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层次的变革,虽然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有了一定的感悟,并尝试着将其付诸实践,但在先进的理念转变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很多的瓶颈问题,阻碍实施的顺利,矫枉过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文本,并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构建积极的教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丰富教学积累,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已经成为一门融知识与技能有较强实践性的基础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了明确的解读。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信息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上的理解偏差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的教师就认为所有的课都应该有学生的讨论,所有的知识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发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旧有的新授知识的方式就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
合作,首先就要有明确的分工;其次要有一个适合于研讨的问题;再次就是学生的全员参与。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可以说是与时俱进,而且是多方位的。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可能实现、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让学生掌握全方位的各种(哪怕仅仅是主流的)软硬件技术,最重要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满足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渐领悟信息技术内容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等内容。
(二)对教学目标把握上的偏差
“脱离技术而空谈理论” 的现象出现在了一些信息课堂上。在调研中有学生谈道:“现在的信息课感觉是在上语文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创设更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能力,造就品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实际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那么教师就要尝试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发现式学习的氛围,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与创新等多种能力。而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误区,造成教师在实践中对三维目标把握上的偏差,从而产生了前面学生提出的现象。
二、教学策略与途径的思考
1、认真研读课标,领会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实现对教材的深入解读
信息技术新课改教材突出了以下基本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课标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将课标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要研究、分析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通过钻研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课程的结构体系,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另外,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独辟蹊径创造性地使用,也可以适当解压、释放和整理,但重要的是不可脱离信息技术课程最基本的内容目标。
2、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在新课程教学中,人们更乐于讨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探究、合作、活动等轮换变化,课堂变得灵活而生动。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信息技术新课改教材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要让学生彰显个性,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所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
3、实施有针对性的课堂分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非零起点要求,使课堂教学难度加大。在分层教学上,首先按学生的基础层次划分学习小组,我们可以把班内的学生分成三部分——兴趣小组、中等生组、学困生组。在个别辅导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满足基础好的学生更深层次学习的愿望,消除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和帮助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克服惰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感到学习并不费力,学得轻松,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4、语言艺术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应用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从表面上看只是口才问题,实质上是教师学识与修养的体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强化教学内容,从而收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新课改教材是新生事物,要使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学习要领的目的,必须注意几个特性:(1)感染性,(2)亲和性,(3)启发性,(4)辅助性。
在新的理念支配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关注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拥有自信。
总之,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丽杰,魏丽华.教师言语艺术[M].济南出版社.2003
[2]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已经成为一门融知识与技能有较强实践性的基础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了明确的解读。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信息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上的理解偏差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的教师就认为所有的课都应该有学生的讨论,所有的知识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发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旧有的新授知识的方式就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
合作,首先就要有明确的分工;其次要有一个适合于研讨的问题;再次就是学生的全员参与。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可以说是与时俱进,而且是多方位的。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可能实现、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让学生掌握全方位的各种(哪怕仅仅是主流的)软硬件技术,最重要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满足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渐领悟信息技术内容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等内容。
(二)对教学目标把握上的偏差
“脱离技术而空谈理论” 的现象出现在了一些信息课堂上。在调研中有学生谈道:“现在的信息课感觉是在上语文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创设更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能力,造就品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实际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那么教师就要尝试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发现式学习的氛围,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与创新等多种能力。而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误区,造成教师在实践中对三维目标把握上的偏差,从而产生了前面学生提出的现象。
二、教学策略与途径的思考
1、认真研读课标,领会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实现对教材的深入解读
信息技术新课改教材突出了以下基本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课标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将课标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要研究、分析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通过钻研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课程的结构体系,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另外,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独辟蹊径创造性地使用,也可以适当解压、释放和整理,但重要的是不可脱离信息技术课程最基本的内容目标。
2、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在新课程教学中,人们更乐于讨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探究、合作、活动等轮换变化,课堂变得灵活而生动。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信息技术新课改教材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要让学生彰显个性,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所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
3、实施有针对性的课堂分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非零起点要求,使课堂教学难度加大。在分层教学上,首先按学生的基础层次划分学习小组,我们可以把班内的学生分成三部分——兴趣小组、中等生组、学困生组。在个别辅导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满足基础好的学生更深层次学习的愿望,消除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和帮助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克服惰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感到学习并不费力,学得轻松,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4、语言艺术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应用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从表面上看只是口才问题,实质上是教师学识与修养的体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强化教学内容,从而收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新课改教材是新生事物,要使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学习要领的目的,必须注意几个特性:(1)感染性,(2)亲和性,(3)启发性,(4)辅助性。
在新的理念支配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关注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拥有自信。
总之,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丽杰,魏丽华.教师言语艺术[M].济南出版社.2003
[2]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