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迄今为止,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设并不像其他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国家教育部更没有把此类课程纳入教学评估体系。鉴于此,应提升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并完善其课程建设,使之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公共艺术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特定功能,从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任课教师素养的提升、隐性课程的机制保障等方面,阐释了音乐欣赏课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优化发展。
关键词: 高职音乐课 欣赏课 公共艺术教育 优化发展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通过聆听音乐,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开设音乐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分析力和审美能力,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1.当前音乐欣赏教学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将其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1.1模式单一。
由于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欣赏被列为选修课,导致从教师到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体地位的发挥,最终导致音乐欣赏课上成了音乐理论课。再者,教师较少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枯燥讲授和简单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有机结合才能使音乐鉴赏课得以优化。在高职院校中,音乐教师素质往往达不到上述要求,使得鉴赏课枯燥、乏味。
1.3对音乐鉴赏课重视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学校往往只重视对学生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足。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课时设置、学期考察,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学校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大多采取消极的学习态度,最终使得该门课程成为学科“鸡肋”,仅仅成为学生拿到学分的一种手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音乐欣赏课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优化发展研究
音乐欣赏教学在各类层次学校系统中都是传授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审美的课程。高职院校应切实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优化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发挥鉴赏课的功能。
2.1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及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介绍作曲家和创作背景。教师通过对作曲家生平逸事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把握作品对其进行准确鉴赏和评价。例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作品《我的祖国》时,教师可介绍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及作曲家反抗异族统治、争取民族自由和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
其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参与式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个体能动作用的发挥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参与音乐课堂,自主发现音乐美。在欣赏歌曲《爱我中华》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排练演唱该歌曲,同学之间分工协作,既能使学生掌握各声部旋律,又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艺术锻炼。
2.2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
当前各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大多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存在课时少等诸多局限,结合这种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就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作品要切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音乐底子薄弱,所以学校要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在选择作品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可先选择有歌词的作品,再选择无歌词的作品,如古琴曲《流水》、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序曲《红旗颂》、交响诗《戛纳梅林》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逐步增加难度,可选取交响曲、无标题音乐、现代音乐。
其次,作品要具有思想性。为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鉴赏作品的选择要具有思想性,具体表现为作品积极向上、格调高昂、激人奋进且给人带来愉悦。如舒伯特《小夜曲》通过柔美旋律表现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古曲《阳关三叠》彰显作曲家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真挚留恋。
2.3创新音乐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应突破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比如可运用投影仪、录像、录音、影碟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列宾名画《伏尔加纤夫》,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并随之介绍伏尔加船夫的一些生活状况,最后让学生欣赏音乐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充分理解作品内蕴,深入理解作品。
2.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为了最大限度地欣赏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认识音乐表现手段,使学生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和技能。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音区等音乐表现手段。比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要使学生注意区分复三部曲式三个部分音乐不同特征;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引导学生注意不同部分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不同。教师通过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初步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领悟其思想内涵。
音乐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是一门学科内容,又是一种使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得以锻炼和升华的手段。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上好音乐欣赏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皖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08(02).
[2]王胜先.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3]罗忠丽.浅谈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09).
关键词: 高职音乐课 欣赏课 公共艺术教育 优化发展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通过聆听音乐,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开设音乐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分析力和审美能力,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1.当前音乐欣赏教学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将其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1.1模式单一。
由于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欣赏被列为选修课,导致从教师到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体地位的发挥,最终导致音乐欣赏课上成了音乐理论课。再者,教师较少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枯燥讲授和简单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有机结合才能使音乐鉴赏课得以优化。在高职院校中,音乐教师素质往往达不到上述要求,使得鉴赏课枯燥、乏味。
1.3对音乐鉴赏课重视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学校往往只重视对学生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足。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课时设置、学期考察,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学校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大多采取消极的学习态度,最终使得该门课程成为学科“鸡肋”,仅仅成为学生拿到学分的一种手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音乐欣赏课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优化发展研究
音乐欣赏教学在各类层次学校系统中都是传授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审美的课程。高职院校应切实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优化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发挥鉴赏课的功能。
2.1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及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介绍作曲家和创作背景。教师通过对作曲家生平逸事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把握作品对其进行准确鉴赏和评价。例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作品《我的祖国》时,教师可介绍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及作曲家反抗异族统治、争取民族自由和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
其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参与式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个体能动作用的发挥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参与音乐课堂,自主发现音乐美。在欣赏歌曲《爱我中华》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排练演唱该歌曲,同学之间分工协作,既能使学生掌握各声部旋律,又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艺术锻炼。
2.2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
当前各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大多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存在课时少等诸多局限,结合这种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就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作品要切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音乐底子薄弱,所以学校要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在选择作品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可先选择有歌词的作品,再选择无歌词的作品,如古琴曲《流水》、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序曲《红旗颂》、交响诗《戛纳梅林》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逐步增加难度,可选取交响曲、无标题音乐、现代音乐。
其次,作品要具有思想性。为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鉴赏作品的选择要具有思想性,具体表现为作品积极向上、格调高昂、激人奋进且给人带来愉悦。如舒伯特《小夜曲》通过柔美旋律表现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古曲《阳关三叠》彰显作曲家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真挚留恋。
2.3创新音乐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应突破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比如可运用投影仪、录像、录音、影碟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列宾名画《伏尔加纤夫》,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并随之介绍伏尔加船夫的一些生活状况,最后让学生欣赏音乐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充分理解作品内蕴,深入理解作品。
2.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为了最大限度地欣赏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认识音乐表现手段,使学生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和技能。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音区等音乐表现手段。比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要使学生注意区分复三部曲式三个部分音乐不同特征;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引导学生注意不同部分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不同。教师通过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初步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领悟其思想内涵。
音乐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是一门学科内容,又是一种使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得以锻炼和升华的手段。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上好音乐欣赏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皖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08(02).
[2]王胜先.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3]罗忠丽.浅谈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