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有件貂皮大衣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妈有件貂皮大衣。该妇女的审美观一向异于常人。她买的这件貂也是同样令人动容。因为此貂的款式可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形容:毛质浓密,黑棕混杂,茧形,连帽,灯笼袖,中长款。
  这样的颜色和样式套在我妈中年发福三围相等的体型上,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想象到像什么?像熊。
  为什么说审美差的人不能买皮草呢?因为一般的貂皮大衣。穿在发福妇女身上。基本都像熊。但穿在高挑美女身上。基本都能化其腐朽,将整体气质提升为走资派贵妇。
  但是我妈买的这一款极为无可救药。胖人穿像熊。瘦人穿像沙皮熊。
  我妈穿着该貂饱受非议。在家穿,家人说像熊。在外穿,同事说像熊。人见人说像熊。
  但是,我妈对貂皮大衣渴望已久,对貂皮大衣有很深的执念。如今意淫数载终于贷款买得一貂。再加上她的审美异于常人,再加上她的自我催眠陶醉。她将所有负面言论都归结于人类的嫉妒心。
  她认为。家里人是嫉妒她活的自在,想买就买。女同事是嫉妒她貂皮高级,望尘莫及。但这些人又虚伪地不想表达自己的嫉妒本質,所以都对她采取人身打击,就都说她穿着像熊。
  这个想法和结论支撑着她穿着这件貂皮大衣度过了数个冬天。
  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如铁锤一般,打碎了她的自我催眠。
  2012年2月14。昨天下午。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跟我妈一起出门。作为一个对貂皮大衣爱不释体。倒垃圾都要披,午睡当被盖,夏天恨不得改成坎肩儿穿的中年妇女。她当然是穿着这件毛质浓密,黑棕混杂,茧形,连帽,灯笼袖,中长款的貂出行。
  我走在前面,拐过了前面一栋楼。该楼某单元门前坐着一条狼狗。此狗见我经过顿时神色凶恶,大吼特吼。
  就在此狗对我作势欲扑咆哮怒吼之时,身后一阵高跟鞋响。我妈穿着貂的身形巍然闪现。那狗当时就呆住了。
其他文献
11年,144封书信,信里,那积累起来的不到3000元的“赠予”。  11年,300公里,两地书信传递,传达的岂止是一种文字……  11年,一个29岁的小伙成了40岁的中年人,女大学生由20岁女孩成为31岁的母亲……  这两张脸,乍一看,一张脸丑陋怪异,走在街上常被人误以为“鬼来了”……而另一张脸,甜美清秀,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你永远也无法把他们连在一起。  然而,就是他们,一个在浙江丽水市松
期刊
1951年2月5日一早,又有两名战士没了呼吸。当天中午,先遣连接到电报,先遣连被授予“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每人记大功一次,并授予“人民功臣”勋章、“解放大西北”奖章各一枚。自1927年解放军建军以来,这是唯一一支每人记大功一次的建制连队。  半个多世纪前,一支先遣连从新疆进入西藏阿里。战士历经高寒、缺氧、冻饿和政治上的污名,至今无悔。只不过这段历史一直鲜为人知。  剧中演员的脸庞被晒得通红,有些
期刊
祁健是家里的独子,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仅凭微薄的收入,艰难支撑儿子上大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就在祁健刚刚大学毕业时,他查出患有白血病,晚期。  像许多遭遇不幸的家庭一样,为了给祁健治病,父母开始四处举债。祁健的病情暂时得到控制,每月一次的化疗,就要上万元,能借的亲朋好友早已借遍,钱从哪里来?父母肝肠寸断,无奈之下,决定上街乞讨。  两个年过半百的人,来到市区繁华的街道,双双给行人跪下。冬天的寒风刺骨
期刊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潜到神秘海底,一探究竟。2008年,“蛟龙号”研制成功后,他作为主创设计人员和试航员,于2009年10月3日,在南海成功试潜1000米;2010年7月13日,成功试潜3757米;2011年7月26日,成功试潜5057米。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当日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并在海底发现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地质
期刊
我一直觉得:小波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热爱,不光是因为他的文字技巧,也不是因为他建立了森严的思想营垒,而是因为他独特的感觉和品味。他以灵敏的鼻子捕捉到从这个世界里透出的,他人难以分辨的种种气味,并把它们制成了“香水”。  回顾我们的早年生活,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和小波的关系,在普通兄弟中也不多见。我们好像生来投契,在内心中很少隔膜。套用一个逻辑术语,就是有一种灵魂上的同构关系。这当然与共同的生活环境有关
期刊
那天中午,我刚上班,办公室就进来一个人,说是想贷5000元,上大学用的。我一看是个年轻小伙子,穿得很邋遢,局促地站在我面前。我对他说:“你想贷款,去信贷部门好了,符合条件自然会贷给你,找我干啥?”  前几年,我们银行发放的助学贷款也不少,但到了回收时,往往都很难。现在一见到有贫困大学生来贷款,我心里就特烦。  年轻人满脸汗水,他看着我,怯怯地说:“我已找过信贷部门了,他们说我没有担保人,这事得找行
期刊
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他的摊位。他的摊位在路边一棵小树旁,那棵小树长得歪歪扭扭很柔弱的样子,夏天稀疏的枝叶还能洒下几点绿荫,可冬天仿佛一阵大风就足以把它刮倒。  他时常使我想起那棵树。他羸弱肮脏且五指不全,每天都在这里摊开他的生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顽强地讨生活。  他的下肢残疾,行动起来很吃力,他的摊位其实也很简单,一个大木箱,装有鞋跟鞋底拉链以及修理用的各种工具,旁边摆着两只低矮的方凳供顾客坐,
期刊
6月30日,黄宗洛乘风归去,终年85岁。  他是《茶馆》里的松二爷、《大宅门》里的常公公、《泥人张》里的驼背王爷、《找乐》里的老韩头、《活着》中的福贵爹。舞台上、银屏里,他是要饭的、卖梨的、看门的、说书的、拉车的、跟包的、扛枪的……总是小角色,但他的同行们评价他是“一个演小角色的大人物”。  黄宗洛生于1926年,原籍浙江瑞安,祖上三代翰林,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名列前茅。1946年黄宗洛考入燕京大学心
期刊
黎明前的寂靜,被一阵人马的喧嚣声打破,惊醒了西北上空满天沈睡的星辰,它们不停地闪烁着明亮的眼睛,哀叹地俯视着战俘集中营前:被俘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女红军们,在马家军——前线作战总指挥马元海士兵的枪口下逼向马车,她们紧紧地抱在一起,不肯分离。马匪们用枪托、拳脚踢打着这些手无寸铁的女兵们,马车队载着女俘们在一片叫骂声、啜泣声中驶出青海省府西宁,押往贵德。春寒料峭的青藏高原,冰天雪地,朔风呼啸,西北风像
期刊
娘喝酒,每天都会喝上两盅,这是娘一生唯一的嗜好。  娘不识字,一辈子与庄稼为伴,虽劳苦,但很少忧愁,或许酒能使人快乐。后来我离开娘,去县城一家工厂打工,是做那种搬运的活计,百八十斤的贷包,扛上肩往车间里运。出的是苦力,挣的是辛苦钱。照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是不能沾上酒的,但娘说,酒这东西与贫富无关。他喝他的茅台,我喝我的小曲。若攀比,人就活的不自在了。  娘喝的是自酿酒。稻米黄酒、葡萄红酒、高粱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