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透过人物人生经历感知其背后时代洪流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qm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演人物经历,一国两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7-0053-05
  以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高秉涵的特殊人生经历为线索,主要选取了他人生中4个重要片段:1949年,跟随大批国民党官兵退居台湾——1979年,艰难辗转的一封家书——1981年,“泥土何其多,唯独故乡贵”——1988年,高秉涵“少小离家老大回”,至今已帮助上百名台湾老兵“回家”。通过对高秉涵这四段特殊人生经历的介绍,从而帮助学生去解读、理解其背后所处那段特殊时代的背景,以及“一国两制”形成的过程和伟大意义。
  导入:播放《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高秉涵》视频(视频约1.5分钟)然后投影展示高秉涵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时的授奖照片及感动中国评委会给高秉涵的颁奖词: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师:随着感动中国2012年度十大人物揭晓,让高秉涵这个名字变得家喻户晓。高秉涵之所以能入选感动中国,是以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感动着海峡两岸的人们。今天,我们不妨就以小见大,透过高秉涵他个人的特殊经历,来感受其背后那段特殊的时代洪流。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高秉涵人生经历先有个简单的了解,从而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情感基调。
  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上台湾共出现了三次分离。第一次,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二次,1895年清朝甲午战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政府于10月25日光复台湾。第三次,1949年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被迫退居台湾,至今两岸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是这一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下的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幻灯片:高秉涵人生经历1——1949年,跟随大批国民党官兵退居台湾
  师:1949年,10万余国民党官兵拥挤在海滩上等船,准备退守到台湾。13岁的高秉涵也站在人群里,他不知道这是哪儿,也不知道要去哪儿,他离开山东老家逃难6个月了,内心只记得母亲临别时说:“跟着人群走,要活下去。”1950年,在祖国大陆基本解放的情况下,解放军准备渡海攻台。可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由于当时解放军主力投入朝鲜战场,解放台湾就被搁置下来。之后两岸的关系究竟如何演变呢?我们先来看两幅宣传画。
  生:大陆宣传要以武力解决台湾,台湾也毫不示弱,则将反攻大陆视为基本政策。
  师:借助美国的支持,蒋介石叫嚣五年内要成功反攻大陆,并且坚信“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50年代台湾当局开始在台湾海峡不断进行战争挑衅,在此背景下,1958年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断断续续到1979年,解放军数十万发炮弹发射到金门,震惊了全世界。可见,这一时期,海峡两岸尽管针锋相对,但是都坚持一个什么原则?而且都主张以什么方式去践行这个原则?
  生:双方仍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但都主张以武力方式来解决统一问题。
  幻灯片:高秉涵人生经历2——1979年,艰难辗转的一封家书:
  “娘,这么几十年,我还有这个毅力,还要活着,就是为了最后能够活着见你一面,娘,你要等我活着回来。”
  ——1979年·高秉涵寄给母亲的信
  师:1979年,高秉涵到西班牙参加世界法学大会,大陆也有代表参加。高秉涵早就写好了一份长长的家信,想请他们转交却又不敢(当时台湾当局实行“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而且要求一起出去开会的人互相监视)。日后这封信还是委托同学,经由英国到美国,辗转3个多月才寄到了高秉涵三姐的手中,但是遗憾的是,就在这封信寄到的前一天,高秉涵母亲刚刚去世。而家人给高秉涵的回信,又按照原路寄回,直到一年后,高秉涵才终于收到来自故乡的第一封家书。可见,双方强硬对峙下,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但是连通信这样最起码的沟通方式都没有。这对于骨肉分离、自小离家的高秉涵们来说,是何等残忍的事情。
  设计意图:对高秉涵这封艰难辗转家书的介绍,突显两岸血脉相连的情况下,通邮等最起码的交流方式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大陆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和平方式解决两岸关系,主张通邮、通航、通商和探亲活动。
  师:70年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始寻求一个能够和平统一的模式,经过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最终形成和完善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幻灯片):
  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当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为“一国两制”形成作了准备
  2.1981年9月,叶剑英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正式构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多个场合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作具体阐述。
  ——明确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4.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构想,并正式通过。
  ——使“一国两制”成为我国的
  一项基本国策,具有法律效力
  师:如何理解“一国两制”?
  生:“一国”指坚持祖国统一,只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和核心)。“两制”指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三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师:“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等领导人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并具创造性的伟大构想。利用“一国两制”和平解决统一,可以顾及各方面的利益,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乱,有利于维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所以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而且,为了能顺利并尽早实现两岸统一,大陆甚至答应给台湾比港澳更多的自治权,如台湾可以保留军队等。
  幻灯片:国内外形势变化
  师:请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材料分析,大陆政府为何在这个时候改变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
  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均要求中国政府改变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为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可能;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国内外环境。
  师:中国大陆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已经发出和平方式解决统一问题的信号,但是面对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台湾当局的反应如何?(展示幻灯片)
  生:台湾仍坚持十分强硬的态度和立场予以回应。
  师:对。1979年4月,蒋经国提出与中共关系应采取“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随后又提出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来抵制大陆的“一国两制”。可见,海峡两岸关系解冻仍是遥遥无期。
  幻灯片:高秉涵人生经历3——1981年,“泥土何其多,唯独故乡贵”
  师:1981年,一个移民阿根廷的菏泽老乡路过台湾,带来一些山东特产和三公斤家乡泥土,在台所有菏泽老乡都有幸分到了一调羹家乡泥土。高秉涵小心翼翼地将这一调羹泥土分成两半,一半珍藏在密码箱里,另一半分成七次倒在茶水里喝了下去,这是他阔别家乡32年后,第一次尝到了家乡的味道。伴随着泪水而下,老兵们思乡之情再也无法掩饰,此后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和行动不断冲击着政府的“三不政策”。其中,1987年台湾老兵发动的“外省人返乡运动”,诉诸“想家”“想念母亲”等口号,尤能获得舆论支持。在这一系列运动的影响和压力下,1987年7月,台湾当局解除了长达38年的戒严,并于11月正式开放民众申请赴大陆探亲,从此正式揭开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序幕。
  此后,随着形势发展,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直到2008年,两岸实现了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正式迈入大三通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对高秉涵等台湾老兵尝家乡泥土的介绍,突显他们内心深藏已久的乡愁情绪,正是在这种乡愁情绪的促动下,使得老兵们对台湾当局的不满情绪高涨,此后掀起的一系列运动逼迫当局解除了长达38年的戒严,开启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序幕。
  进一步展示两岸关系松动以来政治(汪辜会谈、“九二共识”、两岸党派交流等)、经济、民间交流等相关方面的数据和照片。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历史、时政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梳理两岸交流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幻灯片:高秉涵人生经历4——1988年,高秉涵“少小离家老大回”,至今已帮助上百名台湾老兵“回家”
  师:1988年,高秉涵第一次回到了阔别40年的故乡。遗憾的是,许多老兵直到人生谢幕也没能赶上这一天,但在临终前,他们都嘱咐高秉涵有朝一日能回家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带回去。从那以后,高秉涵频繁往返于两岸之间,先后护送着一个又一个老兵遗骨回到家乡,了却了他们“回家”的遗愿。老人的事迹在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他的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但是,在敬佩和感动于高秉涵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海峡虽浅,却让无数同胞陷入了生死别离,给他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伤害,我们该如何吸取历史教训,未来两岸关系到底该何去何从?
  活动1:未来两岸关系展望之有利因素。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学生先讨论再总结)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人民渴望统一;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一国两制”得到成功实践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未来两岸关系展望之有利因素的讨论,从而引出“一国两制”在港澳问题上的成功实践。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幻灯片):
  1.“一国两制”最早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最早成功实践却是在解决香港问题上。近代以来,英国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整个香港。1984年,中英签订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正式收回香港主权。
  2.针对澳门问题,1987年,中国与葡萄牙签订联合声明,于1999年12月20日正式收回澳门主权。
  师:(先评价学生的回答)通过学案可知,与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同,港澳问题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属于国际问题,需要国与国之间进行解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妥善顾及了中国、香港和英国三方的利益,为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途径。其实,在政权移交之前,西方的媒体、政治人物和人权活动家都担心,中国能否真正实践对香港的保证,能否保障由“高度自治”这个短语所涵盖的香港的政治和经济自由、司法独立,以及出版自由和公平竞争等,西方《财富》杂志甚至刊登了一篇标题为《香港之死》的文章,预言实施“一国两制”后的香港必然会走向“死亡”。事实果真如此吗?同学们请继续看材料,试分析港澳回归的意义。
  幻灯片:数字看香港
  数字看澳门
  生:港澳回归,中国政府不单兑现了当初的承诺,给予了港澳两地高度的自治权,而且事实也证明,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港澳两地仍保持高速发展和繁荣,所以,“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
  生:“一国两制”在港澳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今后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其他文献
[关键词]经典力学,进化论,教学重点,教学设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28-03    世界近现代科学史的内容,专业术语多、知识点密集,从来都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一状况不仅没有改善还出现了新的问题,亟须引起各方面的注意。    一、近代科学史内容的教学问题    在历史课中,近代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科学史的教学内
作者简介:姬秉新,男,1950年生,陕西西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研究。  苏向荣,男,1982年生,甘肃秦安人,在读硕士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女性题材,个体,群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7—0016—04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组成,在分工与合作中共同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
[关键词]高考,教学思考,胡佛,罗斯福新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3-0013-04  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课标卷选择题第31题,针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的胡佛和罗斯福进行设问。题目如下: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
摘 要 民国时期,天津商业借贷的债务追偿因社会转型导致风险日益增加,赖债、逃债等现象时常出现,因破产而带来的债务问题也非常严重。在商业债务担保中,抵押、信用担保是常见的手段,债权团是民间商业债务追讨的重要形式,寻求法律解决也是常用的手段。民国时期,政府与商会在解决商业债务纠纷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代天津商业债务问题是近代天津社会转型导致的。  关键词 近代天津,商业借贷,信用,追偿  中图分类号
安阳小屯殷墟发掘是中国现代考古学之肇始。这一领域研究的传统途径主要从甲骨、墓葬和城址人手,侧重于同文献学和编年学密切相关的年代学以及史实考证,并根据苏联的五阶段社会进化模式将殷商时期厘定为奴隶社会。新进展则从考古学材料和文字记载中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提炼,内容涉及环境与经济、聚落形态、甲骨学、宗教信仰、手工业专门化、青铜器研究、国家特点、社会性质和理论阐释等方面。就中国上古史重建的现状来说,将考古发现
摘 要 军政部会计处设立后,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不过,在制度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局限。具体而言,军事计政受战时环境、人才缺乏、机关长官消极抵制等因素影响,实施后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不过,从军事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抗战时期,军事计政对加强军队财政监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军政部会计处的领导下,军事计政得以顺利展开,最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 军事
[关键词]探究问题,学生,认知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33—03  新课程标准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探究性问题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并产生新的认识和结论,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问题探究的前提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历史知识以及相应的认
摘 要 临时委员会是杜鲁门上台之初,由陆军部长史汀生组建的核事务咨询机构。在该机构半年的运转过程中,它对杜鲁门政府的国际核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协助制定对日轰炸目标,反对“弗兰克报告”中的轰炸前演习的建议,为波茨坦会议中的“原子外交”出谋划策,为美国政要制定相应公开文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的对日核轰炸决策。该委员会讨论产生的同苏联分享核情报、国际原子能管制的建议,开启了美国政府内部围绕原
本次论坛上,侯建新教授与李惠军老师就论坛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与对话,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下文侯建新简称侯,李惠军简称李。  李:即使主持人杨莲霞老师不突然“袭击”,我也会非常主动、积极地谈一下我的感想和体会。今天侯老师谈欧洲的历史和欧洲的智慧,如果我们不用心听的话,似乎觉得侯先生没有专门归纳、梳理和揭示欧洲的智慧。看似报告不完整,但是我恰恰觉得侯老师在讲欧洲历史的时候其实已经揭示了欧洲人的智慧,
[摘 要]1920 年代初,随着社会学传入,民意调查在中国兴起并渐成时尚。近代中国始终未成立职业化的民调公司,民调主持人通常是报刊编辑和学校师生,调查对象虽涉及各阶层,但主体部分则是在校学生及报刊读者。由于未能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基于特殊群体的调查结论上升为总体民意,加之政党宣传的影响,近代民调揭示的民意存在明显的放大现象。不过被放大的“民意”也可能包含部分真实内容,将其缩小还原为特定群体民意,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