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科迦:边陲古村的欧珠啦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珠啦的脸贴在车窗边,中午阳光打在头顶,灰色藏帽下面,脸色有些黑,神情凝重,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什么。他冲着藏族司机丹培次仁嘟囔了一串藏语,目光直射过来,脸隐匿在阴影中,布满血丝的眼珠格外分明。“我就是科迦村的生意人,欢迎来到科边迦村。”
  这位自诩“生意人”的欧珠,其实是普兰县科迦村书记。从县城驱车18公里左右,就来到这个四周被喜马拉雅山脉雪山环绕的千年古村。8月的青稞已经抽穗,金黄的油菜花点缀其中。孔雀河沿喜马拉雅山北麓南流,穿过普兰县城,流过科迦村,最后从斜尔瓦山谷进入尼泊尔境内。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阿里乃至整个西藏对外(主要是尼泊尔、印度)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平均海拔3850米,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峡谷地带,属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
  科迦——藏语“定居”之意——“既来之,则安之”。据史料记载,科迦寺于公元996年由大译师仁钦桑布创建。科迦村是以科迦寺为中心,围绕整个寺庙修建而来的,先有科迦寺后有科迦村,村因寺而得名。
  7月22日,十一世班禅大师来到藏传佛教萨迦派重点寺院科迦寺礼佛。时隔5年,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再度法驾iA-,~屋脊阿里。此时的欧珠,刚跟随阿里地区一行30多人的考察团,从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回来。
  这是个充满故事的古村,如今,正依赖于三国交界的特点成为阿里地区的典型边贸村。2018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将科迦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1月,科迦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科迦村通往斜尔瓦口岸的普兰沟,至今仍有马帮穿越的喜马拉雅千年古商道。当地著名的铁索桥从河谷底部蜿蜒着通向山顶——这是唯一一条通往尼泊尔境内的通道,也是印度民间香客及中尼印三国团队,前往神山圣湖朝圣、朝拜的中转站,以及中尼商人木材和其他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科迦村村口,几位藏族妇女开着拖拉机呼啸而过,欧珠打个招呼,拉开车门,坐在驾驶员后面,用汉语只说了一句话:“走,先去看看我们的妇女合作社。”
  8月5日中午,科迦村村口,几位藏族妇女开着拖拉机呼啸而过,欧珠打个招呼,拉开车门,坐在驾驶员后面,用汉语只说了一句话:“走,先去看看我们村的妇女合作社。”

多吉玛妇女合作社


  多吉玛已经拿着钥匙,等在科迦村妇女合作社门口。白色围墙边是两扇简易的铁质大门,墻上挂着一个金光闪闪的牌匾:普兰县妇女联合会颁发的“巾帼创业基地”。合作社的法人是多吉玛,因此合作社总被村民亲切地唤作“多吉玛合作社”。
  “其他人都去村里街道上打扫卫生了。”32岁的米玛桑姆穿着碎花衬衣,蓝色的薄羽绒服随意系在腰间,口罩上面的眼神,总有些羞涩的躲闪。她坐在写着“阿里地区水利防汛”的白色包装袋上,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张广告画,写着:科迦菜籽油,纯净、优质、美味,科迦妇女合作社。
  科迦村妇女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7月29日。当时,政府投资开垦了40亩荒地,鼓励村里需要顾家而不能出去打工的60多名妇女,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出售,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清油加工、糌粑加工等于一体的经济组织,亦涵盖日用百货、副食品和茶馆等经营范围。
科迦村妇女合作社充分利用村里无法外出务工女性的零碎时间,促进贫困妇女增收,提高致富的能力。摄影/陈无诤

  普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登记信息显示,科迦村妇女合作社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6万元,初始股东一共有10位,分别是:普布仓决、曲珍玛、旦增玛、益西玛、巴桑玛、欧珠玛、拉巴玛、多吉桑姆、米玛桑姆和次仁曲吉,每人出资0.6万元,各占10%股份。
  “地里一半种的油菜,一半种的豌豆。”欧珠挺满意妇女合作社出品的菜籽油,“很香的,纯天然,全是她们自己榨的。小瓶75块,大瓶100块。”
  合作社成立当年,米玛桑姆就成为了其中一员。“来合作社打工,每天都有80元收入,去年赚了2000多元。”她因为照顾家人没法远出打工,甚至连去普兰县城都不太方便。“之前只能打零工,有时撞运气到施工队里干些粗活,又脏又累不说,收入还不稳定。”
  妇女合作社在新开垦的平整土地上,隔年种上油菜和豌豆,深加工后出售。油菜籽榨油装到贴有标签的桶里出售,豌豆通过水泡、翻炒、磨粉等工序,制作成豌豆糌粑,都很受市场欢迎。米玛桑姆坐的那些包装袋里,则装着喂牛的饲料。
  “目前还没办法大规模营销,我们正在申请商标。”欧珠指着糌粑的包装说,“身穿阿里普兰古典服饰的科迦妇女,就是我们的代言人和模特。这种从内地定制的布袋,9元一个,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写着:来自古城科迦的豌豆糌粑。
  科迦村妇女主任多吉桑姆,仔细地算了一笔账。如果种油菜,40亩地一年能收8000多斤油菜籽,榨油大概能有4000斤,一斤油平时15元,赶上物资交流会时,还能卖得更高些。种豌豆的话,一亩地产的豌豆,可以磨300多斤糌粑,10元一斤,供不应求。“村里就能销售很多,普兰县也有不少人买。”
  “去年,我们种的是豌豆,除去种子、人工等各项开支,一亩地净收入有1300多元。”多吉桑姆说,“更重要的是,合作社里60名成员,全部都是需要照顾家的女性,没法出远门,这种在家门口挣钱的工作,很受欢迎。”
“你可要说话算话啊,我们可都憋着一股劲。村里还有400多名妇女呢,就等着妇女合作社扩大规模了。”摄影/萧秋菊
  “我们家去年收入2万多元,虽然大头还是男人挣的,但我利用闲暇时间为家里挣了钱,还是很自豪的。”米玛桑姆有些得意地说,“合作社又盖了澡堂,我现在当上了澡堂管理员,收入还会更多。”
  2018年,科迦村妇女合作社被普兰县妇联评为“巾帼创业基地”,得到了10万元奖金,这让多吉玛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合作社很受村里妇女欢迎,目前土地规模不够,有机会还要筹集资金,平整更多土地,让更多女性参与进来,真正成为家里增收的半边天。”
  “妇女合作社充分利用了村里无法外出务工女性的零碎时间,虽说挣的钱不能跟砂石料厂等大项目比,但也是因地制宜进行产业脱贫的有力探索。”欧珠坦言本来很想让自己夫人也参加合作社,但自己担任村委工作比较多,家里事情实在忙不过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合作社平时还是培训基地。去年11月22日,普兰县妇联在科迦村妇女合作社,举办了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蔬菜种植培训会。普兰县妇联邀请县农牧局技术人员、科迦村2名科技特派员,围绕大棚蔬菜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蔬菜栽培和管理技术知识,深入浅出地为参训学员进行了授课。
  普兰县委常务副书记刘鹏说,这类培训的开展,旨在满足农村妇女就业的迫切需要和开阔普兰县贫困妇女创业视野,用身边成功范例鼓励、引导贫困妇女更好地创新、创业,促进贫困妇女增收,提高村民致富的能力。
  “目前已经有不少妇女申请加入,主要是自觉申请,有工作的能力,我们都欢迎。”至于妇女合作社的未来,欧珠并不担心。“等商标下来后,销售渠道也打开了。这40亩地不够的话,村里还有1200亩地嘛,可以按照5元一斤向村民收购豌豆,和他们签合同,起码比超市贵2元呢。”
  听完欧珠书记这番话,米玛桑姆放下手机,赶紧替他捶捶背。“你可要说话算话啊,我们可都憋着一股劲。村里还有400多名妇女呢,就等着妇女合作社扩大规模了。”

旦赤砂石料场


  欧珠说的“大项目”——正是科迦村联户长旦赤之前的砂石料场,目前新的砂石场负责人,已经是边巴次仁了。作为科迦村里的致富带头人,5年来,且赤与村委会共同经营的砂石料场,吸纳了4个联户单位34户群众,带动当地群众创收20.6万元,人均增64000多元。
  俗语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旦赤的砂石料场,靠的科迦村的母亲河——孔雀河(藏名马甲藏布),发源于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峰,纵贯普兰县中部,由普兰县流入尼泊尔境内,流经印度最后注入印度洋。
  根据孔雀河普兰镇级总河长拉巴提供的资料,孔雀河在普兰境内总长110公里,流域总面积3020平方公里,属于常年河,年平均流量9.6立方米/秒,总共流经普兰6个村子,分别是仁贡村、多油村、赤德村、西德村、吉让居委会和科迦村。
  “孔雀河带来的砂石,非常丰富,质量也好,修路盖房,必不可少。”不爱说话的旦赤,难得有些小调皮,“普兰县孔雀河沿岸,一共有5个砂石料场。一般用于县里的工程项目。”
  常在普兰县几个村子溜达的藏族司机丹培次仁,熟知这几个砂石料厂的情况。“目前细沙100元,粗沙75元。沙子一方65元,石子一方45元,运费都是35元。普兰县吉让居委会的砂石厂规模最大,一年差不过能挣200万~300万元。科迦村的砂石料厂,也有100多万元。”
  旦赤所受的启发,正是吉让居委会的砂石场。因为邻近普兰县城,孔雀河那一段河床宽,起码有三四百米,经常有十多辆大卡车,排队在等着洗沙拉沙。早在2006年,吉让村就创办了普兰县第一个农村经济实体的小型企业——吉让居委会预制厂。
  旦赤向村里的30户贫困群众送去了1.5万元的米面,为3户特困群众赠送3五元。为村里争取树苗出售、防沙固沙、道路维修等项目组织劳务输出,人均增收3000多元。
  旦赤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还去“偷师学艺”过,在普兰县农牧局的帮助下建厂后,由杰阿次仁、小加布等共5人負责组织施工,为保证预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居委会预制厂先后专门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指导监督,对预制厂员工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
  吉让居委会书记贡觉次仁,对旦赤这个小伙子印象也很深,“不太爱说话,憋着一股劲。曾经还开过玩笑说,这个小伙子要放在我们这里,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且赤曾是科迦村重点培养的致富带头人,村委会也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从2012年开始,村委会和旦赤合作了5年。国家也给予了不少支持,比如挖沙机和洗沙机之类的。目前新的砂石场,负责人已经是边巴次仁了。”欧珠书记说,“我目前要多考虑到村民集体的利益,大家能够多分红。”
  曾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的旦赤,还被西藏媒体报道过——每年将砂石料场20%的收入用于访贫问苦,帮助困难群众。2016年,旦赤又向村里的30户贫困群众送去了1.5万元的米面,为特别贫困、急需帮助的3户群众赠送了3万元。同时,旦赤积极为村里争取树苗出售、防沙固沙、妇女合作社洗澡堂、霍尔乡道路维修等250万元的项目,组织劳务输出12人,人均增收3000多元。
  从科迦寺门口右拐,驱车出科迦村,就上了省道207,妇女们正忙着在村口和路边打扫卫生。不到5分钟,穿过一个猎猎作响的经幡群,北边贡嘎热瓦雪山在下午的阳光下,泛着白色的光。车子拐上一个小山坡,省道两边,抽穗的青稞,随风起舞。两只牦牛,静静地在青稞地边上吃草。
科迦村景象。摄影 / 高宝军
孔雀河带来的砂石,非常丰富,质量也好,孔雀河沿岸,共一有5个砂石料场,一般用于县里的工程项目。摄影/萧秋菊
  丹培次仁在路边停好车。“孔雀河谷的那个砂石场,就是旦赤的了。他这会儿不在,去普兰县城,忙着谈业务去了。最近有几个公路施工的招标,他想能拿下一两个。”
  藏族小伙扎巴开着卡车,不停地打着方向盘,左拐、右拐,从省道边的简易公路盘旋而下。“今天我已经拉了10多车了,这次主要是细沙,县里建筑工地用。科迦村这里位于孔雀河下游,细沙比较好,工地上都争着要。”
  相比吉让的砂石场,旦赤的规模确实不算大。这一段孔雀河谷,距离科迦村大概两公里。宽两百米左右,长估计也就三百米。两辆卡车,轮流装沙。靠近河边,堆着一个巨大的沙堆,一辆挖土机正在清理滑落下的沙子。
  “今天拉的这细沙,加上运费,也就100元左右吧。”扎巴司机坐在驾驶室,点上一支烟,狠狠抽上一口,“我们挣的就是个辛苦钱。老板是旦赤啊。一般用量比较大的沙子,是从吉让砂石场拉,科迦村这边,配送得比较多。”
  “旦赤老板看似腼腆,不太爱说话,总是喜欢笑笑,谈业务还是一把好手。”扎巴记得一年前,普兰国际边贸市场扩建时,旦赤单枪匹马就搞定了一个砂石供应项目。据普兰口岸管委会主任蒲东介绍,普兰唐嘎市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西藏和平解放后,普兰口岸边贸市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
  1995年前,普兰县边贸市场只有70间至80间无屋顶的建筑,市场条件十分简陋。1995年,普兰县政府新建了1800平方米的商業铺面房,改善了唐嘎市场的设施。2003年,县城中心地带新建了边贸市场,也就是现在赞达热·瓦迪店铺的所在地,该市场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包括219间土木结构的房屋。目前,总投资约1.94亿元人民币的普兰唐嘎国际边贸市场建设项目正在开工建设。该项目总用地面积72403.2平方米,分三期进行建设,新建总建筑面积约48266.2平方米,包括商铺506间、公租房172间等。
  “这可是个大活,我们就等着旦赤老板发个小财了。”扎巴掐灭烟头,爬上高高的驾驶舱,开着卡车走了,留下一团浓烟,在孔雀河边缓缓散去。

米久唐卡古格艺术


  扎巴的卡车,缓缓经过科迦寺门口,停车,几位妇女嬉笑着过来,卸下一些沙子,用于科迦寺的维修,这个千年古寺滋养出来的,还有阿里小有名气的唐卡画师米久。
  1976年,米久出生于阿里著名的艺术之乡——普兰县科迦村。当地因大译师仁钦桑布主持修建、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科迦寺而闻名,这里还特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天服饰。科迦寺的殿堂内有大量珍贵的唐卡、佛像和壁画。
  “米久可是科迦村难得的艺术家,如今唐卡事业也做得很不错。”像欣赏旦赤一样,欧珠书记也很为米久自豪,“25岁前独自摸索,37岁获象雄文化节大赛头奖,最终在狮泉河镇建起了自己的藏传古格画室”。
  小时候,米久常常跑到寺庙里玩耍,用懵懵懂懂的眼光,好奇地打量着墙上那些精美的艺术品。“这孩子从小就爱涂涂画画,聪明得很呢。”看着米久长大的欧珠书记,记得他儿时很多有趣的事情。
  米久的舅爷土登,当时就在科迦寺画壁画、刻雕塑、做面具,米久从小就跟随舅爷泡在科迦寺,经常吃饭都忘记回家,陶醉于寺内大量的唐卡、佛像、壁画等艺术珍品中,同时也得到了舅爷的指点和启蒙。
  童年的艺术熏陶,激发了米久的绘画天赋,让他深深爱上了唐卡、壁画。舅爷土登也为米久买来颜料和画笔,将自己的技艺,手把手地倾囊相授。米久的唐卡画艺进步非常迅速,附近的村民经常慕名找米久给家具、房檐、天花板画些装饰画。但米久并未满足于此,他越发感到自己的绘画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和提升。
  2001年,25岁的米久生活中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与相恋多年的女友曲珍结婚,另外一个就是得到安多县著名的唐卡绘画大师桑吉的垂爱,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2001年,25岁的米久生活中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与相恋多年的女友曲珍结婚,另一个就是得到安多县著名的唐卡绘画大师桑吉的垂爱,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这一年,普兰县贤柏林寺请桑吉来修缮寺里的唐卡、壁画,由于大师年事已高,一个人难以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寺里的僧人便找到爱画画的米久,以每天25元的工钱请他帮助桑吉大师。这可乐坏了独自摸索却始终得不到名师点拨的米久,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即使不给工钱,我也愿意跟着桑吉大师学画画。”桑吉引领米久,进入更广阔的唐卡艺术世界。2003年,米久第一次远离家门,来到拉萨拜访名师,在勉唐派画师克珠嘉措门下开始学习勉唐派唐卡的画法。
  勉唐画派又译“门赤画派”。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他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克珠嘉措治学严谨,看了米久的画作之后,拿出一本名家的著作,让他照着书,从最基础的画线条开始练习,一练就是三个多月,最后才教他绘画唐卡。从释迦牟尼佛、绿度母到金刚手,逐个内容地开始教授,由于米久有藏文基础,老师在教绘制唐卡的同时,还给他讲解唐卡的历史。
  “当时老师很忙,白天上班,只有中午和晚上教我们画画,还从没收过一分钱的学费,连生活费都是由老师解决的。”说起克珠嘉措老师,米久至今仍是感激不尽。
  米久很欣慰自己能成为勉唐画派的传承人之一。2009年,米久在绘画方面已经小有成就,但一件小事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最终走上了创新创业的道路。
科迦寺的殿堂内有大量珍贵的唐卡、佛像和壁画,小时候,米久常常跑到寺庙里玩耍。这是科迦寺内的坛城。摄影/萧秋菊
  当年9月,米久送大儿子到阿里地区上小学,恰逢刚创办的阿里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得知消息后,米久非常激动:“我当时画唐卡虽然有了一点基础和成绩,但在这么多年学艺的过程中,越发感觉到文化知识的重要,同时也很想学一点国画、油画、素描方面的知识。”就这样,米久报名工艺美术专业。实践课上,米久参观了古格王朝遗址。数百年前的古格王朝吸收和融合各地的艺术精华,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古格壁画艺术。在遗址的红殿和白殿,一幅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格壁画带给米久深深的震撼。
  在那一瞬间,米久感觉自己数十年来学习的各种派别唐卡绘画艺术、各种类型的绘画技巧都有了方向,他希望自己的画笔不仅仅只是追寻艺术的精进,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西藏的唐卡和壁画不仅仅是藏在千年古寺里,更要变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我觉得自己有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
  2013年3月毕业后,米久多方筹集资金,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古格艺术有限公司,将创业与发扬古格文化结合起来,同时还带动了许多有绘画梦想的当地青年就业。
  23岁的达瓦格桑是阿里地区改则县人,2014年来到公司,跟着米久学习了4年的绘画。“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是因为没有就业的地方,自己只能在家放羊,现在画画技术进步很快,每个月还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
  与此同时,米久开始想办法扩大唐卡的销售渠道。“销售渠道打开了,公司规模就可以扩大,带动更多人就业,近几年阿里各县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我觉得可以通过网络扩大古格特色唐卡影响力,从而增加销量。”
  面对阿里如火如荼的旅游,米久还积极创新,创造性地制作出手工艺品“古格木版画”,荣获2017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希望西藏的唐卡和壁画,不仅仅是藏在千年古寺里,只能拿着手电筒观看,还能放在更大、更明亮的展台上,让所有人都能欣赏到。”从科迦村走出的艺术家米久,梦想越过雪山,投射到更远的远方。

欧珠集体边贸公司


  欧珠的梦想同样投射到雪山的另一边——和科迦村近在咫尺的尼泊尔——在普兰县城东南56公里处的尼提山口,孔雀河由此出境,河东是科迦村斜尔瓦组,河西是尼泊尔胡木拉县的雨莎村,口岸以斜尔瓦组的名称命名。
  “作为科迦村村委书记,我不能仅仅像旦赤和米久一样,还是要考虑大家如何集体富起来。”出生于尼泊尔的欧珠,很了解雪山那边的情况,“随着西藏边境地区逐渐富裕起来,也带动了尼泊尔边境地区的发展,靠近科迦村这边尼泊尔的几个村镇,商机很大啊。”
  普兰县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东南部,与印度、尼泊尔接壤,是中国12个三国交界县之一。作为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边民往来交流的重要通道,普蘭自古以来就是边贸重镇,199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沿边开放口岸。而科迦村,更是处于中尼边贸的最前线。
  “2017年,全县边民互市贸易总额为2000多万元人民币。边贸市场内的外籍商户现在有357户,大多数来自尼泊尔,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边贸市场越来越兴旺,每年6—11月能吸引大量的游客,这也带动了普兰本地的商业繁荣和充分就业。”普兰县商务局局长强久卓玛说,与1995年前后只有几十家商铺、零零散散的边民互市相比,现在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
  8月正是边贸市场最旺的季节,看似简陋的市场,虽然规模不算大,但鳞次栉比的店铺,充满异国风情的服装鞋帽、纱巾披肩、香水香料和木碗等工艺品,加上往来其间的香客、背夫和各地的旅游者,使这里颇有国际化小城的风情。
  欧珠说到激动处,手不由挥动起来。“这个事情我考虑很久了,绝对不是一时冲动。如果我个人挣钱,早就挣了,目前考虑的,还是如何带领科迦村村民一起挣钱致富。”
  巴琼的家乡在尼泊尔胡木拉区扎木斯县,从1993年到普兰后,他就一直以边贸为生,生意从小做到大,在普兰县城颇有名气。“虽然去年经济不太景气,店里的利润有几十万元,房租一年只要数千元。每天进口的商品总值不超过8000元就可以免税,即使超过的话纳税比例也不太高。在尼泊尔,像我这样做边贸生意富起来的人可多了。”
  来自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对外贸易处(边境贸易管理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西藏自治区边民互市贸易货物总值9995.17万元,同比增长1.7倍。其中,亚东口岸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6503.3万元,同比增长8.3倍;普兰口岸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2259.3万元,同比增长0.87%;吉隆口岸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1232.6万元,同比增长59.3%。
  随着亚东、吉隆、普兰试点边民互市贸易便利化政策的成熟,2018年西藏自治区批准设立亚东、吉隆、普兰三个边民互市贸易区,在迈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的同时,也为边境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市场资源和产业支撑。
  这无疑是特别打动欧珠的利好消息。“我今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成立科迦村集体边贸公司,目前普兰镇已经批了,我这两天到县里再跑跑,争取尽快批下来。”
  7月14日,欧珠特意跟着阿里地区的考察团,去了一趟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真的是开了眼界,华西村的集体公司,搞得特别好,非常有启发。华西村的书记吴协恩,特别有魄力。”
俯瞰科迦。摄影 / 刘蜀雯
口岸以前只能做点盐羊交易,现在经营的是藏红花、木碗、毛毯、铜器、珊瑚、蜜蜡、绿松石等,生意越来越好。摄影/萧秋菊
  华西村隶属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0340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曾经备受关注的华西村,如今却低调很多。在2017年时,华西村就被传出负债已经高达400亿元,钢铁产业、纺织业等各种产业都有所下滑。华西村目前正从原来的钢铁、纺织、旅游、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向新能源汽车、医疗、教育等新兴产业转型。
  欧珠并未考虑这么多,他还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愿景中。“其实去华西村之前,我们村委会已经讨论好了,成立科迦村集体边贸公司,是今年的头等大事。去年下半年,尼泊尔工作组过来考察,我会说尼泊尔话,还见了他们的财政部部长。尼泊尔经济和中国相比,至少差20年,目前商机实在太多了。”
  8月5日下午,欧珠站在科迦村妇女合作社的院子里,说到激动处,手不由自主挥动起来。“这个事情我考虑很久了,绝对不是一时冲动。如果我个人挣钱,早就挣了,目前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带领科迦村村民一起挣钱致富。”
  2013年6月1日,欧珠成立了施工队,当时是5.7万元的注册资金。2017年因为当选科迦村书记,就退出不做了。“我转接的时候,现金还有80多万呢,我负责施工队的时候,3年起码挣了有100多万元。”
  “公司还没成立,市场已经联系好了。”欧珠对自己的商业头脑和挣钱能力,还是颇为自信。“我已经充分调查到市场需求了,科迦村集体边贸公司成立后,绝对一开始就能赚钱。”
  在欧珠的规划中,科迦集体边贸公司,最开始的客户,就是边境的尼泊尔村镇。“目前尼泊尔的边境村镇在中国经济的带动下,发展也很迅速,尤其对基建材料的需求很大。钢筋啊,水泥啊,钢材啊,之类的,特别需要。这些我都已经在拉萨找到货源了。我去拉萨开会间隙,到处去做调研,收集了差不多300~400张名片,有啥需求,一个电话就能搞定。”
  对于公司具体的落地,欧珠亦是了然于胸。“场地、货运、市场都没问题。资金也没事,科迦村有150户,693个人。召集个村民大会,即使每户出一万元,公司也能成立,之后每年都能分红了。哪怕有几户不参加,也不影响。目前关键就是县里能尽快审批下来,拿到营业执照。”

科迦村斜尔瓦口岸


  近水楼台先得月。欧珠自信的核心,还是科迦村的这个斜尔瓦口岸——地处普兰边贸的最前沿。斜尔瓦口岸距普兰县城25公里,距离科迦村的斜尔瓦组,仅仅一河之隔。位于中尼边境的9号界桩处,由北向南的孔雀河把大山一劈两半。
  按照时任普兰县委书记,如今阿里地区区委书记高宝军的说法,这是个老口岸,开放于1954年,1962年设立海关,1962年因中印关系恶化口岸和海关一起关闭,1991年恢复通关,并恢复和设立海关、动检、边检、边贸服务管理等机构,1992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一类口岸。
  高宝军坦言这个口岸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货物贸易。每年,尼泊尔商人用马驮人背羊群捎的办法,把当地产的藏红花、木碗、铜壶、装饰品等土特产和手工艺品运到这里,再雇车运到普兰县城市场上销售;返回时,又把普兰市场上的羊毛、羊绒等初级牧业产品和烟酒百货、食盐等日用品用车辆运送到这里,再用马驮人背羊群捎的办法运回去,在当地销售。
  二是劳务输入。尼泊尔有大量富余劳动力,且苦力好,工价低,深受普兰备用工单位欢迎,大批的尼泊尔人被雇过来,大大地缓解了普兰当地工人少、工价高的问题,降低了建设成本。
  三是游客的出入境管理,每年有大量的印度和尼泊尔香客和商人,从这个口岸入境。
  在边境住了这么多年,尼泊尔人也好,印度人也罢,从家门前进进出出,对他们说已经十分习惯了。普兰县城人看到尼泊尔人、印度人,就像看到自己的邻居一样平常。
  今年刚好80岁的科迦村斜尔瓦组贡觉老人,家就在山道旁,经常会看到喝得醉醺醺的尼泊尔年轻人,从他们家庭院路过,带着在普兰县城买的生活用品,回到山谷另一侧自己国家的自己的村子里。
  贡觉的老伴名叫仓决,比他大一岁。在边境住了这么多年,尼泊尔人也好,印度人也罢,从家门前进进出出,对他们来说已经十分习惯了。像他们一样,普兰县城人看到尼泊尔人、印度人,就像看到自己的邻居一样平常。普兰边贸市场的门口,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一起打台球,几乎是每天常见的一幕。
  普兰人文学者周文强介绍说,西藏阿里地区边境、边界线长达1116公里,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只有普兰县才开放通商口岸。普兰县边境、边界线长达400多公里,而且是阿里唯一的三国交界县,科迦村是其最重要的边境、边界通道。
  科迦村全村分三个作业组,其中两个组守着科迦寺,另一个就是贡觉家所在的斜尔瓦组,建在半山坡上。从贡觉家再往前走200米,就是中尼边境的铁索桥了,铁索桥下,孔雀河水,从中国静静地流入尼泊尔,千百年皆是如此。
  “科迦村斜爾瓦组做边贸生意,简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在普兰工作生活过几十年的“藏二代”周文强眼里,贡觉老人家对岸光秃秃的荒山上那一条清晰可见的羊肠小道,就是尼泊尔境内通往科迦的唯一通道,相当于尼泊尔的“茶马古道”。
  目前尼境内交通不便,除了国境边有两个小村子外,多数商品需要通过马匹、骡子或人扛肩挑的传统方式,要走两天路翻越两座大山才可到达科迦村。“一些印度客商交易量大,比较有钱,他们会采取顶级的交通方式——租用私人直升机,直接将货物运到中尼边境线上。”周文强说。
  1993年,巴琼和父亲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普兰县。“赶着40多只羊,驮着红米和一些木制品到普兰交易,再从普兰驮回盐,这也是尼中之间自古就有的‘盐羊古道’。那时普兰口岸的路还没有修通,尼泊尔商人得赶着羊翻山越岭,走许多天才能到普兰的边贸交易点,晚上只能住在山洞或帐篷里。”   “近几年,中国这边路也通了,电也有了,条件越来越好,中国政府还把边贸交易点搬到新县城。现在从口岸到县城拉货,可以随时雇到车子。”对于边境口岸的变化,巴琼尤其感同身受,“以前只能做点盐羊交易,现在经营的是藏红花、木碗、毛毯、铜器摆件、珊瑚、蜜蜡、绿松石等,生意越来越好了。”
  46岁的尼泊尔商人木贡多吉,在普兰县城边贸市场,开的就是珊瑚店。他家乡在尼泊尔的藏族村庄木贡村,妻子和4个孩子目前都住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每次回尼泊尔进货,都是先从加德满都坐小飞机到雨萨,再乘直升机从木贡到斜尔瓦旁的村庄降落,然后入境。“小飞机价格人民币1060元左右。直升机一次一般4个人,每人人民币312元左右。”
  每天8点左右,多吉会雷打不动地起床拜佛磕长头。8月5日晚上10点左右,妻子打过来视频电话,多吉还羞涩得不好意思接,然后拿出手机,展示在加德满都的漂亮大女儿的照片。“我在普兰没有亲戚。不过有个世交次仁,也经常会照顾我的生意。经常一个人在普兰,和家人聚少离多。每年能挣几十万元,已经心满意足了。”
  普兰县虽然海拔高,但因为一条孔雀河穿城而过,小气候相对湿润、降水丰沛。从县城出发10公里左右,就来到了边境上的斜尔瓦村,中尼9号界桩的另一侧就是尼泊尔的雨莎村。隔河望去,雨莎村里一排排屋舍正在建设中,从普兰采购的空心砖等建筑材料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建筑工地。
近几年,中国这边路也通了,电也有了,条件越来越好,政府还把边贸交易点搬到新县城。从县城出发10公里左右,就来到了边境上的斜尔瓦村,中尼9号界桩的另一侧就是尼泊尔的雨莎村。 摄影 / 陈无诤

  “那里也正是科迦村村民致富的希望所在。”欧珠书记现在担心的是,目前已经8月份了,距离年底只有4个月,科迦村集体边贸公司,能否顺利批复下来。“虽说截至目前科迦村有24户96人建档立卡群众如期脱贫,如何巩固却还是大问题。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要缩短贫富差距,差距,差距。”
  科迦,在藏语中便意为“依附于此地,扎根于此地”。科迦村的孔雀河边,还流传着仙女雍卓拉姆的故事。相传,她是八大藏戏之一《诺桑王子》中的王妃,由于与王子恩爱有加,引起其他后妃忌妒。上千名后妃与巫师便用计支开诺桑王子,并趁机向仙女发动进攻,迫使雍卓拉姆飞向天庭。
  孔雀河现在岸边古宫寺院的山坡上,有处山体呈现开裂状,当地人认为那就是仙女飞天之处。有一种说法是,仙女飞天后,孔雀河的索桥上便布满了美女,她們中有藏族人,也有尼泊尔人、印度人,各自穿着奇装异服,身披多彩沙丽,彩云一般地在桥上飘来飘去。
  或许,这也正是欧珠和科迦村村民们的美好愿望吧。他黑黢黢的脸庞,更加映衬出布满血丝的眼珠,红得像多吉商店的珊瑚。欧珠突然沉默下来,目光越过斜尔瓦口岸,久久地停在远处连绵不绝的珠穆朗玛的雪山上。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全球突发事件频发,中国近期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级地震、“2008雪灾”、2003年的烈性传染病SARS,美国的“9·11”和“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的海啸……这些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和影响,也使得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简写为EM)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所谓应急管理,是为了降低突发灾难性事件
田中首相带着恢复日中邦交的希望直飞北京    1972年9月25日,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首的日本政府代表团乘坐日航DC-8型专机,于8时10分从东京羽田国际机场起飞,带着恢复日中邦交的希望,径直向远距3000多公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飞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本首相首次访华。  1971年7月15日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和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在全世
那天就要离开拉萨了,好像时间过得特别快,近一个月“重走父辈进藏路”的西藏之行要结束了,站在宽阔的布达拉广场上,仰望布达拉宫那金色的宫顶,回看雄伟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蓝天白云之间,不知怎么搞的,总有点恋恋不舍,心里酸酸的,当列车驶出拉萨站,看着西郊、堆龙德庆等地闪过眼前时,眼眶中不禁充满了泪水,心里默默地念着:再见了,西藏!再见了,拉萨!古稀之年的我,还能再回来看你吗?毕竟在这里,度过了11年
从1955年万隆会议中非领导人执手相握,到2006年非洲各国首脑齐聚北京;从中国支持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走独立自强的道路,到非洲国家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中非建设者奋战丛林,用鲜血和汗水铺就坦赞铁路,到新世纪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累累硕果;从1956年4月第一个中国文化艺术团访非,到新时期中非文化交流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历史已经见证了中非友好合作的一座座里程碑。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为中国与东盟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必将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机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今后的正常运行,还将面临着新的考验,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还需要我们对一些问题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    十年“修行”,终成“正果”    近10年来我们翘首以待的自贸区协议开始在中
文化外交与国际关系一样古老,它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外交是国家和民族间文化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治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外交活动迈向成熟的标志。在现代意义上,源于人类古老文化交流活动的文化外交是对国家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的直接支持,其内涵、形态以及对一国总体外交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早期传统外交的分工布局。当下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正赋予文化外交全新的地位和价
这是一次对亚欧大陆和非洲热土的重要访问,这是一次友谊之旅、互信之旅、合作之旅。  应亚美尼亚共和党、罗马尼亚政府、斯洛文尼亚政府、肯尼亚政府、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11年4月11日至24日对上述五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中联部部长王家瑞,中央外宣办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文化部部长蔡武,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广电总局副局长张
2008年第四季度,十多个国家举行了大选或议会改选,芬兰、智利、捷克、莫桑比克、委内瑞拉等国还进行了全国性地方选举。总体看,国际金融危机对政党政治影响逐步显现,政党关注点向经济、民生领域集中,固有矛盾和问题依然难以消弥。    金融危机牵动新一轮党争    一是金融危机关乎选民切身利益和政党前途命运。金融危机引发民众担忧和不满情绪,惩罚性与期待性投票明显增加。金融危机成为美国共和党“软肋”和败选的
编者按:  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战略格局中,主要大国纵横捭阖。本刊特择取其中主要几组三角关系进行深入割析,以飨读者。  进入21世纪,中美欧关系不断演变,互动频繁,推动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随着中国崛起并日益成为重大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一个中美欧各执一边的新战略三角正逐步形成,三边的平衡性有所增强。中美欧三角是国际格局中最复杂、最重要的战略三角,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较长时期全球格局走势。    美
嘉黎县人民政府曾经从仁郭迁至达玛村,走茶马古道,一次性搬迁也没用多少时间。图为达玛老县城遗址。(马庆可 / 供图)第一次搬迁  为了了解当时仁郭老县城的有关情况,在嘉黎镇当过三年党委书记的现任县人大副主任罗杰同志热心地带领下,笔者采访了现年73岁的嘉黎乡老乡长仁青平措。仁青平措说,县城设在仁郭时没有公路,人员进出走茶马古道。四川到拉萨的茶马古道,有32个驿站,仁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如果上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