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 合作 体验
新课程改革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课堂,也吹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里,新课程的出台伴随着一种新的理念诞生与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由传统的记忆、模仿为主的学习方式向有意义接受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而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做学生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
者。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改编后的教材,一定要有全新理念的教师来操作,才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全新的理念,充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要用全新的理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大胆质疑、敢为人先,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经过半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至少要做好如下三点工作,才能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成为可能。
1、教师要熟悉教材,研究教材
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领会新教材中每章、每节、每个栏目编排的意图和目的,并与旧教材比较,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把握教材,减少教学中的失误。如:老语文教材中有对缩句、扩句的讲解与练习,可新的教材中根本没有了这项知识的讲授,所以我们就按照新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教学,可是形成性评价的试卷中却出现了此类问题,学生没有丝毫的经验便叫苦联翩,其实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忽略的一点,并不是新教材不要求了这方面知识,而是要求教师要把这些知识在平时分析讲解课文时就应该渗透。由于教师没有领会新教材编排的思路,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尽快牢固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增添了难度,部分学生因此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老师着急,不得不编造大量习题进行重复性强化训练,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严重影响新教材的使用和新方法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只能变为一句空话。
2、注重师生感情的培养和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
再好的教材,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结果肯定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以学生发展为本,选用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意合作,共同探究。在教学中,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动作。如:你真行,你真聪明!太棒了!我相信你。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给学生竖一个大拇指,轻拍一下肩膀,让全班学生为他鼓掌等,虽然是一句普通的话和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如果用得恰当、适时,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师生情感由此得到净化和升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多关注差生,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以最大帮助,教师要承认学生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任何一种歧视、侮辱他们的行为和讽刺、挖苦的语言,都将给学生心灵上留下创伤,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裂痕,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学生厌学、逃学、辍学。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荡然无存,何谈学习方式的转变。
3、精心准备和设计课堂教学
具体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精心准备和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素材。我在教学时,每一节课都通过问题串或具体情境创设,引入新课,使学生带着问题和一定的目标去自学、思考。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把不动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学生互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互动中去感受、体验、经历所学内容。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2、从个人单独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越是班级规模大,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但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搞形式走过场,因此,一定要注意要求学生应明确学习要求,同时学习的任务应是适合于小组完成,并且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时,具体做法:(1)必须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2)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3)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
3、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体验性学习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开辟多种渠道,让学生把作者或课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耳闻、心想、环境都展现出来。通过创设形象意境,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教学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动作、表情、语言的表演,在仔细观察中品味、感知、想象。在实践中揣摩人物的内心,从而形成流畅清晰的思维,领会课文的内涵,把静态的课文内容化为动态的体验。
总之,虽然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却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教学“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教会学生学习,完成好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任务,使他们脱离学校后拥有一种“自己充电”的能力,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尽量把时间与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 合作 体验
新课程改革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课堂,也吹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里,新课程的出台伴随着一种新的理念诞生与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由传统的记忆、模仿为主的学习方式向有意义接受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而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做学生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
者。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改编后的教材,一定要有全新理念的教师来操作,才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全新的理念,充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要用全新的理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大胆质疑、敢为人先,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经过半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至少要做好如下三点工作,才能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成为可能。
1、教师要熟悉教材,研究教材
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领会新教材中每章、每节、每个栏目编排的意图和目的,并与旧教材比较,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把握教材,减少教学中的失误。如:老语文教材中有对缩句、扩句的讲解与练习,可新的教材中根本没有了这项知识的讲授,所以我们就按照新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教学,可是形成性评价的试卷中却出现了此类问题,学生没有丝毫的经验便叫苦联翩,其实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忽略的一点,并不是新教材不要求了这方面知识,而是要求教师要把这些知识在平时分析讲解课文时就应该渗透。由于教师没有领会新教材编排的思路,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尽快牢固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增添了难度,部分学生因此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老师着急,不得不编造大量习题进行重复性强化训练,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严重影响新教材的使用和新方法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只能变为一句空话。
2、注重师生感情的培养和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
再好的教材,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结果肯定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以学生发展为本,选用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意合作,共同探究。在教学中,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动作。如:你真行,你真聪明!太棒了!我相信你。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给学生竖一个大拇指,轻拍一下肩膀,让全班学生为他鼓掌等,虽然是一句普通的话和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如果用得恰当、适时,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师生情感由此得到净化和升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多关注差生,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以最大帮助,教师要承认学生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任何一种歧视、侮辱他们的行为和讽刺、挖苦的语言,都将给学生心灵上留下创伤,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裂痕,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学生厌学、逃学、辍学。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荡然无存,何谈学习方式的转变。
3、精心准备和设计课堂教学
具体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精心准备和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素材。我在教学时,每一节课都通过问题串或具体情境创设,引入新课,使学生带着问题和一定的目标去自学、思考。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把不动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学生互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互动中去感受、体验、经历所学内容。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2、从个人单独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越是班级规模大,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但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搞形式走过场,因此,一定要注意要求学生应明确学习要求,同时学习的任务应是适合于小组完成,并且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时,具体做法:(1)必须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2)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3)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
3、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体验性学习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开辟多种渠道,让学生把作者或课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耳闻、心想、环境都展现出来。通过创设形象意境,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教学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动作、表情、语言的表演,在仔细观察中品味、感知、想象。在实践中揣摩人物的内心,从而形成流畅清晰的思维,领会课文的内涵,把静态的课文内容化为动态的体验。
总之,虽然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却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教学“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教会学生学习,完成好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任务,使他们脱离学校后拥有一种“自己充电”的能力,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尽量把时间与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