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从数学活动学习及特点、数学活动学习方式及实施两大方面对数学活动学习进行阐述,表明作者肯定数学活动学习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作者对数学活动学习真正实施的疑虑.
【关键词】数学教学;活动学习
一、数学活动学习及特点
1.数学活动学习
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等.而活动学习方式是这些学习方式的上位概念.
学习数学不是一次性的事情,它是波浪形的、螺旋式的上升.为了理解数学知识,须多次接触材料以充分咀嚼,还需要多种形式的接触,不单单是重复输入.数学学习需要活性,有了活性才有灵性,有了灵性才有创造性,这里的“活性”就是活动学习.
著名学者Piaget在从心理学方面对数学认识论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中指出 “一开始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所有认识都包含有新东西的加工制作的一面”.他称这种加工制作为“活动”和“动作”,它是主客体之间唯一一个可能的联结点.其实也就是说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而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数学认识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数学学习是从活动开始的.李士琦的《数学教育心理学》这样写道:Piaget的这些观点体现了主体活动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的主体性.对于数学教育来说,我们可以把上述思想看作是“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的心理学理论根据.
那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是不是也可以把上述思想看作是“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 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学是外部施加的,而学习是他们内部接受、发现、创造的内化过程.
2.数学活动学习的特点
作为活动学习,它的特点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应用所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参与,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投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支持者.
作为数学活动学习,由于它又带有学科自身的特点,因而这种学习就更具有数学的深层思维活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以活动学习为载体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产生真正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活”起来.也就是使这种活动是“主动”的活动,达到反省的境界,从而真正认识数学知识,真正产生数学学习.
总的来说数学活动学习是思维不断纠正、完善的过程,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1)情境性.学生学习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的情境,或是与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致,或是自己创设的情境,后者常常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认知结构中积淀下来的东西,在应用数学知识时再次被唤醒.(2)问题性.学习过程是产生和解决问题串的交织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称为学习.(3)交互性.学习需要交流,与老师的,与同学的,通过交流,丰富、完善自己的思维.(4)独立性.这与交互性并不矛盾,所谓独立是说学生最终的学习必须归结到自身上来,独立地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思维.
二、数学活动学习方式及其实施
数学活动学习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小组讨论、专题俱乐部、小组学习、实验性活动、现场经验模拟等.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
1.小组讨论方式的实施
小组讨论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事实上我们更应关注小组讨论这种形式的实施过程和内在的意义,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是少不了的:
第一,教师要合理分组.有别于以前后桌为单位的传统分组,混合分组更为合理,它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智力、性别、学习态度等等——这样做有助于为低成就的学生提供好的学习习惯样本,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可以促使高成就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进一步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第二,教师要让每组成员有“个人责任感”.让每个成员感到全组“同生死共患难”,感到组的重要性,对个人有益的同样对小组有益,对个人有损的同样对小组有损——这有助于使学生消除“消极情绪”.
第三,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小组活动要有效从目标、奖励、角色、资料、身份几方面考虑.注意:目标要明确,如可以是让小组成员都知道如何解释一组数学题,其中如何设计问题很关键;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奖励方式应有所变化,对高年级不宜多用;角色要安排总结者、补充者、检查者等;资料要分工收集和分享.
第四,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合作技巧,与数学学科内容相结合的合作技巧.如鼓励他人参与,轮换扮演不同角色——表扬者、解释者、协助者(负责让全组继续完成任务)、提问者(询问他人原因等).
当然,教师不能分完组就完事了,而应在组间巡视,及时了解小组讨论活动动向并协助调整、改进.
2.专题俱乐部活动
这种方式俗称“结对子”.当然这里的对子一般以2~4人为宜.在学习中,小组成员逐渐形成角色相互依赖.即便是组与组之间也可以形成依赖,可称作外部对手相互依赖,就是指组员们合作战胜共同的对手.譬如:教师呈现新内容后,小组学习该材料,准备个人测验,各组比赛看谁做得最好.测验对象不是全体而是每组随机抽取相同人数,不分好差.但是由于被测对象好差参差不齐,单看分数是显然不公平的,所以为公平起见可采取分组成绩法.这时候,每个人不是和别人比,只是和自己比,具体说来就是每名学生的测验分数与自己过去平均分相比,根据他们与过去平均分数对比的好坏为小组赢分.这样,低水平的学生仍然可为小组作贡献,也不会感到自卑.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小组与小组之间不竞争,而是当小组获得足够的分以后得到认可(总评加分);小组间不为有限的资源相互竞争,而为得到确定的目标而努力.有时还可将外部对手变为事物,而不是人.如全班可以努力提高班级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等等.其实只有小范围的依赖才会成长为大范围的依赖.
三、展望
数学活动学习的方式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讨,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从学生出发,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高效率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活动学习
一、数学活动学习及特点
1.数学活动学习
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等.而活动学习方式是这些学习方式的上位概念.
学习数学不是一次性的事情,它是波浪形的、螺旋式的上升.为了理解数学知识,须多次接触材料以充分咀嚼,还需要多种形式的接触,不单单是重复输入.数学学习需要活性,有了活性才有灵性,有了灵性才有创造性,这里的“活性”就是活动学习.
著名学者Piaget在从心理学方面对数学认识论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中指出 “一开始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所有认识都包含有新东西的加工制作的一面”.他称这种加工制作为“活动”和“动作”,它是主客体之间唯一一个可能的联结点.其实也就是说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而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数学认识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数学学习是从活动开始的.李士琦的《数学教育心理学》这样写道:Piaget的这些观点体现了主体活动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的主体性.对于数学教育来说,我们可以把上述思想看作是“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的心理学理论根据.
那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是不是也可以把上述思想看作是“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 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学是外部施加的,而学习是他们内部接受、发现、创造的内化过程.
2.数学活动学习的特点
作为活动学习,它的特点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应用所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参与,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投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支持者.
作为数学活动学习,由于它又带有学科自身的特点,因而这种学习就更具有数学的深层思维活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以活动学习为载体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产生真正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活”起来.也就是使这种活动是“主动”的活动,达到反省的境界,从而真正认识数学知识,真正产生数学学习.
总的来说数学活动学习是思维不断纠正、完善的过程,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1)情境性.学生学习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的情境,或是与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致,或是自己创设的情境,后者常常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认知结构中积淀下来的东西,在应用数学知识时再次被唤醒.(2)问题性.学习过程是产生和解决问题串的交织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称为学习.(3)交互性.学习需要交流,与老师的,与同学的,通过交流,丰富、完善自己的思维.(4)独立性.这与交互性并不矛盾,所谓独立是说学生最终的学习必须归结到自身上来,独立地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思维.
二、数学活动学习方式及其实施
数学活动学习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小组讨论、专题俱乐部、小组学习、实验性活动、现场经验模拟等.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
1.小组讨论方式的实施
小组讨论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事实上我们更应关注小组讨论这种形式的实施过程和内在的意义,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是少不了的:
第一,教师要合理分组.有别于以前后桌为单位的传统分组,混合分组更为合理,它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智力、性别、学习态度等等——这样做有助于为低成就的学生提供好的学习习惯样本,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可以促使高成就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进一步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第二,教师要让每组成员有“个人责任感”.让每个成员感到全组“同生死共患难”,感到组的重要性,对个人有益的同样对小组有益,对个人有损的同样对小组有损——这有助于使学生消除“消极情绪”.
第三,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小组活动要有效从目标、奖励、角色、资料、身份几方面考虑.注意:目标要明确,如可以是让小组成员都知道如何解释一组数学题,其中如何设计问题很关键;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奖励方式应有所变化,对高年级不宜多用;角色要安排总结者、补充者、检查者等;资料要分工收集和分享.
第四,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合作技巧,与数学学科内容相结合的合作技巧.如鼓励他人参与,轮换扮演不同角色——表扬者、解释者、协助者(负责让全组继续完成任务)、提问者(询问他人原因等).
当然,教师不能分完组就完事了,而应在组间巡视,及时了解小组讨论活动动向并协助调整、改进.
2.专题俱乐部活动
这种方式俗称“结对子”.当然这里的对子一般以2~4人为宜.在学习中,小组成员逐渐形成角色相互依赖.即便是组与组之间也可以形成依赖,可称作外部对手相互依赖,就是指组员们合作战胜共同的对手.譬如:教师呈现新内容后,小组学习该材料,准备个人测验,各组比赛看谁做得最好.测验对象不是全体而是每组随机抽取相同人数,不分好差.但是由于被测对象好差参差不齐,单看分数是显然不公平的,所以为公平起见可采取分组成绩法.这时候,每个人不是和别人比,只是和自己比,具体说来就是每名学生的测验分数与自己过去平均分相比,根据他们与过去平均分数对比的好坏为小组赢分.这样,低水平的学生仍然可为小组作贡献,也不会感到自卑.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小组与小组之间不竞争,而是当小组获得足够的分以后得到认可(总评加分);小组间不为有限的资源相互竞争,而为得到确定的目标而努力.有时还可将外部对手变为事物,而不是人.如全班可以努力提高班级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等等.其实只有小范围的依赖才会成长为大范围的依赖.
三、展望
数学活动学习的方式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讨,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从学生出发,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高效率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