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华西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s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西是一个老典型,改革开放30年来更是历经风雨,长盛不衰,如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更加鲜艳夺目。华西的巨大成就令人惊叹,华西的精神使人感佩,但是人们更想知道的是华西人一路走来到底靠什么?他们的根本经验是什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华西村歌》中唱出的“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发出了华西人的肺腑声音!流露了华西人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华西人的坚定信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华西人则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华西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发展之路。华西人的成功实践,不仅充分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也进一步向人们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能富中国”这个伟大真理。
  回顾华西人30年所走过的路,最根本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坚定不移”上:
  
  坚定不移地走华西特色之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的灵魂。任何一个伟大的理论都主要是向人们指明正确方向、提供指导原则,而理论一旦变为生动的实践,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而又异彩纷呈,更何况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只有根据自己的发展实际和特点,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真正成为一个地区的成功实践。以吴仁宝为代表的华西人坚持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可贵之处就是“不唯上、不唯书、不跟风”,始终坚定不移地走有华西特色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每到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每到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抉择的时候,华西人总是既吃透中央的精神,又体现实事求是的创造精神,作出正确的抉择。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当时的华西村,集体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除积累了1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外,还拥有100多万元的现金存款,村民们也全部搬进了由村里统一建造的新瓦房。未来的路子怎么走?是分还是不分?吴仁宝召集村干部和群众共同商量。他们认为,中央文件里讲“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的农业和工业都是在集体经济框架下发展起来的,村民也开始过上好的日子,为什么一定要分呢?”讨论的结果,干部群众一致不赞成分。谈起这件事情,吴仁宝深有感触。他说:“我们的看法是,任何事情搞一刀切是不成的。要从实际出发,不跟风头,不在乎是不是当先进,要看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在当时,分当然有分的好处。可分与不分仅仅是个经营形式。中央的政策意图很清楚,搞家庭承包为主的经营责任制,目的也是为了让农民富裕起来。选择什么样的经营形式,根本的一条,就是看我们能不能让农民更快地过上富裕日子。”由于坚持从实际出发,继续以集体统一经营为主,华西村在80年代中后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形成了以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为主体、一三产业为两翼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很快实现了年产值过亿元的目标,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先进典型。
  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全国掀起“改制”的热潮,许多地方一股脑儿把乡镇企业转为私有。在这种情况下,华西村也没有盲目“跟风”。他们认为,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的指示精神,一定要实事求是。中央文件提出企业改制,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一是坚持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一是坚持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而事实上,华西村早在80年代,为改变传统公有制产权单一的情况,就已经动员村民把每年分配的钱入股,使华西集体经济逐步平稳地过渡到了合作股份制经济。1999年,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从而形成了集体控股、村民和社会成员个人参股、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混合型经济体制。吴仁宝说,如果华西也跟着别的地方搞“转制”,由公转私,把集体的企业卖掉,很可能出现亿万富翁。但也可能出现一部分农民“两手空空”,造成贫富悬殊,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其后,华西也没有一窝蜂地跟着搞“抓大放小”,而是根据乡镇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的实际,提出“抓大扶小”,把小的扶大扶强。实施了“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科技创新创品牌”的战略,创造了一批社会公认的“华西村”、“仁宝牌”等名优产品,推动了华西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华西村办的集体企业,在2000年就创造了50亿元的工业销售额和5亿元的利税效益,2002年工业销售额为60亿元,之后以每年递增20亿元的速度增长,2004年以后出现了连续两年100亿元的年递增幅度,2007年销售达到450亿元。从而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路子。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外向型经济风起云涌。但有些地方把发展外向型经济单纯理解为“招商引资”,甚至不顾客观条件,拼廉价资源、劳动力、土地,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华西人也充分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促进自身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但他们没有把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更没有盲目地搞“引进”,因为华西村并不缺资金,企业的运行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以我为主,注重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外向型经济,是先人一步的战略选择。正是因为华西坚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展外向型经济,如今,华西不仅到北京、上海、河北、西藏、香港等地创办了企业和公司,还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近50个国家的大公司、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有韩国的大金、日本的泷定、美国的唯美、德国的沙士基达、英国的斯坦科、西班牙的梵高等全球100多家企业。
  吴仁宝多次说过,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坚持实事求是,不仅需要政治勇气,还需要有领导艺术。一方面要善于领会和全面把握上级的精神,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意愿,只有把上级的精神与群众的意愿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加以贯彻执行,才能走出一条求真务实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华西人的大智慧。
  
  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但由于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情况不同,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因此,邓小平同志又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富裕起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战略。“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人以自己生动活泼的语言诠释了他们对邓小平同志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改革开放30年来,华西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发展之路,并身体力行,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示范作用,在让本村村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带动周边村共同致富,再逐步向外拓展,带动 了全国更多地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华西人以自己的主人翁姿态把建设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化为生动的实践。
  “华西村既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只有家家户户富”。这是让华西村人、也让前来学习考察的外地人都津津乐道的。华西中心村村民家庭,户户资产都在100-1000万元。村民家家住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3辆汽车。发展集体经济是华西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依托,也是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吴仁宝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要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通过集体力量发展生产,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华西人看来: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就不会有这么多集体财产,就没有今天的共同富裕。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华西村不仅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而且探索形成了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保障。华西村村民的收入有三个来源。一是工资奖金部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二是逐步增加的集体福利部分。华西人的福利人人平等,每个村民各项福利加在一起,每年至少3000元左右。三是资本分红部分。华西人的奖金占总收入的大头,年人均不低于12万元。但在奖金所得的分配方式上,实行的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即奖金的20%以现金形式发放到个人手里,80%的奖金则以个人名义参股,再享受分红。这种“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的分配机制,既增强了集体的实力,引导了共同富裕,又体现了“既不搞平均主义。也不要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则。吴仁宝认为这是很有效的管理方式,保证了华西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健康前行。
  华西村富了,富裕后的华西村首先没有忘记尚不富裕的左邻右舍。华西村原来人口只有1533人,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5年前,华西村逐步将周边20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大华西村,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人。大华西村实行“一分五统”。一分,即村与企业分开,与华西村联合后的村子原村委会仍由本村村民选举,实行自治;华西村自己的企业仍归华西村所有。五统,即联合起来的大华西村由华西村控股集团实行五个统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村民福利统一发放、村庄建设统一规划。华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吴协恩告诉我们,实行“一分五统”,是华西村在探索先富帮后富的过程中形成的思路。建立大华西村,使原来华西村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更大了,周边村的发展速度也快多了。有来华西参观的人认为:大华西实行“一分五统”的村级管理新思路,既带动了周边村共同富裕,又开创了超大型村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
  在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的同时,华西人以更开阔的胸襟、更宽广的胸怀,把带动全省乃至全国更多贫困地区共同发展纳入视野。1994年,国务院制定“力争用7年时间、解决中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当时,被选为全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的吴仁宝向国务院扶贫办的负责同志表示:华西村愿意出资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训干部,采取一带十、百带千的方式,在2000年前帮助西部地区10万人脱贫、1万人奔小康。国务院扶贫办的负责同志称吴仁宝提出的培训和扶贫构思是“中国扶贫工程中的一个创举”。现在,国家农业部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中心就设在华西村。在把全省村支书基本轮训了一遍的基础上,从2006年3月开始,已有来自北京、青海、黑龙江、湖北、广西、海南等全国各地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陆续到华西培训,总培训人数目前已达4万多人。华西村还分别采取挂钩扶贫、开发扶贫等多种方式,在宁夏、黑龙江、陕西、江西等地建设“省外华西村”,在全国首开先河。他们与陕西省勉县高潮村结成共谋发展的对子,为该村无偿培训技术与管理人才。帮助他们创办企业,使该村迅速脱贫致富。他们从1995年开始,他们又先后无偿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宁夏华西村”。华西村派去的干部带领他们建房修路。垦荒开渠,贷款帮助农民买了100多辆农用运输车。帮助他们招商引资,创办了30多家工厂,将“宁夏华西村”建成了贸工农、农科教、种养加相结合的富裕村。吴仁宝还把自己最小的儿子吴协恩派到黑龙江肇东县五站镇南小山屯建设“黑龙江华西村”,一干就是3年。在华西村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下,这个曾经由全国9省18县逃荒者组合而成、满目萧条的南小山屯如今已成为中国田野上异地开发扶贫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奇葩。
  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共同发展。华西人以自己的率先行动响应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伟大号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书写了一篇篇华美的篇章。他们的表率作用必将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激发更多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群把带动后发地区和后富人群共同发展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把邓小平同志描绘的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这就是华西人的大手笔。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华西人曾先后提出过实现“新三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建设“新三园”(生态园、幸福园、健康园)以及注重“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建设等等的发展思路,都体现了他们最初朴素的科学发展思想。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他们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华西村能有今天,正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结果:华西村要有新的更大发展,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华西村的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和建筑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多业取胜,两头延伸,大小结合,三产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华西村通过不断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变得更趋合理、更加协调,可谓是“三产联动,五业取胜”。华西现在的农业以观光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为主,他们投资几千万元建成的农林科技示范园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农业品牌。工业产品档次从低到高,不断提升,产值从1978年的69万元,到2006年已经达到400亿元。增加5.8万倍,2007年工业生产的利润超过了10亿元。商业总量从1978年的39.8万元,到2006年已达到103亿元,增加2.58万倍。建筑业进入90年代后迅速发展,从建筑装潢一条龙到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旅游业成为新亮点,形成钟王、牛王、鼓王等80多个特色景点,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年营业额达到2亿元,华西旅行社连续7年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围绕“五业”,华西既注重规模总量的扩大, 更注重质态的提升。最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三产服务业的利润贡献率达到全集团的50%,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一二三”逐步调整、优化为“三二一”格局。
  坚持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在华西村,思想文化建设总是与经济建设紧紧相伴的。他们很早就提出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发展思路。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华西村抓思想文化建设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路。20世纪80年代,华西村把经济建设的机制融入思想文化建设之中,创办了“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被法国《路透社》称为“这是一个外国没有、中国唯一的公司”。多年来,华西村始终依托“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来抓好村民和职工的教育。他们投入200万元创建的“华西特色艺术团”声名远扬,成为对内、对外展示华西三个文明建设的窗口。该团以华西村的发展变化为蓝本,以华西村的好人好事为对象,不拘形式,编排了众多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村民喜爱的文艺节目,还先后多次走马进京,在中央党校、全国妇联、全国政协等礼堂作汇报演出。华西人特别善于开发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来滋养、浸润村民和职工。他们联系国情、村情实际,编写的《十富赞歌》、《十穷戒词》,歌词易懂易记,村民易于接受。他们建造的“华西之路展廊”上雕满了《水浒传》、《三国演义》故事、24孝组图等等,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方面可说是独具匠心。
  坚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华西人认为牺牲环境的发展,不叫科学发展;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也不叫科学发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把环境建设与上项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考虑。华西中心村人均绿化面积达800平方米。2001年,华西在全国村级单位中首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中华环保第一村”。在华西,所有的工业企业均设有3-5人的环保科,承担着管理、监督本单位污染减排工作。村委会还设有专门的环保监督机构,为环保上了“双保险”。在环境保护方面,华西村既舍得牺牲“经济效益”,也舍得投入。在4年前,华西毅然关掉了年产值达1.5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4家化工厂和一个老线材厂。华西钢铁有限公司环保投资达1亿多元,所有烟气的扬尘点均有除尘设备,率先实现了废水零污染排放,生产系统全部达到国家允许的排放指标,并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他们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在治污的同时,华西村更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他们依托工业企业之间唇齿相依的优势,分别构织出“原料运输零费用”、“废物吃干用尽”、“废水梯级利用”、“废气制成增值产品”等20多种循环经济模式,基本实现了“三废”资源化梯级利用,一年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效益就超过5亿元。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华西村十分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始终由人民共享。华西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八有八不”,即“小有教,老有靠,房有包,病有报,物有商,玩有场,餐有供,行有车。吃粮不用挑,吃水不用吊,煮饭不用草,便桶不用倒,洗澡不用烧,通讯不用跑,冷热不用愁,雨天不用淋”。华西村村民女50、男55岁后,人人每年享有6000元以上的保养金,工龄长的、贡献大的,则在万元以上;所有村民的住房全部由集体统一建造,统一分配;村民统一享受医疗保险,看大病小病全部报销;村民购物、娱乐不用出村,大小商场、超市、娱乐场所应有尽有;各个企业都建有食堂,各类档次的饭店遍布全村,村里每年为每位村民发放1200元的免费餐券,自由选择就餐饭店;粮食由村里派人送上门,自来水、煤气、热水管道通到各家各户。他们还投资7000万元,与上海长海医院合作,从美国、日本、德国等7个国家引进先进设备,建设了“华西医疗体检中心”。每位村民每年享有5000元的免费检查补助。总之,华西人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的奋斗目标许多在华西已变为现实。
  坚持当前与长远协调发展。在华西人看来,可持续发展最科学,急功近利最不科学。因此,他们着力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积蓄发展后劲上下功夫。20多年前,他们就提出“多借天、少占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观点,多建高楼,护山开河,既保护了耕地,又节省了土地;近年来,又十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真正把实绩融在绿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华西的发展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即每隔一个时期发展就向前迈出一大步。70年代小发展,80年代中发展,90年代快发展,21世纪新发展。同时,村党委提出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如80年代提出的“苦干三年,实现亿元村”,前几年提出的“三年1000天,实现1000亿”,等等,都很好地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热情。吴仁宝说:这得益于华西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领导班子,能够做到“长计划,短安排”,着眼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创新发展。
  当然,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华西人也有不少教训。他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反思,特别是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如何坚持好字当头、更好更快地发展上,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思路。我们坚信,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华西的明天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陈伟龄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作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后,我省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紧急行动,狠抓落实。就此主题。我们电话采访了13个省辖市的主要领导同志,现将他们所谈摘要刊发如下。    化困难为机遇 实现发展新跨越  朱善璐    中央和省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既是我市化解当前经济困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应对之策,更是实现南京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大机遇。当前着重致力以下方面:  把
期刊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0年来。江苏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国情省情实际,积极探索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谱写又好又快发展新篇章。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累计增长近30倍、80倍、800倍;城市化率超过53%:
期刊
台上与台下  陈东风    某镇礼堂主席台下坐着20多位上访群众,事因是省级公路建设经过他们居住的村庄,现在要限期拆迁。从而引发了矛盾。县有关部门负责人火速赶来调解,镇领导习惯性地请县里来人主席台上就座。县部门负责人感到在台下说话更靠近些、方便些,便和群众一起坐在了台下。经过详尽的解释和耐心的劝解,群众情绪渐渐平息下来。为扎实做好拆迁安置工作,下午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又找群众代表进一步做工作,而群众代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以四川汶川县为震中的地区发生8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截至28日12时,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湖北、河南、湖南等省(市)68109人遇难,364552人受伤,19851人失踪,转移安置1500多万人。灾害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的号召,紧急行动起来,全力援助汶川大地震灾区。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接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金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从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中摆脱出来,从自满知足、怕苦畏难的思想中突破出来,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习惯中解放出来。强势推进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争做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排头兵。    通过思想大解放,振奋精神,谋求科学发展
期刊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开展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由于领导干部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担负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实现自我超越和完善,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多作贡献。  破“本我”,立“自我”。“本我”和“自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用通俗的话讲,“本我”代表着欲望,“自我”代表着理智,它有限度地满足“本我”。人生来就有欲望,领导干部身处红尘之中,自然不能免俗。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人之
期刊
调控房价、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解决好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面对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当前住房供应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觉得,政府在建立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中应有所作为,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解决好中低收入人群住房供应问题。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到今天,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市场体系,供应主体为房地产开发商,供应对象为有足够支付能力的购房人。二是保障体系,供应主体为政府或受政府委托的单位,
期刊
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_周年江苏发展的历史经验,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30年来,江苏以三次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  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推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由农到工”的历史性转变。我省乡镇企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
期刊
赵坝出了个“农民议会”    赵坝是南京市六合区八百桥镇西南面的一个自然村庄,30几户人家,160多人口,400余亩农田。据考证,从第一户赵姓人家落户于此,筑坝而居,这个村庄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与周围千百个散落的自然村庄相比,赵坝并没有任何出奇之处,反而因为它三面环水、交通闭塞而显得有几分落寞。  然而,就在这个不为外界所关注的小村庄里,却发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2007年3月6日,农历正月十七的
期刊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仪征市按照发展的新需要、群众的新期盼,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做好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干部选拔方式,大力推行领导干部公推公选。党的各级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是领导党员群众创造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