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控制校园情境下大学生癔症发作的作用。
方法:对2002年-2011年收集的46例癔症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与健康教育,对癔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后,运用癔症健康知识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精神症状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观察心理干预前后自评量表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46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焦虑自评表及症状自评表评分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评分,干预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取心理干预校园情境下癔症发作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干预 校园情境 癔症发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29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84-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对46例大学生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与健康教育两部分,实施心理干预包括:①耐性倾听患者诉说,针对患者不同心理及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护理,以消减病症带来的恐惧。②与患者及家属互动沟通: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并举行健康教育讲座,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指导。③心理干预专业人员在与患者进行较康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可能涉及到的隐私,注意语言技巧与表达方式,充分照顾患者的羞怯感与隐私权。
1.2 心理干预方法。运用癔症健康知识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精神症状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参照焦虑自评量表,共包括20个项目,评分分为4个等级:偶或无、有时、经常、持续,积分分别为1~4分。让两组病人按指导語要求做出独立的自我评定自测。
1.3 观察目标。观察心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评分。两组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定检验水准a=0.05,若P<0.05,则表示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若相反P>0.05,则表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02-2011年期间收集了我省某大学的学生癔症病例,共46例,年级为大一至大四,男性患者有10例,女性患者有36例,患者中最大年龄为22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20.5岁;病程最长为1年,病程最短为2个月,病程平均为6个月半;癔症发作的原因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及情绪波动等。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关于癔症的诊断标准,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均无精神病家族史。
2.2 对46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具体见表1。
由此可见,癔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因性、功能性疾病,正确的诊治同时,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对缩短躯体症状消除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癔症的患者其临床症状与心理因素及情感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癔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解决其心理问题,使不良的情绪波动得到有效地疏导。本研究对46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统计分析发现,心理干预后评分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评分,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大学生校园情境下癔症发作的心理干预具有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①有利于人性化管理。通过对癔症发作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由于癔症发作表现复杂强烈,容易被误以为精神分裂症,给当事学生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大学生的发病场所为人群拥挤之所,容易引起围观和混乱;在此种情况下,由于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作用,也会出现集体癔症发作[2]。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我们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减少公共影响,第一时间通知校医务室和心理咨询中心,帮助患病大学生理智对待事件。②有利于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格健全的基础,健康和谐的人格是癔症逐渐消除的根本。大学生癔症发作得不到好的引导,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和人格塑造,严重影响了成才的步伐[3]。
研究结果表明,及时干预校园情境下癔症发作,需注意两个关键:一是减少影响因素,干预人员应将当事人置于安静环境中,稳定住当事人的情绪,促使症状逐渐缓解。心理治疗方面要做到,向患病大学生及其家长交代,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完全有可能治愈。为了消除癔症的症状,采用暗示方法,尤其是对于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4]。在施行暗示治疗时,医生应详细地询问病史,在接触病人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热情、自信,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二是提前介入,着重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及危害,帮助大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环境。也可以通过心理普查发现有癔症人格的大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指导她们科学分析问题,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参考文献
[1] 周铁燕.大学生癔症6例急诊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6,12(07):146
[2] 黄曼.军训期间大学生癔症多发的心理原因及心理护理[J].新西部(下半月).2007,5(04):162
[3] 林霞.癔症38例的生活事件、个性特征与应对方式[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8(22):37
[4] 杨小伶,苏瑛.学校突发事件处置与学生群发性癔症预防[J].预防医学情报,2004,11(3):115
方法:对2002年-2011年收集的46例癔症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与健康教育,对癔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后,运用癔症健康知识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精神症状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观察心理干预前后自评量表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46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焦虑自评表及症状自评表评分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评分,干预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取心理干预校园情境下癔症发作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干预 校园情境 癔症发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29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84-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对46例大学生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与健康教育两部分,实施心理干预包括:①耐性倾听患者诉说,针对患者不同心理及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护理,以消减病症带来的恐惧。②与患者及家属互动沟通: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并举行健康教育讲座,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指导。③心理干预专业人员在与患者进行较康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可能涉及到的隐私,注意语言技巧与表达方式,充分照顾患者的羞怯感与隐私权。
1.2 心理干预方法。运用癔症健康知识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精神症状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参照焦虑自评量表,共包括20个项目,评分分为4个等级:偶或无、有时、经常、持续,积分分别为1~4分。让两组病人按指导語要求做出独立的自我评定自测。
1.3 观察目标。观察心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评分。两组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定检验水准a=0.05,若P<0.05,则表示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若相反P>0.05,则表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02-2011年期间收集了我省某大学的学生癔症病例,共46例,年级为大一至大四,男性患者有10例,女性患者有36例,患者中最大年龄为22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20.5岁;病程最长为1年,病程最短为2个月,病程平均为6个月半;癔症发作的原因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及情绪波动等。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关于癔症的诊断标准,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均无精神病家族史。
2.2 对46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具体见表1。
由此可见,癔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因性、功能性疾病,正确的诊治同时,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对缩短躯体症状消除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癔症的患者其临床症状与心理因素及情感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癔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解决其心理问题,使不良的情绪波动得到有效地疏导。本研究对46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统计分析发现,心理干预后评分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评分,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大学生校园情境下癔症发作的心理干预具有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①有利于人性化管理。通过对癔症发作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由于癔症发作表现复杂强烈,容易被误以为精神分裂症,给当事学生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大学生的发病场所为人群拥挤之所,容易引起围观和混乱;在此种情况下,由于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作用,也会出现集体癔症发作[2]。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我们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减少公共影响,第一时间通知校医务室和心理咨询中心,帮助患病大学生理智对待事件。②有利于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格健全的基础,健康和谐的人格是癔症逐渐消除的根本。大学生癔症发作得不到好的引导,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和人格塑造,严重影响了成才的步伐[3]。
研究结果表明,及时干预校园情境下癔症发作,需注意两个关键:一是减少影响因素,干预人员应将当事人置于安静环境中,稳定住当事人的情绪,促使症状逐渐缓解。心理治疗方面要做到,向患病大学生及其家长交代,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完全有可能治愈。为了消除癔症的症状,采用暗示方法,尤其是对于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4]。在施行暗示治疗时,医生应详细地询问病史,在接触病人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热情、自信,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二是提前介入,着重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及危害,帮助大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环境。也可以通过心理普查发现有癔症人格的大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指导她们科学分析问题,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参考文献
[1] 周铁燕.大学生癔症6例急诊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6,12(07):146
[2] 黄曼.军训期间大学生癔症多发的心理原因及心理护理[J].新西部(下半月).2007,5(04):162
[3] 林霞.癔症38例的生活事件、个性特征与应对方式[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8(22):37
[4] 杨小伶,苏瑛.学校突发事件处置与学生群发性癔症预防[J].预防医学情报,2004,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