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fer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知道马拉松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就认定,马拉松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无聊的运动。
  那时候我上高中,体育老师解释了一下马拉松是如何形成的,当时他一脸悲壮,当时我做了如下思考:
  第一,要跑四十二点五公里。对于正常人类,意味着把左脚放在右脚前面,然后把右脚再放在左脚前面,如是,六万多次。
  第二,要跑三四个小时。旁观的正常人类总觉得在阳光下跑三四个小时的同类恍惚像条狗,还补给,还吃喝,还口眼歪斜,还想东想西,还真不如狗。
  第三,第一个跑马拉松的人,告诉雅典的老少乡亲,打了胜仗,然后,关键是然后,然后他死了。然后雅典的阳光依旧耀眼,狗依旧到处跑。
  所以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断定,马拉松和我没有任何关系,比体育明星、歌唱明星、东瀛爱情动作明星和我的关系还远。
  我四十岁之后的某一天,忽然遇上一个很帅的瘦子,我叫不出他的名字。他说,我是阿信啊,我们曾经同事。我使劲想,你原来不是个龌龊的胖子吗?他说,我跑了很多马拉松,然后我每次过海关都要解释,护照照片里的胖子其实就是我。后来莫名其妙反复见到阿信,他每次都说马拉松,我实在烦了,定下一条原则,每次只给他十分钟说长跑这件事儿。阿信每次被硬性阻止的时候,眼神迷离,不知道眼睛该往哪儿放,不知道舌头该往哪儿去,我觉得他入了跑步教。总结他多个十分钟说的东西,如下:
  第一,慢速长跑能让人快乐,效果类似吸食毒品,而且丝毫不涉及违法乱纪。每次跑到不想再跑一步,心里的潜意识都告诉自己,跑到终点,等着你的是比毒品更柔美、更嚣张、更安全的愉悦。
  第二,慢速长跑能让你独处,效果类似参加静修。你跑了一阵之后,你就不想说话了,天高地迥,你就想放下心里的一切,一步一步活着到终点。
  第三,慢速长跑是人类最大的优势之一。人是自然界最能慢速长跑的动物,原始人就是靠慢速长跑,捕获了一个又一个大猎物。人类在创造蒸汽机和互联网之前,就是靠慢速长跑、辨认足迹、集体协作和偷喝果子酒,算计了一个又一个猛兽。
  二零一五年的五月,我一个中学的朱江师弟赞助了一个要在一百天里连续跑一百个马拉松的疯子陈盆滨,风雨无阻,从广州跑到北京。师弟说,好多疯子都陪他跑了,你也陪他跑一程吧,我想也没想,就说,好。我好胜心作祟,心想,不能丢脸。我不知道陪跑可以從三公里到全程都行,以为既然跑了,就是全程。于是和阿信说,救我,我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告诉我如何训练。
  阿信用了少于十分钟的时间给我安排了一个训练计划,安排快递给我送了一块运动手表、几件跑步衣服和一个需要紧贴乳头之下的心率带。他说,时间短了点,但是你天赋异禀,或许不会死。
  我穿了跑步衣裤,我戴了跑步手表,我勒上心率带。第一个五公里在北京龙潭湖,绕湖一圈二点七公里,我跑了接近两圈,龙潭湖的西侧有座袁崇焕的小庙,我跑到那里,静静想了想,他被凌迟前,想了什么。第一个十公里在厦门,海边跑道平坦,周围标语都似乎为了对岸能看见,十公里,我竟然只跑了一小时,我意识到,我的贱,潜能无限。第一个二十公里在纽约曼哈顿岛,我参加完书展,睡不着,用跑步倒时差,从下城的酒店跑到中央公园,绕湖两周,再跑回下城。第一个三十公里在北京奥森公园,大圈跑了三圈,三十三公里,我瘫在公园门口,一心想死。带我跑的宋海峰说,你可以跑全马了。
  从河北地界开始,和陈盆滨跑了半马,跑到延庆境内的山里,他问,你还跑吗,我说,谢谢你陪了我二十公里,你放开跑吧,我到最后五公里陪你。
  我第一个全马是在法国波尔多跑完的,喝完,跑完,领完奖牌和一瓶胜利酒,我坐在马路牙子上,慨叹生不如死。旁边一个小孩子拿着手机狂打电子游戏,偶尔斜眼看我,我听见他的心里话:“你傻啊。”
  我忽然坦然,我心里想和他说的是,我忽然明白了,人生其实到处马拉松,特别是在最难、最美、最重要的一些事情上。
  比如,职业生涯。我第一份工作是麦肯锡管理顾问,我工作了两年之后,第一次到了升项目经理的时候,没升上去。我导师安慰我说,职业生涯是个马拉松。我知道他和所有失败的人都这么说,但是我跑完了全马之后回想起他的话,我认为他是对的。很多时候,短暂的起伏并非人力所能控制,诚心诚意,不紧不慢,做心底认为该做的事情,是最正确的态度。
  比如,和亲朋好友的关系。从我出生到今天,我老妈没有丝毫改变,下楼买袋洗衣粉都心怀一副成吉思汗去征服世界的心情、遛个弯儿都要穿成一只大鹦鹉般斑斓。我跑完全马之后,意识到,不必让她修到远离轮回,她愿意炫耀就去炫耀,我不能配合至少不要纠正,我陪她跑到生命尽头就是了。然后挥挥手,让她在另外的世界开好一瓶红酒等我,等我静静地看她在另外一个世界像一只大鹦鹉一样斑斓。
  比如,爱情。相遇不易,扑倒不易,珍惜不易,但是更难的是相遇之后、扑倒之后、不能珍惜之后,还是念念不忘,心里一直祝福。
  人生苦短,想不开的时候,跑步,还想不开,再多跑些,十公里不够,半马,半马不够,全马。
  摘自新浪网
其他文献
北宋年间,有一个与苏轼同样出名的“大人物”叫蔡京。蔡京出生于福建仙游,曾任钱塘县尉、舒州推官、成都知府、江宁知府等,在长江流域为官多年。  蔡京的人生有两方面最为“精彩”:一是书法。蔡京有才,其书法在当时乃至北宋颇富盛誉。如果他不从政,或从政简单扼要一些,删除不正之心术,其书法之名与艺术更会登临一个新的高峰。  可问题在于他时刻渴望着登临一座政治高峰。于是,他就有了人生的第二个“精彩”:阿谀奉承。
期刊
一年,颜真卿来到洛阳,打算拜在精通楷书和草书、负有盛名的张旭门下学习。张旭见颜真卿态度诚恳,答应收他为徒,打算把自己一生研习书法的心得传授给他。  拜师之后,颜真卿十分希望老师手把手、将全部技能教给自己。但是,几个月过去了,老师却很少讲授练习书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只是将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及自己写的字交给他,吩咐他仔细揣摩,认真临摹。同时,张旭还要他多多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从中寻求一些启示。  颜
期刊
据顾诚先生考证,历史上的沈万三根本不是明代人,而是元代末期苏州一个大地主,从来就没有和朱元璋打过交道。而且,在他的有生之年,既未出仕,无政绩可言,又算不上文人雅士,不足以跻身儒林,所以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多田翁”。明朝以降,沈家一分为四,财富越积越多,在朱元璋推行的粮长制度下,沈家子孙日渐出头露面,甚至入朝为官,加上同文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名气越来越大,沈万三也就成了沈家财富的代名词,逐渐神化为箭垛式
期刊
那天,他从外面回来,看到妻子正坐在床沿哭,正想问她为什么,突然觉得不对劲儿,原来是三儿不见了,刚满月的孩子,能去哪呢?  妮儿呢?  送人了。妻子的哭声陡然提高了分贝。  什么?我不在家,你咋做主送人?  我一个人哪能做得了主,问你妈去——  我就问你,到底送给谁了?  老家的麦叔,呜呜呜——  “傻女人!”他甩门而出。自己的孩子不能养,得送人,跟谁说?不沾酒,咋能随心所欲地说说心中的苦。  他直
期刊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清代进入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清宫院画及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收藏也进入到发展的繁盛期,达到了清代院画和工艺美术藏品发展的顶峰。  目前保存下来的清代院画和清宫工艺美术珍品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除此之外,国内个人及博物馆也有一些收藏。关于乾隆朝院画及工艺美术品的文字记载,主要集中在乾隆朝《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中,档案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画院处、如意馆
期刊
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盛夏时节,他背着画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几口凉水。而当时,他已经年近70。  正是凭借这种勤奋劲儿,黄永玉不仅在版画、国画、油画、漫画、雕塑方面皆造诣颇深,而且还是一位作家,他出版的诗集曾获得《诗刊》年度一等奖。  36年前,黄永玉就已设计了中国第一枚猴票,价值8分钱,时至今日,这枚邮票的身价已翻了15万
期刊
看西湖景  因天下风景,无胜于西湖而故名。但民间亦俗称“西洋镜”。昔时商阜集市的街头巷尾,常摆设西湖景,供人欣赏。西湖景用一木箱挂多幅风景画,上下升降,正箱面的下端,装上特制的镜头,通过反射,可看到箱内一幅幅的图景,箱主不时敲打小鼓小锣,不时解说箱内其景。有时加唱戏剧片断或其它曲调;“多拿钱来多来看,少拿钱来少来看,不拿钱来看光光”,以招引顾客。  拈石子  亦称“抓子”、“拈石子”。民间儿童游戏
期刊
考证,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  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扬州风尘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级诗人张籍。张籍相当单纯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并且发下誓言:“喝下他的诗啊,让我的肝肠从此改换!”  在名家辈出的盛
期刊
鲁迅喜欢小零食。  很长一段时期,花生是鲁迅的第一零食。鲁迅爱吃糖是出了名的,但在周作人的记忆中,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吃糖还不如吃花生多。他说:“鲁迅在东京当然糖也吃,但似乎并不那么多,倒是落花生的确吃得不少,特别有客来的时候,后来收拾花生壳往往是用大张的报纸包了出去的。”  母亲鲁瑞对长子喜欢吃啥是再清楚不过了。1923年7月周氏兄弟失和,鲁迅搬出八道湾,租住于砖塔胡同。母亲则仍暂时留在周作人那里
期刊
能够改变世界的理念  一个发展中的小国,几乎还保持在中世纪的生活习惯,为何会成为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所向往的地方?  不丹有着这个星球上最高的一些山峰作为天然屏障,然而又受到源源不断奔涌而来的冰山融水的威胁,这让所有不丹人非常清醒地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生活。不可否认,每一个不丹人似乎都有几个名字,重名的人很多,有时候会让你难分彼此,但是更能够让他们亲如一家的是他们的群体观念。  发展和改变没有冲走这个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