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 :山海经: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SKY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云科技、开放资源、大数据和安全及移动领域的高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大量的知识密集和技能密集型的产业,这就对技能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在新时代背景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只依靠企业或者在工作岗位中培养,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第一个出口,应当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的责任。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从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隐性逃课”现象在我国高校课堂中屡见不鲜,日渐成为影响我国高校课程质量的沉疴,其产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学生、教师、学校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具体措施和对策,以期能够为高校管理、教师教学以及高校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与建议。
2020年1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给出了在线课堂实施意见,这给在线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故而,基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实施,分析在线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民办高校教师群体显露出认识缺位、知识不足、能力有限等短板,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认识,为课程思政打好基础;丰富知识,为课程思政创造条件;掌握方法,为课程思政提质增效。
为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于2009年出台《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入选19所高校进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8年将“?拔尖计划”升级为2.0版,增列含人文学科在内的十多个前沿研究专业。为尊重基础学科创新型人才的长程化成长规律,该计划的培养模式针对性实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历经第一个阶段的探索,逐渐摸索出自然科学基础领域分段衔接的科学育才之路,而计划升级后所面对的人文学科培养方案、育人方式、教学内外环境等问题仍旧是需要在借鉴此前十年探索成果上再作思考与开拓。本文以四川大学哲学拔尖
英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教学重点,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在科技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语言运用能力为切入点,进行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研究,利于英语教学的改革,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提升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成效,通过讨论教学情境创设、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加强师生互动、依托信息化手段,以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为目标进行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探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净化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接收的信息纷繁复杂,其中一些积极的信息会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是一些消极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鉴于此,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从课程体系、教学途径、教学实施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建进行详细的分析,期望对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所帮助。
心理危机干预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的重点与难点工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带给了人们身体健康的威胁,很多生活的不便,甚至还会让人产生恐慌焦虑、孤独失落等心理危机应激反应。作为辅导员,除了在疫情期间督促学生做好健康上报工作,更应该进一步做好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之以情导之以理,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切实提高紧急事件应对能力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维护校园和谐与稳定。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各行各业都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教育教学发展新形势,高校有必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结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体从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采用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并举的考核模式等方面探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路径,以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转型发展。
随着社会文化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创新“互联网+美育”的发展,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首先要明确高校美育的新时代内涵、结合高校“互联网+美育”的新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高校可通过完善“互联网+美育”网络平台、增加“互联网+美育”实践体验、加强“互联网+美育”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互联网融合,提升美育质量。
信息化驱使大学文科教学的教学形式开始转变,并成为大学新文科教育建设的契机。在信息化语境中的新文科教学应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更加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筛选与整合,更加注重通过网络平台重新构筑的过程化考核方式。可以说,信息化为大学新文科教学提供了重要实践途径。基于此,分析新文科教育在当前的适应性与可扩展性,探讨在信息化语境下的新文科建设的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