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合并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 方法 选取3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6例,对照组采用激光,治疗组采用激光联合中药治疗,观察疗效,比较视力变化及复发率。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周视力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自觉症状轻者,显著增多,自觉症状中、重者显著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率显著升高,好转率、复发率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药合并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能够快速减轻症状,提高视力,减少复发,起到良好临床效果。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激光;中药
[中图分类号] R276.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12-0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多发于中青年男性,多由情绪紧张、过度劳累等原因诱发。笔者对32例中浆患者进行中药合并激光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32例(36眼),男性22例(25眼),女性10例(11眼)。年龄22~48岁,平均(38±3)岁,病程3~19个月,平均(5±2)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中心暗点、视物变形、變色等,眼底表现为黄斑区水肿、黄白点状渗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中浆,并适合激光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6例(18眼),对照组采用激光,治疗组采用激光联合中药治疗。
1.2?治疗方法
激光对照组,采用直接光凝法封闭渗漏点。根据渗漏点大小及与中心凹距离确定光斑、能量、作用时间,光斑直径50~200 μm,曝光时间0.1~0.2 s,能量50~100 mW。治疗组在激光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五苓散加减方(猪苓12 g、泽泻20 g、白术12 g、茯苓12 g、桂枝9 g),疾病初期黄斑水肿明显者加柴胡15 g、山药15 g、白芍9 g、车前子12 g;激光治疗后黄斑水肿减轻加熟地12 g、山茱萸15 g、石决明6 g、菊花12 g。传统方法煎煮,每日1剂,150 mL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3?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分为治愈、好转、未愈。眼部自觉症状分为轻(无明显眼部症状)、中(眼部症状改善)、重(眼部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视力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被检者的视线要与1.0的一行平行,距离视力表5 m,测量数值为0.1~1.5;观察两组治疗后2周、4周、1个月、2个月视力,自觉症状恢复情况,2个月后疗效,2年后复发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视力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4周、2个月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自觉症状比较
治疗后2周,治疗组患者自觉症状轻者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自觉症状中、重者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4周,治疗组患者自觉症状轻者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自觉症状中者显著减少(P<0.05)。见表2。
2.3?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痊愈率显著升高,好转率、复发率显著下降(P<0.05)。
3?讨论
目前激光是治疗中浆的常用方法,光凝可以相对缩短自然病程,有利于视力恢复[2]。但光凝治疗并不能减少复发,而且少数患者病情迁延,反复发作黄斑长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长期视物模糊和视物变形[3]。因此治疗原则是尽早消除患者症状,减少复发。笔者发现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快,视力恢复快,复发率低。本病属于中医眼科学中的“视瞻昏渺”、“视正反斜”或“视瞻有色”的范畴。《证治准绳·七窍门上·目昏花》中提到“此症谓目内外无证候,但自视昏渺蒙昧不清也,有劳神、有血少、有元气弱……,各有缘故,须当分明”。认为本病病因与气血相关,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木乘脾土、目窍失养,是本病发病初期的主要病机,随着病情迁延,肾精不足、髓海不满、黄斑失润为主要病机。在疾病初期用五苓散利水消肿为主方,配合柴胡疏肝解郁,山药健脾益气,在后期加熟地养肾填精,石决明、菊花开窍明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苓散中猪苓、茯苓能促进钠、氯及水的排泄,适合各型水肿,能减轻黄斑水肿和渗出[4]。总之,中药合并激光治疗,能够快速减轻症状,提高视力,减少复发,起到良好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0.
[2] 张蕙蓉.视网膜病临床和基础研究[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48.
[3] 宣懿,王诗园,赵培泉,等.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发荧光特点[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11):1049-1051.
[4] 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366.
(收稿日期:2012-03-12)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激光;中药
[中图分类号] R276.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12-0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多发于中青年男性,多由情绪紧张、过度劳累等原因诱发。笔者对32例中浆患者进行中药合并激光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32例(36眼),男性22例(25眼),女性10例(11眼)。年龄22~48岁,平均(38±3)岁,病程3~19个月,平均(5±2)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中心暗点、视物变形、變色等,眼底表现为黄斑区水肿、黄白点状渗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中浆,并适合激光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6例(18眼),对照组采用激光,治疗组采用激光联合中药治疗。
1.2?治疗方法
激光对照组,采用直接光凝法封闭渗漏点。根据渗漏点大小及与中心凹距离确定光斑、能量、作用时间,光斑直径50~200 μm,曝光时间0.1~0.2 s,能量50~100 mW。治疗组在激光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五苓散加减方(猪苓12 g、泽泻20 g、白术12 g、茯苓12 g、桂枝9 g),疾病初期黄斑水肿明显者加柴胡15 g、山药15 g、白芍9 g、车前子12 g;激光治疗后黄斑水肿减轻加熟地12 g、山茱萸15 g、石决明6 g、菊花12 g。传统方法煎煮,每日1剂,150 mL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3?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分为治愈、好转、未愈。眼部自觉症状分为轻(无明显眼部症状)、中(眼部症状改善)、重(眼部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视力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被检者的视线要与1.0的一行平行,距离视力表5 m,测量数值为0.1~1.5;观察两组治疗后2周、4周、1个月、2个月视力,自觉症状恢复情况,2个月后疗效,2年后复发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视力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4周、2个月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自觉症状比较
治疗后2周,治疗组患者自觉症状轻者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自觉症状中、重者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4周,治疗组患者自觉症状轻者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自觉症状中者显著减少(P<0.05)。见表2。
2.3?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痊愈率显著升高,好转率、复发率显著下降(P<0.05)。
3?讨论
目前激光是治疗中浆的常用方法,光凝可以相对缩短自然病程,有利于视力恢复[2]。但光凝治疗并不能减少复发,而且少数患者病情迁延,反复发作黄斑长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长期视物模糊和视物变形[3]。因此治疗原则是尽早消除患者症状,减少复发。笔者发现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快,视力恢复快,复发率低。本病属于中医眼科学中的“视瞻昏渺”、“视正反斜”或“视瞻有色”的范畴。《证治准绳·七窍门上·目昏花》中提到“此症谓目内外无证候,但自视昏渺蒙昧不清也,有劳神、有血少、有元气弱……,各有缘故,须当分明”。认为本病病因与气血相关,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木乘脾土、目窍失养,是本病发病初期的主要病机,随着病情迁延,肾精不足、髓海不满、黄斑失润为主要病机。在疾病初期用五苓散利水消肿为主方,配合柴胡疏肝解郁,山药健脾益气,在后期加熟地养肾填精,石决明、菊花开窍明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苓散中猪苓、茯苓能促进钠、氯及水的排泄,适合各型水肿,能减轻黄斑水肿和渗出[4]。总之,中药合并激光治疗,能够快速减轻症状,提高视力,减少复发,起到良好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0.
[2] 张蕙蓉.视网膜病临床和基础研究[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48.
[3] 宣懿,王诗园,赵培泉,等.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发荧光特点[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11):1049-1051.
[4] 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366.
(收稿日期:201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