上的,要教学生在此过程中自觉对前三种能力进行综合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在抓好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培养、训练的同时,不可偏废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间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而且也应该逐渐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这是当今素质教育和高考走向综合化的要求和方向。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主要是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体现基本学科精神和人文精神。其中,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综合能力的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目标。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认真钻研每一节或每一单元的历史知识,整理归纳出可以用来进行学科间综合能力培训的素材,在备课过程中科学地把它们转化成综合能力目标,这样就能有目的地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例如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等;世界史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等历史知识均涉及其他学科,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都有重大借鉴作用,重视它们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文献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当前我们每个政治老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笔者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必修模块的有关内容,谈谈个人的教学设想。    一、在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时,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生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各地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标、新教材是教育专家在总结了长期以来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得失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编制的,是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新世纪思想政治教学的航标。新课标能否顺利实施,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那么,我们每位教学一线的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实施新课标?面对新课改,思想
一、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当代中学生的发育提前,而相应的心理准备却呈现滞后状态。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身高已经接近成人,但认知结构仍有待发展,心理上呈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一方面,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成年人产生内在的反抗心理,拒绝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教育,却重哥们儿义气,容易形成“集团”,信赖和遵从他们的“小酋长”。可
【摘 要】 运用“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打破思维定势,加强对学生求异性、发散性、变通性、精密性等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多变”教学 创新思维 思维的定向性 思维的广阔性    创造性思维常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所束缚,能够迅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乐于追根寻源,并且善于联想,富于想像和长于类比,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有利之处,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许多学校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入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认识。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挥不够。我们知道多媒体源于媒体,高于媒体,具有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于一身,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功能的能力,实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它不是抽象的绝对。新课程也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陌生事物,它不是与传统完全对立的教育,而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自然要求。在新旧转换的过程中,虽然专家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在理论向实践转换的过程中不少老师仍存在诸多困惑,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究竟应如何操作才“新”,如何运作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育人规律?    一、消除新课程淡化知识的误解,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地理学习要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学习。其二,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安排教学。初中学生刚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安排诸如办报等动手活动,可以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亲身体验现有知识的创造经历,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纵观近几年中考,辨析和修改病句是长“考”不衰的。命题者常常在那些具有迷惑性的地方设置“障碍”。那我们怎样才能识破命题者的这些“小花招”,慧眼识语病呢?关键是要善于为病句“把脉”。    一、掌握常见的六种病句类型     (一)成分残缺  1.缺少主语。  2.缺少谓语中心语。  3.缺少宾语中心语。  (二)搭配不当  1.动宾搭配不当。  2.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选录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陷入困境,和唯一的亲人——弟弟苏辙(即子由)又有七年没有团聚,心情十分抑郁。因此当中秋之夜,把酒对月,种种感慨不禁涌上心头,于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  上阕写饮酒赏月 作者一开始便陡然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真是
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是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一种能力。据专家研究,在一个人必备的四种语文能力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听说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远大于读写,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这种人才竞争剧烈的形势之下,口语交际成为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建设人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农村初级中学作为我国实施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