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对接:解读文本的独特路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需要建立思维对接意识,观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的差异。只有重视学生学习思维的基础,才能进行最为得当的文本解读引导,成功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对接学生阅读兴趣取向、对接学生认知基础、对接学生课外阅读、对接学生思维想象,都能够形成丰富互动的力量。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主体的实际需求,对文本展开对应解读,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对接学生兴趣取向解读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并对文本进行对应解读。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充分了解,对文本展开对应解读,让学生在主动吸纳过程中完成文本学习。如果有需要,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一些灵动的游戏活动、竞赛活动,让学生对文本展开全面的探究学习。如字谜游戏、诵读比赛、角色表演、生动讲述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教师将这些活动与文本解读融合到一起,自然能够让学生对文本理解得更深入。
  如统编本三年级下册《肥皂泡》,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先进行学情调查:提起肥皂泡,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对吹泡泡会有亲身体会,现在吹的泡泡,已经不是用肥皂调制的。谁能够讲讲泡泡的玩法?学生听说要介绍玩泡泡经历,自然是兴趣盎然,纷纷要求发言。有学生说:“现在都有泡泡机了,只要打开机关,泡泡会源源不断地涌出,随风飘舞,真是壮观。”也有学生说:“泡泡有大小之分,最大的泡泡比篮球都要大,能够在空中自行分割成小泡泡。”教师继续引导:“玩泡泡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不妨看看课文中作者是如何介绍玩泡泡经历的,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吗?”学生顺势进入文本阅读环节,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利用学生玩泡泡经历导入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学生都有玩泡泡的经历,这无疑是最为难得的教学契机。教师联系学生兴趣展开文本解读,给学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解读文本得以顺利开展。教师观照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文本解读,契合度更高,教学效果更好。
  二、对接学生认知基础解读文本
  学生认知基础高低,直接决定其对文本理解的深浅。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学生生活认知的文本解读,才能赢得学生的普遍共鸣和认同。教师要深度理解文本,对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展开研究,以便为学生作出针对性引导。学生生活环境、学习悟性、生活积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调查,以便为学生提供切实的教学引导。
  学生生活认知呈现差异性,在解读文本时,教师需要对文本展开深度解读,找到生本思维的切入点,以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如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师先引导学生展开梳理阅读,然后给学生布置了思考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文本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哪些内容和文本相一致?”学生看到这些思考问题之后,快速进入文本阅读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对学生阅读认知存在的问题给出纠偏意见。在思考问题展示时,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理解给出个性解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表现给出专业点评。学生从教师点评中获得不少启迪,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解读。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些思考问题,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解读文本内容,实现生本思维对接,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让阅读学习自然进入佳境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引导展开阅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解读文本提供更多信息支持。教师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这是最为常见的阅读教学环节,如果有需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展开主动质疑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阅读探究的机会。
  三、对接学生课外阅读解读文本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对接,体现了教学的关联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受到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积累是重要因素。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很多,但缺少系统性,呈现碎片化,教师在课内解读文本时,需要有整合意识,并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整合,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撑。对接学生课外阅读解读文本,教师还需要建立拓展意识,给学生创设一些课外阅读训练的任务,有效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学生阅读积累存在个体差异,因为阅读兴趣、阅读条件不同,学生课外阅读积累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教师解读文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教学《火烧云》,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信息,让学生展开仔细观察:“这些火烧云图片很有特点,结合课文阅读,说说火烧云具有哪些特点。”学生开始观察图片,并自然进入文本阅读之中,对火烧云的外形特点进行对应分析。当学生对火烧云有了一定认知之后,教师让学生自由展示课外阅读信息:“关于火烧云,或者天上的云朵,我们都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到这方面的信息。谁有这方面的阅读经历,不妨说说。”学生听说要介绍天上的云朵,顿时兴奋起来。有学生主动介绍:“有一篇文章《看云识天气》,主要对天空中的云朵进行科学观察,并以此作为天气预报的主要依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天上的云朵做了详写描写。”教师肯定学生的介绍,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信息,给学生提供对比阅读的机会。
  教师为学生出示一组图片,成功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特别是让学生展开阅读回忆,利用课外阅读信息支撑课内学习。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有了用武之地,从学生展示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介绍课外阅读经历,自然形成了对比阅读气氛。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也给学生提供了文本解讀的便利条件。教师为学生解读文本,不如让学生自行探索文本要义,由此建立起来的阅读认知会更为牢固。
  四、对接学生思维想象解读文本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设计解读方案。有些文本内容故事性较强,还有些文本内容带有启迪性,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想象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逐渐进入文本情境,感受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小学生想象力比较强,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出解读建议,让学生快速进入想象联想之中,自然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
  如《枣核》是一篇带有童话性质的故事,学生对故事情节有特殊情结,很快就掌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针对故事本身展开解读提示: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朴素的幻想,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表达一种对真、善、美的向往之情。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不妨展开回忆,看谁能够想到相似的故事。学生听教师这样一说,自然有了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经过一番搜索,学生大多能够找到一些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还有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在具体展示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出背景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仔细讲述故事内容。学生参与的热情被点燃,学生在故事讲述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阅读认知,对故事主题有了全新认识。
  教师利用课内故事,让学生延伸阅读思维,通过对相类似的故事展开介绍,强化文本解读认知,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普遍诉求有了清晰了解,也为深度发掘故事内涵创造了条件。教师让学生展开故事讲述,成功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主动表达的机会,将学生的阅读学习推向高点。
  思维对接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教学举措,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建立主体意识,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启动对接机会,引导学生在不断感知体验过程中形成崭新阅读认知。学情调查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围绕学生学情进行文本解读,能够成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梅岭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去。习作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但并不妨碍从一年级开始。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为例,谈谈读写结合的策略,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为写话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借助填空融入表达,助力学生概括文本  概括是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如果直接让他们进行完整表达,难度较大。如果采用填空进行概括,不仅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
探究性阅读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学会自主体会文字传达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阅读获得新的体会。学生虽然不具备完善的理解能力,但是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的教学计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探究性阅读兴趣  主题阅读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间、迷”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产生观察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节奏地朗读儿歌。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  2.通过表演,了解小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  【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儿歌》(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是一首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习作是让教师最苦恼的事情之一。学生也委屈,因为没事可写。究其原因是只在有限的习作课上发掘习作素材,学生素材少难以动笔。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能创造条件,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倾诉动机,使其不但有表达的需要,更有内容可写,从而多写多练,让“写”成为一种常态,习作又何难之有?  2011年版《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
孩子们看到白白、细细的面粉,总是会凑过小脑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这些白色粉粉是从哪里来的呢?可以和它玩什么游戏呢?快约上爸爸妈妈,和面粉做游戏吧!探究游戏(宋嫒/设计)游戏 1 嘎嘣嘎嘣变面粉  适合年龄:5-6岁。  游戏的时间:30分钟。  素养目标:在探索磨面粉的过程中,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体验获取面粉的成就感,感受参与劳动的乐趣。  准备材料:石磨(或者石臼)、小麦(或者大麦)、勺子、刷
统编本教材三至六年级安排的“交流平台”板块,将以往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单元主题认识等的教学,转变为对策略的学习和运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交流平台”的编排特点,注重单元整体贯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化学生的语言实践,有效指向方法习得。  一、“交流平台”的呈现特点  教材中“交流平台”的教学内容着眼语文要素,贯穿中、高年级的教学,主要为“伙伴对话”“话题提供”“成果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学段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第三学段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少优秀教师已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改”的习作批改方式,摸索总结出多种独特的习作评改模式。虽然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基本目标和实际效果都是一致的——提升学生的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提问的效果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成为目前教师主要思考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对课堂提问进行相应
语文课程是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和语感培养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传统语文阅读课课内积累、课外内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置于课前,内化运用放进课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现以《小蝌蚪找妈妈》(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前学习:赋予学生自主展示权利  很多时候,教师都喜欢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课
“交流平台”是统编本高年级教材中设置的一个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开展交流活动,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简要的回顾,对学习重点进行简短的梳理,并总结学习收获。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单元整组教学,“交流平台”作为单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的作用,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全局,加强各个方面的联系。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用好“交流平台”这个栏目助力语文教学。  一、与单元导语相衔接  单元导语位于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