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原则性、计划性、方向性、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因此,教师要真正吃透新教材、驾驭新教学、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就必须仔细研读和深入领会《课标》体现的基本理念,从而准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精神,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语文课标》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的变革。
一、目标定位——整体化
《语文课标》中的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都是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设计的。“三个维度”作为一条线索,从纵向上贯通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学段,三个维度的关系相互交融渗透,螺旋式上升,贯穿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总目标提出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同时将价值观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关于能力培养,如阅读,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目的,在学习方式方面,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淡化分析性操作。
语文课改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语文课标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在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材料,增加文化底蕴,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弘扬人文精神。
二、教师角色——多重化
新的机遇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重新定位新型的教师角色。首先,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其次,语文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拘于教材和教案,对教材进行全新诠释,补充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活内容,自由开放地把身边的一切都当做传授知识的载体,为学生创造“大语文”氛围,让学生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再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课改要求语文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对于新教材的课文,教师要学会有选择地教,整合地教,开放地教,有策略地教。充分了解“学情”,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三、学生地位——主人化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要认识到新课标不只是为教师制定的,还是为学生的学习制定的。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方法的设计应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改革最核心和最关键的环节,这才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学习内容——多样化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要注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语文教育渠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享受阅读。给学生推荐书目,海量阅读,用好“教材”这个活“例子”,以一篇带多篇,举一反三,提高迁移能力和阅读质量。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真正地“知学、乐学、善学”,实现生本教育。
五、评价方式———全面化
《课标》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评价建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证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更重要的是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还要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因素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一面。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
课程专家温儒敏曾说:“一线教师要参与课改,必须至少读三遍《课标》,第一遍浏览,第二遍细读,第三遍带着问题读。”只有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标,深刻理解新课标,全面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转变学生观、课本观和课程观,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突破,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目标定位——整体化
《语文课标》中的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都是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设计的。“三个维度”作为一条线索,从纵向上贯通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学段,三个维度的关系相互交融渗透,螺旋式上升,贯穿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总目标提出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同时将价值观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关于能力培养,如阅读,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目的,在学习方式方面,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淡化分析性操作。
语文课改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语文课标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在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材料,增加文化底蕴,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弘扬人文精神。
二、教师角色——多重化
新的机遇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重新定位新型的教师角色。首先,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其次,语文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拘于教材和教案,对教材进行全新诠释,补充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活内容,自由开放地把身边的一切都当做传授知识的载体,为学生创造“大语文”氛围,让学生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再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课改要求语文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对于新教材的课文,教师要学会有选择地教,整合地教,开放地教,有策略地教。充分了解“学情”,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三、学生地位——主人化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要认识到新课标不只是为教师制定的,还是为学生的学习制定的。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方法的设计应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改革最核心和最关键的环节,这才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学习内容——多样化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要注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语文教育渠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享受阅读。给学生推荐书目,海量阅读,用好“教材”这个活“例子”,以一篇带多篇,举一反三,提高迁移能力和阅读质量。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真正地“知学、乐学、善学”,实现生本教育。
五、评价方式———全面化
《课标》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评价建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证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更重要的是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还要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因素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一面。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
课程专家温儒敏曾说:“一线教师要参与课改,必须至少读三遍《课标》,第一遍浏览,第二遍细读,第三遍带着问题读。”只有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标,深刻理解新课标,全面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转变学生观、课本观和课程观,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突破,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