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发挥语文学科特点,改变课堂学习方式,展开多种课外活动,结合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文活动 素养
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训练和考试分数,对最根本的人的情感培养、价值追求、道德修养等方面“忽略不计”,或是点到为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阔的胸襟、健康的心态、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前瞻能力等,这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其成人成才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促其健康全面发展。
一、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而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有这么一段表述:“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由此可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应由学生主动去完成。
自主学习,突出主体。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做好导演,安排、引导学生唱好主角。学生要人人动手动脑,自己搜集处理资料,自己阅读体悟感情;教师则抓住恰当时机,巧妙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内容,受到感染和教育。
对于普遍不好理解的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现成的(或者有人认为标准、正确的)答案。学生在讨论时可以交流碰撞,学会合作,还将学会辨别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
全员参与,合作发展。这里的全员参与即是指全体同学个个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参与。教师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会消除一些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这种被尊重,被关爱的平等、宽容,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会促使其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宽容待人、关爱人生、关注社会的人。
拓展阅读,增加底蕴。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富博大,不断吸收各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在保证阅读内容健康有益和适合的前提下,阅读体裁要多样化,不必拘泥于诗歌、散文、小说等常见体裁,其他种类也可涉猎。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要求学生将阅读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摘抄整理,如分为“生命”、“道德”、“哲理”、“友情”、“艺术”主题。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的阅读印象,又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人文素养也同时得到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样、灵活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观察体验生活,进而“格物致知”。现在由于条件(时间、安全等)所限,更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的生活呈两点一线状况,社会、学习生活十分单调和贫乏。语文教师应建议、鼓励并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课外活动(当然以安全为前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语文内涵,丰富人文阅历。
浏览名胜古迹,让他们在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中感受先人的勤劳、智慧、创新的文化积淀;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引导学生了解祖国蓬勃向上、又好又快向前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形势,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奉献中追求和体会高尚道德情感;举行辩论会,在激烈碰撞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丰富阅历,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
三、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教育是一种合力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重要的人文素养教师。他们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一不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中央电视台那个给父母洗脚的公益广告感人至深——它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此语文教师应建立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取得家长配合,通过“家长推荐读好书”、“全家读《×》”、“家庭赛诗会”、“我眼中的……”、“如何做个好爸爸(妈妈、孩子等)征文”等活动,让家长们做孩子的榜样,并学会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影响孩子,如何关爱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沟通,从而逐步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其人文性,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培养和发展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
关键词:人文活动 素养
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训练和考试分数,对最根本的人的情感培养、价值追求、道德修养等方面“忽略不计”,或是点到为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阔的胸襟、健康的心态、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前瞻能力等,这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其成人成才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促其健康全面发展。
一、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而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有这么一段表述:“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由此可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应由学生主动去完成。
自主学习,突出主体。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做好导演,安排、引导学生唱好主角。学生要人人动手动脑,自己搜集处理资料,自己阅读体悟感情;教师则抓住恰当时机,巧妙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内容,受到感染和教育。
对于普遍不好理解的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现成的(或者有人认为标准、正确的)答案。学生在讨论时可以交流碰撞,学会合作,还将学会辨别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
全员参与,合作发展。这里的全员参与即是指全体同学个个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参与。教师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会消除一些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这种被尊重,被关爱的平等、宽容,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会促使其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宽容待人、关爱人生、关注社会的人。
拓展阅读,增加底蕴。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富博大,不断吸收各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在保证阅读内容健康有益和适合的前提下,阅读体裁要多样化,不必拘泥于诗歌、散文、小说等常见体裁,其他种类也可涉猎。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要求学生将阅读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摘抄整理,如分为“生命”、“道德”、“哲理”、“友情”、“艺术”主题。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的阅读印象,又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人文素养也同时得到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样、灵活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观察体验生活,进而“格物致知”。现在由于条件(时间、安全等)所限,更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的生活呈两点一线状况,社会、学习生活十分单调和贫乏。语文教师应建议、鼓励并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课外活动(当然以安全为前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语文内涵,丰富人文阅历。
浏览名胜古迹,让他们在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中感受先人的勤劳、智慧、创新的文化积淀;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引导学生了解祖国蓬勃向上、又好又快向前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形势,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奉献中追求和体会高尚道德情感;举行辩论会,在激烈碰撞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丰富阅历,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
三、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教育是一种合力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重要的人文素养教师。他们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一不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中央电视台那个给父母洗脚的公益广告感人至深——它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此语文教师应建立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取得家长配合,通过“家长推荐读好书”、“全家读《×》”、“家庭赛诗会”、“我眼中的……”、“如何做个好爸爸(妈妈、孩子等)征文”等活动,让家长们做孩子的榜样,并学会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影响孩子,如何关爱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沟通,从而逐步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其人文性,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培养和发展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