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败,也是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军事失败。造成这场战役失败的因素是复杂的,包括国民党军队自身的种种积弊。但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中国在物资投入、战略布局等方面为“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巨大牺牲,这种牺牲的消极影响也直接体现在了豫湘桂作战中。
一、“先欧后亚”战略,严重制约了美国对国民党军队的援助
由美英制定,并得到盟国认可的“先欧后亚”战略,是对二战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因素之一。“先欧”意味着中国在有限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不会成为援助的重点。从中国战区占美国对外租借援助总额比例上看:1942年,1亿美元(1.5%);1943年,4900万美元(0.4%);1944年,5300万美元(0.4%);1945年,1.107亿美元(0.8%),中国始终不到百分之二!虽然投入豫湘桂战场的国军在数量上多于日军,但装备严重不足,能够形成战斗力的队伍不多。如“驻河南暂编十五军及其他新编之军队,缺额既多,装备尤劣,不惟缺乏特种部队,即步枪堪用者不足三分之一,番号虽多,战斗力实堪有限。”这样的装备状况和上述“先欧后亚”战略下的物资分配不无关系。1944年6月豫湘桂战役期间,蒋介石在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的备忘录中就曾抱怨道:“自1942年4月中印空运以来,物资之总吨位仅一万七千吨,平均每月六百五十吨,最近方始达到一千三百吨左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直到1944年9月,也就是“先欧后亚”战略即将顺利完成的时候,美国才开始在中缅印地区大幅增加陆军和租借物资。
二、“先欧后亚”战略拖延了缅甸反攻,使得国民党军队陷入两面作战
为了保证一号作战计划的实施,日军决定在中国与缅甸、越南边境发动攻势,以造成“重庆军形成东西两线腹背作战”的不利态势,一度被拖延的缅甸作战终于爆发。虽然中国军队在这次反攻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却使国军陷入了两面作戰的境地。这对正在进行的豫湘桂作战是极其不利的。正如蒋介石在致罗斯福的电文中所述:“战场中心河南平原作战正在大规模开展之时,而萨尔温江作战同时进行。以中国疲弱之身当此两面作战之重任,使经济艰危更胜往昔。”首先,缅北、滇西反击战,使中国精锐部队无法支援国内战场。担任主攻任务的是郑洞国指挥的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该军号称“天下第一军”。新1军下辖孙立人指挥的新编第38师和廖耀湘指挥的新编第22师,这两支部队于第一次缅甸作战结束后在印度严格受训,配以美式装备,战斗力大大提升,成为了中国远征军主力部队,同时也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然而在河南战事正酣之时,这些精锐之师却无力顾及国内战场。其次,为了准备缅北反攻,国内其他部队长时间没有得到较为有效的补给。这使中国正面战场各战线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由此可见,两面作战已经导致国内战场的抵抗力量被严重削弱。
三、为配合“先欧后亚”战略的完成,国民党军队不仅未得到有力的空中支援,反而成为日本空军报复的目标
原来美军设想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击溃中国大陆的日军,从而逼迫日军投降。但1943年6月至1944年9月,“跳岛战术”的成功大大节省了美军的人力和物力,使得以低代价获得高成果成为美军在亚洲战场反攻的主要战术。为最终实现“先欧后亚”战略,罗斯福转而把中国作为轰炸日本本土和华东地区日军的基地。由于中国处于日本“绝对国防圈”要地,并且美军飞机利用中国基地空袭的目标大多也是在日本的 “绝对国防圈”内,因此中国遭到日军的报复性军事行动在所难免。在长沙会战时,美军B-29轰炸机并没有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有力的空中支援,而是在对曼谷和九州的工业设施进行空袭。在整个豫湘桂战役中,美军飞机屡次执行任务,但目标主要是在日本本土、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正如蒋介石所抱怨的:“事件之变,足见中国战区未被重视……予深愿详知,英美是否尚以此中国战区为同盟国之战区耶?”
综上所述,豫湘桂战役的失败不仅仅因为国民党军队的种种弊端,在评价它时也应该结合当时国内和国际的特殊形势。当我们站在一定高度再去审视这场战役的时候会发现,支撑豫湘桂战役的力量先天不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豫湘桂战役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它和盟军“先欧后亚”的整体布局发生冲突时,注定是要做出让步的。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一、“先欧后亚”战略,严重制约了美国对国民党军队的援助
由美英制定,并得到盟国认可的“先欧后亚”战略,是对二战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因素之一。“先欧”意味着中国在有限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不会成为援助的重点。从中国战区占美国对外租借援助总额比例上看:1942年,1亿美元(1.5%);1943年,4900万美元(0.4%);1944年,5300万美元(0.4%);1945年,1.107亿美元(0.8%),中国始终不到百分之二!虽然投入豫湘桂战场的国军在数量上多于日军,但装备严重不足,能够形成战斗力的队伍不多。如“驻河南暂编十五军及其他新编之军队,缺额既多,装备尤劣,不惟缺乏特种部队,即步枪堪用者不足三分之一,番号虽多,战斗力实堪有限。”这样的装备状况和上述“先欧后亚”战略下的物资分配不无关系。1944年6月豫湘桂战役期间,蒋介石在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的备忘录中就曾抱怨道:“自1942年4月中印空运以来,物资之总吨位仅一万七千吨,平均每月六百五十吨,最近方始达到一千三百吨左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直到1944年9月,也就是“先欧后亚”战略即将顺利完成的时候,美国才开始在中缅印地区大幅增加陆军和租借物资。
二、“先欧后亚”战略拖延了缅甸反攻,使得国民党军队陷入两面作战
为了保证一号作战计划的实施,日军决定在中国与缅甸、越南边境发动攻势,以造成“重庆军形成东西两线腹背作战”的不利态势,一度被拖延的缅甸作战终于爆发。虽然中国军队在这次反攻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却使国军陷入了两面作戰的境地。这对正在进行的豫湘桂作战是极其不利的。正如蒋介石在致罗斯福的电文中所述:“战场中心河南平原作战正在大规模开展之时,而萨尔温江作战同时进行。以中国疲弱之身当此两面作战之重任,使经济艰危更胜往昔。”首先,缅北、滇西反击战,使中国精锐部队无法支援国内战场。担任主攻任务的是郑洞国指挥的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该军号称“天下第一军”。新1军下辖孙立人指挥的新编第38师和廖耀湘指挥的新编第22师,这两支部队于第一次缅甸作战结束后在印度严格受训,配以美式装备,战斗力大大提升,成为了中国远征军主力部队,同时也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然而在河南战事正酣之时,这些精锐之师却无力顾及国内战场。其次,为了准备缅北反攻,国内其他部队长时间没有得到较为有效的补给。这使中国正面战场各战线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由此可见,两面作战已经导致国内战场的抵抗力量被严重削弱。
三、为配合“先欧后亚”战略的完成,国民党军队不仅未得到有力的空中支援,反而成为日本空军报复的目标
原来美军设想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击溃中国大陆的日军,从而逼迫日军投降。但1943年6月至1944年9月,“跳岛战术”的成功大大节省了美军的人力和物力,使得以低代价获得高成果成为美军在亚洲战场反攻的主要战术。为最终实现“先欧后亚”战略,罗斯福转而把中国作为轰炸日本本土和华东地区日军的基地。由于中国处于日本“绝对国防圈”要地,并且美军飞机利用中国基地空袭的目标大多也是在日本的 “绝对国防圈”内,因此中国遭到日军的报复性军事行动在所难免。在长沙会战时,美军B-29轰炸机并没有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有力的空中支援,而是在对曼谷和九州的工业设施进行空袭。在整个豫湘桂战役中,美军飞机屡次执行任务,但目标主要是在日本本土、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正如蒋介石所抱怨的:“事件之变,足见中国战区未被重视……予深愿详知,英美是否尚以此中国战区为同盟国之战区耶?”
综上所述,豫湘桂战役的失败不仅仅因为国民党军队的种种弊端,在评价它时也应该结合当时国内和国际的特殊形势。当我们站在一定高度再去审视这场战役的时候会发现,支撑豫湘桂战役的力量先天不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豫湘桂战役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它和盟军“先欧后亚”的整体布局发生冲突时,注定是要做出让步的。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