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就泰兴市而言,农村人口占65%以上,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我们围绕“当前农民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期望党委、政府做什么”等内容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560份,收回1450份,召开农村各类人员座谈会12次,召开部门座谈会1次,走访5个部门。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泰兴市农村的基本情况,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相应作了一些思考,提出了对策建议。
1、农民人均收入稳步提高,幸福感较强,但收入差距加大,农民的致富愿望非常迫切。
随着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粮食直补等政策落实到位,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上升,全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477.28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民幸福感也不断增强。调查中,有81%的农民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但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收入差距拉大。目前城乡收入比为2:1,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长期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前6位的乡镇平均数比后6位平均数高2108元,全市367个村居中尚有68.9%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数;富裕的农民家庭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困难家庭年现金收入不足1000元。二是农民增收后劲略显不足。绝大部分农民收入来自于各类工资性收入,2007年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3457.75元,占纯收入的53.4%;全市尚有5%的“纯农户”收入增长难度很大,距离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的小康标准还比较远。调查中,在“你认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栏目中,45%的农民选择“干部如何帮助群众致富、增加收入”,表明广大农民致富的愿望是迫切的。但“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这是实现致富愿望的最大障碍。
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初步建立农民医保体系,但农民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反响强烈。
2007年,我市参合农民102.1459万人,参合率为99.6%,受益面在15%左右。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做到了“广覆盖,低水平”,也得到了大部分农民的认同,但仍有不少农民对合作医疗有看法:一是定点医院收费规范,农民利益受损。定点医院检查多、药品贵、费用高。二是报销医药费比例尽管有所调整,农民得到的实惠与愿望仍有差距。此外,报销手续繁琐、报销程序欠透明也挫伤了部分群众参保的积极性。三是外出打工人员要享受医疗保险极不方便。从总体上看,“建立农村医疗保险,解决看大病难”的诉求位居前列。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农民对环境建设的需求、愿望仍非常迫切。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仍十分薄弱,远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面上建设的不平衡,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呼吁仍很急切。调查中,在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64%的农民选择“修好路桥,解决出行难”。农民反映,少数村主干道、通组路道仍未到位,出行难、行车难,危险桥梁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边界的村与村之间道路难通。全市尚有部分乡镇喝不上长江水,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威胁。一些村内河道常年得不到疏浚整治,影响灌溉和防洪排涝,有的河道甚至丧失了使用功能,等等。
4、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但教育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我市作为“教育之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远落后于城区的实际问题;边缘乡镇招收教师难,即使偶尔招到了,不长时间也会“远走高飞”,优秀教师不安心、流向城区的现象日趋明显;有些农民为了子女上学,不惜到城里租房子,“借读”现象相当普遍,更多的农民则是无法承受教育费用,只得在农村就读:子女非义务阶段学习费用让普通农民承受较大压力,培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的费用是其实际家庭收入的数倍,百姓感到负担很重;此外,职业教育如何直接服务“三农”,走出校园,走向田园,发挥知识生产力的转化作用,也是农民十分期待的。
5、镇村文化建设举步维艰,低俗落后文化不断侵蚀市场,健康向上的有益文化异常缺乏。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市,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得到加强。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表现在:(1)阵地欠缺,基础设施落后,利用效率低。据调查,2007年底,全市22个乡镇中尚有3个无站房乡镶、4个不达标乡镇。我市乡镇文化活动阵地真正能长年开展活动的不到一半。从问卷调查看,经常去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农民占13%,偶尔去的占27%,一次没有去过的占23%,还有37%的人根本不知道文化站在哪里。(2)文艺骨干缺乏,文化队伍解散,群众文化活动少。调查中发现,目前文化站大都是站长一人,没有专门的文化经费,过去的文化队伍已经解散多年,一些文艺骨干已经不再从事文化工作,少数文艺工作者凑成农村“表演队”,有些演变成“哭丧队”,成为散布庸俗文化的宣传队。调查中,在问及“你平时主要娱乐活动”时,64%的农民选择打麻将(牌)或看电视。这说明,农村缺乏系统的、配套的、健康的、娱乐性强的文化载体。(3)民间文化、乡土文化、特色文化日渐萎缩。许多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和表演绝活已经或正在消失,如一些传统的木偶、花鼓、小戏等正面临绝境。
6、农民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完善,但村干部的素质与农民的期望值仍有不小差距。
近年来,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推进“双带一争”、“双创一建”工程,通过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便民服务承诺制”,干群关系比以前改善了。从问卷看,87%的农民认为村委会选举体现了多数村民意志,82%的农民认为村干部素质好、办事公道,93%的农民认为惠农政策已落实到位,79%的农民认为村集体民主理财真正落到实处。从调查中可看出,村干部的素质与老百姓的期望值仍有差距。在对地方党委、政府评价的调查中,认为“一般”或“不满意”的占36%。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以教育培训为先导,着力提升农民“四项素质”。从目前农村农民教育机构看,在乡镇有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校、人口学校、计生学校、劳动培训学校、党员干部电教中心等,机构臃肿,资源分散。可以将上述机构统一合并为“教育培训中心”,由宣传、劳动、农业、农技、计生、教育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参加,充分利用闲置校舍、闲置房屋设备。在市一级可设立“教育培训管理办公室”,统一全市的教育培训规划、方案、措施的协调、落实,实现归口管理。在教育培训中,重点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法律素质、创业技能素质和卫生健康素质。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逐步解决农民关注的深层次问题。一是教育。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一方面,针对现在教师就业处于“供过
1、农民人均收入稳步提高,幸福感较强,但收入差距加大,农民的致富愿望非常迫切。
随着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粮食直补等政策落实到位,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上升,全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477.28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民幸福感也不断增强。调查中,有81%的农民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但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收入差距拉大。目前城乡收入比为2:1,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长期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前6位的乡镇平均数比后6位平均数高2108元,全市367个村居中尚有68.9%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数;富裕的农民家庭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困难家庭年现金收入不足1000元。二是农民增收后劲略显不足。绝大部分农民收入来自于各类工资性收入,2007年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3457.75元,占纯收入的53.4%;全市尚有5%的“纯农户”收入增长难度很大,距离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的小康标准还比较远。调查中,在“你认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栏目中,45%的农民选择“干部如何帮助群众致富、增加收入”,表明广大农民致富的愿望是迫切的。但“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这是实现致富愿望的最大障碍。
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初步建立农民医保体系,但农民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反响强烈。
2007年,我市参合农民102.1459万人,参合率为99.6%,受益面在15%左右。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做到了“广覆盖,低水平”,也得到了大部分农民的认同,但仍有不少农民对合作医疗有看法:一是定点医院收费规范,农民利益受损。定点医院检查多、药品贵、费用高。二是报销医药费比例尽管有所调整,农民得到的实惠与愿望仍有差距。此外,报销手续繁琐、报销程序欠透明也挫伤了部分群众参保的积极性。三是外出打工人员要享受医疗保险极不方便。从总体上看,“建立农村医疗保险,解决看大病难”的诉求位居前列。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农民对环境建设的需求、愿望仍非常迫切。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仍十分薄弱,远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面上建设的不平衡,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呼吁仍很急切。调查中,在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64%的农民选择“修好路桥,解决出行难”。农民反映,少数村主干道、通组路道仍未到位,出行难、行车难,危险桥梁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边界的村与村之间道路难通。全市尚有部分乡镇喝不上长江水,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威胁。一些村内河道常年得不到疏浚整治,影响灌溉和防洪排涝,有的河道甚至丧失了使用功能,等等。
4、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但教育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我市作为“教育之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远落后于城区的实际问题;边缘乡镇招收教师难,即使偶尔招到了,不长时间也会“远走高飞”,优秀教师不安心、流向城区的现象日趋明显;有些农民为了子女上学,不惜到城里租房子,“借读”现象相当普遍,更多的农民则是无法承受教育费用,只得在农村就读:子女非义务阶段学习费用让普通农民承受较大压力,培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的费用是其实际家庭收入的数倍,百姓感到负担很重;此外,职业教育如何直接服务“三农”,走出校园,走向田园,发挥知识生产力的转化作用,也是农民十分期待的。
5、镇村文化建设举步维艰,低俗落后文化不断侵蚀市场,健康向上的有益文化异常缺乏。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市,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得到加强。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表现在:(1)阵地欠缺,基础设施落后,利用效率低。据调查,2007年底,全市22个乡镇中尚有3个无站房乡镶、4个不达标乡镇。我市乡镇文化活动阵地真正能长年开展活动的不到一半。从问卷调查看,经常去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农民占13%,偶尔去的占27%,一次没有去过的占23%,还有37%的人根本不知道文化站在哪里。(2)文艺骨干缺乏,文化队伍解散,群众文化活动少。调查中发现,目前文化站大都是站长一人,没有专门的文化经费,过去的文化队伍已经解散多年,一些文艺骨干已经不再从事文化工作,少数文艺工作者凑成农村“表演队”,有些演变成“哭丧队”,成为散布庸俗文化的宣传队。调查中,在问及“你平时主要娱乐活动”时,64%的农民选择打麻将(牌)或看电视。这说明,农村缺乏系统的、配套的、健康的、娱乐性强的文化载体。(3)民间文化、乡土文化、特色文化日渐萎缩。许多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和表演绝活已经或正在消失,如一些传统的木偶、花鼓、小戏等正面临绝境。
6、农民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完善,但村干部的素质与农民的期望值仍有不小差距。
近年来,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推进“双带一争”、“双创一建”工程,通过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便民服务承诺制”,干群关系比以前改善了。从问卷看,87%的农民认为村委会选举体现了多数村民意志,82%的农民认为村干部素质好、办事公道,93%的农民认为惠农政策已落实到位,79%的农民认为村集体民主理财真正落到实处。从调查中可看出,村干部的素质与老百姓的期望值仍有差距。在对地方党委、政府评价的调查中,认为“一般”或“不满意”的占36%。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以教育培训为先导,着力提升农民“四项素质”。从目前农村农民教育机构看,在乡镇有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校、人口学校、计生学校、劳动培训学校、党员干部电教中心等,机构臃肿,资源分散。可以将上述机构统一合并为“教育培训中心”,由宣传、劳动、农业、农技、计生、教育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参加,充分利用闲置校舍、闲置房屋设备。在市一级可设立“教育培训管理办公室”,统一全市的教育培训规划、方案、措施的协调、落实,实现归口管理。在教育培训中,重点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法律素质、创业技能素质和卫生健康素质。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逐步解决农民关注的深层次问题。一是教育。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一方面,针对现在教师就业处于“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