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课的教学同样要想方设法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学能力形成的基础;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重点;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发展自学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自学能力; 德育课教学;培养
人要适应发展的社会,必须建立自我发展意识,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是实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要“教会学生学习”,即强调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也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探寻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德育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所谓自学能力指的是一种不依赖或少依赖于他人帮助而独立学习、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体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学能力形成的基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引起和保持人的注意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能激励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主动学习和思考。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就可能形成自学愿望。有自学愿望,才能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诱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以情冶趣”。培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德育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其次“以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意设计情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设疑要根据学生实际,不能过深或过浅,帮助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到果子”。
最后“以新引趣”。教学中要不断从课外读本中补充新鲜的教学内容,选用新奇生动的教学方法,积极选用声色俱佳的电教手段,使用抑扬顿挫、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感情丰富、略显夸张的教学仪态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可以利用“任务驱动”、“课题研讨”、“作品展示”、“课件辅助”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重点
学生要掌握自学技能,增强自学能力,光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学法指导就是“教学生会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要善于指导自学的方法。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读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也是自学能力培养的首要环节。在教学中我首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编制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去读书去思考。接着对学生读书的方法加以指导,要求学生做到“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德育课指导学生自学阅读的步骤一般分为三类:
一是泛读。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新编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读整本书或整个单元。读教材的结构,搞清全书或整个单元分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或整个单元的内容。只有学会泛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二是细读。首先,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内容结构,提炼出要点。其次,读概念,要求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记忆概念。再次,读基本原理,掌握其理论内容、立场、观点和方法,联系实际思考重大现实问题。最后,读事例、小资料,读时将事例、小资料与相关的理论观点进行联系,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细读,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是精读。德育课本中多数标题本身就是论点,所以应有意识地分析标题的含义。让学生根据各课、节、框的标题,列出所有的知识点,制成图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掌握其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精读的特点是反复读,但不是简单的增加阅读的次数,而是指每次的阅读都有新的收获。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自学能力; 德育课教学;培养
人要适应发展的社会,必须建立自我发展意识,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是实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要“教会学生学习”,即强调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也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探寻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德育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所谓自学能力指的是一种不依赖或少依赖于他人帮助而独立学习、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体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学能力形成的基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引起和保持人的注意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能激励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主动学习和思考。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就可能形成自学愿望。有自学愿望,才能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诱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以情冶趣”。培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德育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其次“以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意设计情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设疑要根据学生实际,不能过深或过浅,帮助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到果子”。
最后“以新引趣”。教学中要不断从课外读本中补充新鲜的教学内容,选用新奇生动的教学方法,积极选用声色俱佳的电教手段,使用抑扬顿挫、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感情丰富、略显夸张的教学仪态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可以利用“任务驱动”、“课题研讨”、“作品展示”、“课件辅助”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重点
学生要掌握自学技能,增强自学能力,光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学法指导就是“教学生会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要善于指导自学的方法。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读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也是自学能力培养的首要环节。在教学中我首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编制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去读书去思考。接着对学生读书的方法加以指导,要求学生做到“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德育课指导学生自学阅读的步骤一般分为三类:
一是泛读。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新编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读整本书或整个单元。读教材的结构,搞清全书或整个单元分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或整个单元的内容。只有学会泛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二是细读。首先,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内容结构,提炼出要点。其次,读概念,要求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记忆概念。再次,读基本原理,掌握其理论内容、立场、观点和方法,联系实际思考重大现实问题。最后,读事例、小资料,读时将事例、小资料与相关的理论观点进行联系,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细读,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是精读。德育课本中多数标题本身就是论点,所以应有意识地分析标题的含义。让学生根据各课、节、框的标题,列出所有的知识点,制成图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掌握其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精读的特点是反复读,但不是简单的增加阅读的次数,而是指每次的阅读都有新的收获。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