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请以“听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1.辨析题目内涵
“听话”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听+话”,即耳听别人的话语;听从、顺从长辈、领导的意思、意志。
2.打开思路,对文题内涵进行拓展延伸
耳听别人的话语,那么谁听谁的话?孩子听父母的、下级听上级的,我们聆听生命的絮语,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伟人听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呼唤,人类应该听听大自然的谆谆教导……哪些话该听?哪些话不该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则听,不对则不听。
长辈、领导的意思、意志“善”与“不善”,仅用“耳听”还不够,还必须用“心”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话”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不加选择,盲目顺从,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善于倾听非常重要。
“听话”不是不经思考的唯唯诺诺,不是奴颜婢膝的一味顺从。而“不听话”也不代表着趾高气扬,唯我独尊,可能是独立、创新的代名词。有时候,不听话是听话的一种表现。我们不仅要善于听话,也要学会不听话,这样对个人、对国家的未来都有益处。
【考场佳作】
听话
“你说谁痴呆,你才痴呆呢!她不过是丢失了些记忆罢了……”
望着坐在我身边的她,整洁的衣裳,干净的面容,一如以前一样,只是眼神少了几分神韵。干瘪的嘴唇不停地嘟囔着,像是在念叨着什么。我不由地握紧了她凉凉的手,一份踏实与安详沉淀下来。
记得小时候,日夜与她相伴,在遥远又嘹亮的鸡鸣声中醒来,揉揉惺忪的睡眼。朦胧中,臃肿却利索的身影在厨房与大厅里来回穿梭,在眼前不断晃动。伴着刻意放轻的脚步声以及碗与碗的摩擦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温暖。
在饭桌上刚坐定,刚扒了两口米粥准备开溜。“吃完才准走。”她丢下碗筷,瞪着我,少有的严厉,虽然不甚害怕,却还是乖乖地坐了下来。她这才拾起筷子,夹了一块南瓜饼搁在我的碗里。“不吃饭怎么好呢,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这样才乖嘛!”一如平常的温柔。
拽着书包,我一个劲地往外冲,她急忙丢下碗筷,转身向外走。许是清晨太宁静的缘故,又或是她的话语早已熟透了,耳畔仍在回响:“在学堂里要听先生的话,不要调皮捣蛋。”
经常,因为调皮执拗,总会犯一些小错误。这时她总是很严厉地说:“小孩子怎么就不听话呢!你看看,又闯祸了。”记忆中,“要听话”仿佛成了她的口头禅,贯穿在她与我的对话中,却渐渐地教会了我很多,让我度过了一个充实又完整的童年。
如今,我已长成参天模样,而她却小了。像一个老小孩。这就是所谓的返老还童吧。
一年前,她被接到家里,我又能够和她一起生活了。可似乎角色交换了,她总是很顽皮,经常犯错。有一次她竟独自出去,我们费了好大劲才在江边找到她。回到家,她兴许是察觉到了我的愠怒,像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默不作声。我满是心疼与感伤,我学起她曾经的模样,故作严肃地说:“要听话,下回别再一个人出去了。”她轻轻地点了点头。
如今,我即将去飞机场,到外地上大学。阖上门的刹那,我似乎看到了她眼里闪动的泪光,以及她嘟囔的话语:
“听话,要听话!”
【点评】
文章真情萦绕,所以动人心扉。作者围绕“听话”,选取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来表现我与她之间美好的亲情。准备早餐的忙碌、吃早餐的嗔怪、夹南瓜饼的温柔、关于学习的唠叨、犯错时的训斥,都是“她”在“我”童年时留下的美好记忆,“我”在回忆时充满感恩与感动。“她”老年痴呆后的几个细节是文章的亮点,“她”独自出走后做错事的模样,“我”虽然训斥,心里却那么心疼与怜惜。最后“她”嘟囔着“听话”,使文章进入最高潮,虽然“她”已痴呆,但对“我”的爱却永留心间!文章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
听话
我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了家。
静坐在书桌前,耳畔不禁回想起了上午领导找我的谈话:“你怎么不听劝呢?”
是啊,我怎么会不听劝呢,当我满怀壮志获得这份工作,想要服务于人民,这有错吗?当我接见上访百姓,面对痛哭流涕的群众,我耐心聆听,这有错吗?当我不顾朋友暗示,坚持道德底线,这有错吗?谁不想财源滚滚、春风得意,谁不想加官晋爵、享受生活?可是,我内心不安。当收下红包,当接受“老人”的经验,当……我怎么对得起那些百姓呵!当初的承诺保证,宛如一块厚重的岩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在我向领导汇报多次而久久没有答复时,我失望了。
我害怕自己的激情壮志,会被这冷酷的现实慢慢耗尽。趁着我激情还在,那么我愿做那奔驰于莽原的勇士,用自己的呐喊去呼唤群星,照亮大地。
打开电脑,登上微博。这儿是另一个战场,我用自己的文字去控诉痛斥,希望通过与民众的互动来改选腐朽的机器。几篇危及政途,可我依旧不悔,因为在我身后,是无数的支持者。
“关注”陡然升了上来,各种评论也雪片似的飘过。
“哥儿们,好样的,坚持啊,我们挺你!”
“兄弟,没给咱公务员丢脸……”
这时,一条询问引起我的注意:你公开揭黑维权,领导不干涉你吗?像你这么不听领导话的官员会不会被穿小鞋啊?
我回复:即便是领导施压,我也要听访民告状,虽然我的官起不了大作用,可我愿意用这种公开批评监督的方式来引起社会的关注。领导的话不一定是对的,我即便被穿小鞋,失去的仅仅是芝麻绿豆的小官位,却能守护了自己的理想与道德。
写完,我长吐一口气,将心中的块垒也吐出来。心中的想法目标更加明确了,奔跑的勇士并不孤单,国家的转型正需要这种官场作风,才能割去腐肉,获得新生。
我不是不听话,我听的是百姓的心声!继续去聆听世间的不平吧。
【点评】
小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激赏。“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我”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社会存在的丑陋,以期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惩恶扬善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我”不听领导的话,是为了更好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不是在寂寞中奔跑的勇士,文中微博的留言是一抹亮色,温暖了“我”,也温暖了我们。本文选材大胆,入题很快,扣题很紧,且立意深刻,给人很多启示。 听话
信息风暴向我席卷而来。这边厢,央视主持人将汪峰维护版权行为称作是“危机公关”,那边厢,有人说汪峰的行为应该得到尊重、理解,甚至是激赏。不同的言论将我裹挟其中,令人不知何去何从。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谨遵古人教诲,多浏览报纸,可是铺天盖地的报道、评论倒让我在谁是谁非中迷失了。于是,我看到了歌德的故事:歌德曾经尝试半年不读报纸,结果发现,自己并没有受什么影响。但在当今时代,国际国内风云变幻,恐一日不读报,将被人耻笑了去吧!于是我想,两者的侧重点不一,前者着重“兼听则明”,后者看重“兼信则暗”。
如何才能“兼听而不兼信”呢?那么就不得不说:不同的声音中,有一个声音不可忽略,那便是自己的声音。
曾经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谁是你最好的朋友?”芝诺回答:“另一个自己。”由此可见,自己的声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古代文人,如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等,大抵在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后,在与心灵对话,倾听自己的内心时,才写出不朽的诗篇。
周国平有一篇文章叫《丰富的安静》。他说:“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嚣了,而我却越来越宁静了。”这种喧嚣中的宁静,便是一种“兼听而不兼信”的境界。丰富是因为吸收了众多不同的声音:或是先代哲人锤击自己心灵的声音,或是当代鲜活的声音;安静,则是在心灵之声的支配下,过滤去无谓的杂音,只留下能使心灵更温暖、头脑更智慧的话语。周国平强调倾听自己的声音,他的《独处的充实》、《做自己的朋友》都表达了这个观点,“兼听”可以充实自己的思考,拥有自己的思考才能做到“不兼信”。哲学家的意见值得我们借鉴。
现今的很多人却走入了极端。或沉醉于声色犬马,都市喧哗之中,宁愿被外界的嘈杂震聋了耳朵,也不愿唤醒自己沉默的心灵。或封闭在自我的天地里,听不见其他任何声音,孤独冷僻,其实他的心灵也是沉寂的。这些人在走向生命末端的时候,在外界归于寂静的时候,听到的,只能是灵魂的叹息。
事实上,我们都与汪峰一样,经常被裹挟在不同的声音中。虽然“众说纷纭”,但我们依然必须前行。前行的路是长是短,取决于我们选择听哪些声音,怎样对待这些声音。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文章第一部分提出观点要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第二部分即正文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只有与自己心灵对话,才能分辨这个世界纷繁复杂的声音,做到“兼听而不兼信”。最后,呼应开头材料,总结全文。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论据就是议论文的“血肉”。本文在论据的选择与运用上,显示了极强的基本功,论据典型、新颖、丰富而且详略得当,使得文章“血肉丰满”,论证极有说服力。尤其是“汪峰”、“现今的很多人”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论据,大大增强了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
请以“听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1.辨析题目内涵
“听话”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听+话”,即耳听别人的话语;听从、顺从长辈、领导的意思、意志。
2.打开思路,对文题内涵进行拓展延伸
耳听别人的话语,那么谁听谁的话?孩子听父母的、下级听上级的,我们聆听生命的絮语,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伟人听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呼唤,人类应该听听大自然的谆谆教导……哪些话该听?哪些话不该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则听,不对则不听。
长辈、领导的意思、意志“善”与“不善”,仅用“耳听”还不够,还必须用“心”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话”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不加选择,盲目顺从,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善于倾听非常重要。
“听话”不是不经思考的唯唯诺诺,不是奴颜婢膝的一味顺从。而“不听话”也不代表着趾高气扬,唯我独尊,可能是独立、创新的代名词。有时候,不听话是听话的一种表现。我们不仅要善于听话,也要学会不听话,这样对个人、对国家的未来都有益处。
【考场佳作】
听话
“你说谁痴呆,你才痴呆呢!她不过是丢失了些记忆罢了……”
望着坐在我身边的她,整洁的衣裳,干净的面容,一如以前一样,只是眼神少了几分神韵。干瘪的嘴唇不停地嘟囔着,像是在念叨着什么。我不由地握紧了她凉凉的手,一份踏实与安详沉淀下来。
记得小时候,日夜与她相伴,在遥远又嘹亮的鸡鸣声中醒来,揉揉惺忪的睡眼。朦胧中,臃肿却利索的身影在厨房与大厅里来回穿梭,在眼前不断晃动。伴着刻意放轻的脚步声以及碗与碗的摩擦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温暖。
在饭桌上刚坐定,刚扒了两口米粥准备开溜。“吃完才准走。”她丢下碗筷,瞪着我,少有的严厉,虽然不甚害怕,却还是乖乖地坐了下来。她这才拾起筷子,夹了一块南瓜饼搁在我的碗里。“不吃饭怎么好呢,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这样才乖嘛!”一如平常的温柔。
拽着书包,我一个劲地往外冲,她急忙丢下碗筷,转身向外走。许是清晨太宁静的缘故,又或是她的话语早已熟透了,耳畔仍在回响:“在学堂里要听先生的话,不要调皮捣蛋。”
经常,因为调皮执拗,总会犯一些小错误。这时她总是很严厉地说:“小孩子怎么就不听话呢!你看看,又闯祸了。”记忆中,“要听话”仿佛成了她的口头禅,贯穿在她与我的对话中,却渐渐地教会了我很多,让我度过了一个充实又完整的童年。
如今,我已长成参天模样,而她却小了。像一个老小孩。这就是所谓的返老还童吧。
一年前,她被接到家里,我又能够和她一起生活了。可似乎角色交换了,她总是很顽皮,经常犯错。有一次她竟独自出去,我们费了好大劲才在江边找到她。回到家,她兴许是察觉到了我的愠怒,像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默不作声。我满是心疼与感伤,我学起她曾经的模样,故作严肃地说:“要听话,下回别再一个人出去了。”她轻轻地点了点头。
如今,我即将去飞机场,到外地上大学。阖上门的刹那,我似乎看到了她眼里闪动的泪光,以及她嘟囔的话语:
“听话,要听话!”
【点评】
文章真情萦绕,所以动人心扉。作者围绕“听话”,选取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来表现我与她之间美好的亲情。准备早餐的忙碌、吃早餐的嗔怪、夹南瓜饼的温柔、关于学习的唠叨、犯错时的训斥,都是“她”在“我”童年时留下的美好记忆,“我”在回忆时充满感恩与感动。“她”老年痴呆后的几个细节是文章的亮点,“她”独自出走后做错事的模样,“我”虽然训斥,心里却那么心疼与怜惜。最后“她”嘟囔着“听话”,使文章进入最高潮,虽然“她”已痴呆,但对“我”的爱却永留心间!文章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
听话
我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了家。
静坐在书桌前,耳畔不禁回想起了上午领导找我的谈话:“你怎么不听劝呢?”
是啊,我怎么会不听劝呢,当我满怀壮志获得这份工作,想要服务于人民,这有错吗?当我接见上访百姓,面对痛哭流涕的群众,我耐心聆听,这有错吗?当我不顾朋友暗示,坚持道德底线,这有错吗?谁不想财源滚滚、春风得意,谁不想加官晋爵、享受生活?可是,我内心不安。当收下红包,当接受“老人”的经验,当……我怎么对得起那些百姓呵!当初的承诺保证,宛如一块厚重的岩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在我向领导汇报多次而久久没有答复时,我失望了。
我害怕自己的激情壮志,会被这冷酷的现实慢慢耗尽。趁着我激情还在,那么我愿做那奔驰于莽原的勇士,用自己的呐喊去呼唤群星,照亮大地。
打开电脑,登上微博。这儿是另一个战场,我用自己的文字去控诉痛斥,希望通过与民众的互动来改选腐朽的机器。几篇危及政途,可我依旧不悔,因为在我身后,是无数的支持者。
“关注”陡然升了上来,各种评论也雪片似的飘过。
“哥儿们,好样的,坚持啊,我们挺你!”
“兄弟,没给咱公务员丢脸……”
这时,一条询问引起我的注意:你公开揭黑维权,领导不干涉你吗?像你这么不听领导话的官员会不会被穿小鞋啊?
我回复:即便是领导施压,我也要听访民告状,虽然我的官起不了大作用,可我愿意用这种公开批评监督的方式来引起社会的关注。领导的话不一定是对的,我即便被穿小鞋,失去的仅仅是芝麻绿豆的小官位,却能守护了自己的理想与道德。
写完,我长吐一口气,将心中的块垒也吐出来。心中的想法目标更加明确了,奔跑的勇士并不孤单,国家的转型正需要这种官场作风,才能割去腐肉,获得新生。
我不是不听话,我听的是百姓的心声!继续去聆听世间的不平吧。
【点评】
小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激赏。“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我”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社会存在的丑陋,以期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惩恶扬善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我”不听领导的话,是为了更好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不是在寂寞中奔跑的勇士,文中微博的留言是一抹亮色,温暖了“我”,也温暖了我们。本文选材大胆,入题很快,扣题很紧,且立意深刻,给人很多启示。 听话
信息风暴向我席卷而来。这边厢,央视主持人将汪峰维护版权行为称作是“危机公关”,那边厢,有人说汪峰的行为应该得到尊重、理解,甚至是激赏。不同的言论将我裹挟其中,令人不知何去何从。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谨遵古人教诲,多浏览报纸,可是铺天盖地的报道、评论倒让我在谁是谁非中迷失了。于是,我看到了歌德的故事:歌德曾经尝试半年不读报纸,结果发现,自己并没有受什么影响。但在当今时代,国际国内风云变幻,恐一日不读报,将被人耻笑了去吧!于是我想,两者的侧重点不一,前者着重“兼听则明”,后者看重“兼信则暗”。
如何才能“兼听而不兼信”呢?那么就不得不说:不同的声音中,有一个声音不可忽略,那便是自己的声音。
曾经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谁是你最好的朋友?”芝诺回答:“另一个自己。”由此可见,自己的声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古代文人,如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等,大抵在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后,在与心灵对话,倾听自己的内心时,才写出不朽的诗篇。
周国平有一篇文章叫《丰富的安静》。他说:“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嚣了,而我却越来越宁静了。”这种喧嚣中的宁静,便是一种“兼听而不兼信”的境界。丰富是因为吸收了众多不同的声音:或是先代哲人锤击自己心灵的声音,或是当代鲜活的声音;安静,则是在心灵之声的支配下,过滤去无谓的杂音,只留下能使心灵更温暖、头脑更智慧的话语。周国平强调倾听自己的声音,他的《独处的充实》、《做自己的朋友》都表达了这个观点,“兼听”可以充实自己的思考,拥有自己的思考才能做到“不兼信”。哲学家的意见值得我们借鉴。
现今的很多人却走入了极端。或沉醉于声色犬马,都市喧哗之中,宁愿被外界的嘈杂震聋了耳朵,也不愿唤醒自己沉默的心灵。或封闭在自我的天地里,听不见其他任何声音,孤独冷僻,其实他的心灵也是沉寂的。这些人在走向生命末端的时候,在外界归于寂静的时候,听到的,只能是灵魂的叹息。
事实上,我们都与汪峰一样,经常被裹挟在不同的声音中。虽然“众说纷纭”,但我们依然必须前行。前行的路是长是短,取决于我们选择听哪些声音,怎样对待这些声音。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文章第一部分提出观点要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第二部分即正文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只有与自己心灵对话,才能分辨这个世界纷繁复杂的声音,做到“兼听而不兼信”。最后,呼应开头材料,总结全文。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论据就是议论文的“血肉”。本文在论据的选择与运用上,显示了极强的基本功,论据典型、新颖、丰富而且详略得当,使得文章“血肉丰满”,论证极有说服力。尤其是“汪峰”、“现今的很多人”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论据,大大增强了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