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空前的冲击。一是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被动接受灌输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学过程的变化:传统的讲解式将变为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的协作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三是学习内容的突破:语文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面向社会的“大语文”,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重点,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拓宽了“大语文”教育的天地。
当代语文教育,不仅重视课本这一基本的教材,还对新时期的学习方式做了尝试。把语文由原来的“以本为本”扩展为“大语文”、“社会语文”,试图实现学校内外、课堂内外和书本内外的沟通,努力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接轨。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大胆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学习使用网络的技术,不断提高处理网络资源与教学的整合的能力,增强实效意识,使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师生学习的基本工具。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详细列举了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形式,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重要文件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已经为大多数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认同。值得欣喜的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我们可以随处见到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子”,也已经开始重视语文学习的新途径,练习中经常出现“网络”一词,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网上阅读这一信息时代新的阅读形式。
1 利用网络资源,再现课文情境
课文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利用网络设备播放视频《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把课文描写的场景与视频中出现的景象进行比较,把文字变成了形象,这样就对理解课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文本空白
小学课文篇幅都不是太长,大多节选自名篇名著,其中隐藏着许多空白,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人文典故等。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快捷这一特点,行当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1 补充时代背景。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学生能从文本了解到的仅仅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对周瑜为什么为难诸葛亮以及诸葛亮怎么会到东吴等恩怨纠葛充满疑惑。因此,引导学生上网点击有关《三国演义》的网站,弄清“草船借箭”的背景,观看“草船借箭”的电视片断,对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作感性、全面的认识。这样,不但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积淀古典文学的素养。
2.2 补充作者资料。《秋天的怀念》一文以深沉的笔调回忆了自己瘫痪后,母亲对自己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关爱,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了解作者在语言文字背后表达的那种无奈与痛苦,可从网上下载史铁生的资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读课文,学生带着对作者的同情与敬意去读课文,一定会更入情入境。
2.3 补充人文典故。《赤壁之战》一文中蕴含着不少著名的典故,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曹操败走华容道”,这都是学生所不知道的。从网上阅读这些典故,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2.4 补充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荷花》一文,在学生反复诵读“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后,适时点击网上关于荷花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再描述各种不同形态的荷花,网上图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进行了仿说仿写的训练。
3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如小学语文第六册《翠鸟》一课,学生在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以“翠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特点”为单位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同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本组探究的结果以电子作品或探究小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交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视野,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语文学习途径的拓宽,学习时空的拓展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其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认识和利用。
当代语文教育,不仅重视课本这一基本的教材,还对新时期的学习方式做了尝试。把语文由原来的“以本为本”扩展为“大语文”、“社会语文”,试图实现学校内外、课堂内外和书本内外的沟通,努力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接轨。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大胆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学习使用网络的技术,不断提高处理网络资源与教学的整合的能力,增强实效意识,使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师生学习的基本工具。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详细列举了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形式,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重要文件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已经为大多数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认同。值得欣喜的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我们可以随处见到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子”,也已经开始重视语文学习的新途径,练习中经常出现“网络”一词,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网上阅读这一信息时代新的阅读形式。
1 利用网络资源,再现课文情境
课文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利用网络设备播放视频《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把课文描写的场景与视频中出现的景象进行比较,把文字变成了形象,这样就对理解课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文本空白
小学课文篇幅都不是太长,大多节选自名篇名著,其中隐藏着许多空白,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人文典故等。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快捷这一特点,行当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1 补充时代背景。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学生能从文本了解到的仅仅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对周瑜为什么为难诸葛亮以及诸葛亮怎么会到东吴等恩怨纠葛充满疑惑。因此,引导学生上网点击有关《三国演义》的网站,弄清“草船借箭”的背景,观看“草船借箭”的电视片断,对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作感性、全面的认识。这样,不但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积淀古典文学的素养。
2.2 补充作者资料。《秋天的怀念》一文以深沉的笔调回忆了自己瘫痪后,母亲对自己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关爱,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了解作者在语言文字背后表达的那种无奈与痛苦,可从网上下载史铁生的资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读课文,学生带着对作者的同情与敬意去读课文,一定会更入情入境。
2.3 补充人文典故。《赤壁之战》一文中蕴含着不少著名的典故,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曹操败走华容道”,这都是学生所不知道的。从网上阅读这些典故,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2.4 补充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荷花》一文,在学生反复诵读“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后,适时点击网上关于荷花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再描述各种不同形态的荷花,网上图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进行了仿说仿写的训练。
3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如小学语文第六册《翠鸟》一课,学生在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以“翠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特点”为单位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同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本组探究的结果以电子作品或探究小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交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视野,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语文学习途径的拓宽,学习时空的拓展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其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认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