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如果能更好地展开审美教育则能促使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构筑起文学性强的语文课堂,促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一、增移换删,感受典型形象
学者杨朴、郭馥铭在研究中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文学性整体感受增强为原则。通过增移换删等方法,能促使学生对文章中的典型形象产生更具体的感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删除掉文章中一些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或将其替换成其他的词句,然后分析对人物形象是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文章,其中有不少人物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林黛玉、王熙凤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尝试用增移换删的方法,修改文章中的部分细节内容,并尝试感受其中的典型形象。如可以让学生思考,文章在多处都谈到了林黛玉在見到其他亲人时行礼的场面,尤其是其中对于座位的选择等方面,显得尤为细致。是否可以将其中的相关内容删除,如果删除的话,对于体现人物的典型形象是否会有影响。又如,文章详细地写了林黛玉见贾母等人的场景,但是却并没有写见贾赦的场面,作者为何要省略这部分内容呢,如果让你来补写这段内容的话,你会如何描写林黛玉和贾赦的人物形象呢。这些问题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感受到了文章中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和其性格,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在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开拓视野,感受到人生的多姿多彩,体会到人生的趣味。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文章典型形象的兴趣,促使学生对其中的典型形象形成更深刻的审美认知。
二、关注整体,感受思想境界
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碎片化的分析方法,这破坏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教师可以让学生整体性地阅读文章,这样能让学生产生更完整的认知。
《阿房宫赋》一文的文字较为艰深,这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难度,且这篇课文从多种角度生动细腻地进行描写,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学习难点较多。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教师首先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探究这篇文章能给人什么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了解作者在每一部分所描写的内容,但是却并不直接武断地判断文章讲述了什么。学生发现,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有不少描写阿房宫的文字,写到了其外观和内部构造的雄伟,还写了其中的美女和珍宝。但是,展现阿房宫的场景并不是作者主要的写作内容,展现秦始皇的贪欲、挥霍,并找到其和秦朝灭亡之间的关系,这才是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和贾谊的《过秦论》进行对比,探究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梳理了整篇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文章从叙述到议论,最后到讽谏的写作过程,了解了文章的深刻思想。
在尝试探究作品思想境界的过程中,教师更要让学生整体化阅读,如果能辅助阅读作者在各个时期的不同作品,或阅读其他作者同类型的作品,则能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有更完整的了解。
三、多元对比,提升审美能力
多元对比也是一种拓展阅读的好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若干描写对象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分辨孰优孰劣,找到这些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蜀道难》和《登高》分别是李白和杜甫的作品,两位诗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这两首诗歌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学性,且描写内容也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各种方面入手进行审美。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攀登山岳后的所见所感,但是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如有学生发现,《蜀道难》用很细腻的手法展现了蜀山的具体风貌,写出了蜀山奇丽的风光,描写十分细腻。但是《登高》却主要写的是登上山后看见的周围景观,且主要写的是整体风貌。还有学生提出《登高》中有更多展现作者情感的内容,体现了作者在老病交加时期感到报国无门的悲哀心情,而《蜀道难》则纯粹歌咏山水风光,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比提高了对两首诗歌的感受。
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扩充知识层面,并提高对同类作品的审美比较能力,进而对文化和作品的文学性有更深入的感受。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构筑起文学型语文课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作者的思想境界有深入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些方法都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增移换删,感受典型形象
学者杨朴、郭馥铭在研究中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文学性整体感受增强为原则。通过增移换删等方法,能促使学生对文章中的典型形象产生更具体的感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删除掉文章中一些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或将其替换成其他的词句,然后分析对人物形象是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文章,其中有不少人物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林黛玉、王熙凤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尝试用增移换删的方法,修改文章中的部分细节内容,并尝试感受其中的典型形象。如可以让学生思考,文章在多处都谈到了林黛玉在見到其他亲人时行礼的场面,尤其是其中对于座位的选择等方面,显得尤为细致。是否可以将其中的相关内容删除,如果删除的话,对于体现人物的典型形象是否会有影响。又如,文章详细地写了林黛玉见贾母等人的场景,但是却并没有写见贾赦的场面,作者为何要省略这部分内容呢,如果让你来补写这段内容的话,你会如何描写林黛玉和贾赦的人物形象呢。这些问题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感受到了文章中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和其性格,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在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开拓视野,感受到人生的多姿多彩,体会到人生的趣味。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文章典型形象的兴趣,促使学生对其中的典型形象形成更深刻的审美认知。
二、关注整体,感受思想境界
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碎片化的分析方法,这破坏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教师可以让学生整体性地阅读文章,这样能让学生产生更完整的认知。
《阿房宫赋》一文的文字较为艰深,这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难度,且这篇课文从多种角度生动细腻地进行描写,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学习难点较多。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教师首先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探究这篇文章能给人什么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了解作者在每一部分所描写的内容,但是却并不直接武断地判断文章讲述了什么。学生发现,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有不少描写阿房宫的文字,写到了其外观和内部构造的雄伟,还写了其中的美女和珍宝。但是,展现阿房宫的场景并不是作者主要的写作内容,展现秦始皇的贪欲、挥霍,并找到其和秦朝灭亡之间的关系,这才是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和贾谊的《过秦论》进行对比,探究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梳理了整篇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文章从叙述到议论,最后到讽谏的写作过程,了解了文章的深刻思想。
在尝试探究作品思想境界的过程中,教师更要让学生整体化阅读,如果能辅助阅读作者在各个时期的不同作品,或阅读其他作者同类型的作品,则能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有更完整的了解。
三、多元对比,提升审美能力
多元对比也是一种拓展阅读的好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若干描写对象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分辨孰优孰劣,找到这些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蜀道难》和《登高》分别是李白和杜甫的作品,两位诗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这两首诗歌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学性,且描写内容也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各种方面入手进行审美。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攀登山岳后的所见所感,但是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如有学生发现,《蜀道难》用很细腻的手法展现了蜀山的具体风貌,写出了蜀山奇丽的风光,描写十分细腻。但是《登高》却主要写的是登上山后看见的周围景观,且主要写的是整体风貌。还有学生提出《登高》中有更多展现作者情感的内容,体现了作者在老病交加时期感到报国无门的悲哀心情,而《蜀道难》则纯粹歌咏山水风光,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比提高了对两首诗歌的感受。
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扩充知识层面,并提高对同类作品的审美比较能力,进而对文化和作品的文学性有更深入的感受。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构筑起文学型语文课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作者的思想境界有深入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些方法都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