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ra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生动观察,以小见大,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说搭石
  1.上节课学习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了第1自然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几幅画面?(赶路老人整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溪边止步让搭石、背负老人过搭石。)
  2.搭石是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在乡下是很常见的,作者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是哪个?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温故知新,导出新课。】
  二、精读课文,品搭石
  1.生快速默读课文,采用勾勾画画的方式,在印象最深的词句旁边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生交流汇报,师顺势展开教学,引导生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板块一:“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上了点年岁的人不是在赶路吗?为什么要停下呢?
  (2)老人为什么要踏上几个来回?
  (3)作者一连用了“无论、只要、一定会、再、直到、才”这几个关联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
  (5)小结: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所以——(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通过几个关联词,把默默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板块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一行人走搭石,走出了什么美?你從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借机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和想象理解“人影绰绰”的意思。
  (2)一行人走搭石,却没有掉进水里,因为什么?借机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句子理解“协调有序”。
  (3)众人走搭石,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走出了和谐美。用你们的朗读来表现这些美。
  (4)你们有节奏的朗读,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乡亲们人走搭石的情景:一个跟着一个,足音踏踏,水声淙淙,人影绰绰。所以作者说——(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做批注、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三、总结全文,升华内涵
  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
  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通过这一排排搭石,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活中到处充满美,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人性美。从文本拓展到生活,通过交流和写身边的好人好事,培养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市来安县新安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学段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第三学段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少优秀教师已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改”的习作批改方式,摸索总结出多种独特的习作评改模式。虽然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基本目标和实际效果都是一致的——提升学生的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提问的效果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成为目前教师主要思考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对课堂提问进行相应
语文课程是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和语感培养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传统语文阅读课课内积累、课外内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置于课前,内化运用放进课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现以《小蝌蚪找妈妈》(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前学习:赋予学生自主展示权利  很多时候,教师都喜欢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课
“交流平台”是统编本高年级教材中设置的一个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开展交流活动,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简要的回顾,对学习重点进行简短的梳理,并总结学习收获。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单元整组教学,“交流平台”作为单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的作用,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全局,加强各个方面的联系。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用好“交流平台”这个栏目助力语文教学。  一、与单元导语相衔接  单元导语位于每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需要建立思维对接意识,观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的差异。只有重视学生学习思维的基础,才能进行最为得当的文本解读引导,成功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对接学生阅读兴趣取向、对接学生认知基础、对接学生课外阅读、对接学生思维想象,都能够形成丰富互动的力量。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主体的实际需求,对文本展开对应解读,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对接学生兴趣取向解读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
表达能力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和表情等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想法、意图以及思想情感,有助于读者理解的一种能力。为了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利用丰富的语言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实践教学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由于缺乏逻辑思维,导致无法进行有逻辑性的表达,导致表达的内容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应通过组织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来开展写话训练,进而让学生把握主题,形成具有逻辑性的表达,从而有效推动学生提升个
小古文是一种简短易懂的文言文,语言精练,内容活泼,非常适合儿童诵读。从小学阶段开始阅读一定量的小古文,学生可以获得最纯正的文言文启蒙教育,提升语言素养,实现中小学文言文学习的无缝对接。针对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学习起步晚、篇目少的状况,我校将二年级作为学习小古文的起始年级,从《世说新语》等中国古典丛书中精选出数十篇形式多样、情节生动的小古文,借机引入课堂。  对于入学一年的学生来说,相较于白话文,小古
看到四大名著的节选编入教材,我和同事们都异常兴奋。每位爱阅读的人,心中都有一份“经典”情怀。教师要求学生读名著不再成“空口白话”,便可有凭有据。上这一单元的那段时间,同事常常分享课上的精彩片段,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看法。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原著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红楼梦》有许多难懂的诗句和生僻字,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本课对学生提出的人文主题是“惜红楼梦断”,“惜”指出阅读的体验与感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解读文本、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等重要环节上,无视教材的文体意识,不分童话与寓言,也不论是叙事性课文还是说明性课文,均采用相似的教学策略,结果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课文的文体缺乏关注。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法,本文重点谈谈童话故事类课文的教学方法。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
统编本教材意图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的“正规军”,走上了“课程化”的道路。但是,整本书阅读现状堪忧,很多学生只停留在浏览内容上,缺乏深入理解。近几年,笔者尝试运用“阅读探究单”,让整本书阅读更高效、更有趣。  阅读探究单是指教师围绕整本书阅读,设计出有目标的探究性话题,并伴随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质量。  一、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整本书阅读进入课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