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p2007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其对教育教学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其作用和影响已被不少教育同仁充分认识和阐述。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关键在于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基本原则。应注意的原则有过程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工具性原则。
  1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的好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作用和影响已被不少教育同仁充分认识和阐述,其好处归纳起来包括: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便捷、实用、高效;③扩大信息量和视野;④再现知识的形成;⑤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情况令人堪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一方面是受条件或年龄、精力的限制,许多教师不能用、不会用、不愿用的情况严重;一方面是在应用中存在许多误区:①为课件而课件,应付各级检查;②过分追求课件的精美、华丽,淡化了教学的实效性,本末倒置;③粗制滥造,不能体现教学的辅助作用;④不能有效组织教学,课堂混乱无序,弱化了课件的作用。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设计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始终贯彻落实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并且充分发挥整合的功效呢?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我认为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 过程性原则。“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创举,其中“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学习。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3.2 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整合中,数学教学应根据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中积极地创设丰富地、开放地、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寻找易于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展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重点的展开、重点的突破等方面以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为目的。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学生就是“本”。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立足于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服务,为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服务。
  3.3 创新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创新性原则。整合中的创新可以是教师的创新,也可以是学生的创新;可以是应用方法、手段的创新,也可以是软件的创新;可以是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学习方式的创新;可以是教学观念的创新,也可以是教学行为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事业发展的源泉。
  3.4 工具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工具性原则。简单说,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只是为教学服务。课件再精美再华丽,如果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就只能是垃圾。反之,再粗糙的课件,如果能达到设计的教学目标,或者高效的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那就是一个优秀的课件。一节课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各种教学手段用或不用、用多用少都始终在教师的操控之中,都始终在于教师是否需要。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数学观念与教学模式。数学学科与作为认知工具的信息技术的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正确把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探索和推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课堂教学艺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去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可见,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
期刊
【摘 要】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应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本文列举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活案例,以加强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 生活案例 实际应用 教学     在素质教育时代,地理知识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之一。新课标教学中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基本
期刊
【摘 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走路!”这特别意味着教育者要对“学困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由于语言障碍、学生自身、学科、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原因,往往总有部分学生暂时难以完成必要的初中数学学习任务,所以,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习惯较差、厌倦作业,害怕考试。为了尽可能地使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
期刊
后进生一般是指中、小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对那些不仅学习差,而且品德也差的学生又称双差生。其实,除非是智力有障碍,一般成绩差的学生,品德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双差生。他们基本上生活条件优越,家庭溺爱,容易形成骄横、自私、虚荣的心理。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组织纪律性差,学习成绩低下。本文就个案来谈谈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 个人情况介绍  钟同学,男,1997年出生,2009级初一学生,
期刊
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平衡发展。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缩小两极分化,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这一目标。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调研,我们发现造成两级分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学生个人学习态度、基础
期刊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随着中国进入WTO,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对外语教学的要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而目前,普通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多和加深,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锐减,能主动开口讲英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这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为了能使口语测试评价试验得以顺利开展,我首先进行了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活动。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当代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谈到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再从语文课本中寻找生命教育的契机,在具体举例中说明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生命教育     开学第一天,六班的一位女同学哭哭啼啼地来办公室向班主任杨老师请假,说她继父的儿子也就是她的哥哥今天上午在家里喝药自杀了。这一消息让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震惊,因为他这位哥哥就是杨老师上一级教的学生,初中
期刊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特别重要的,高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转化学困生最需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特别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情感渗透教育很有成效、意义重大。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要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努力。  1 生物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情感不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
期刊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1 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
期刊
高中阶段,同学们感到学习物理非常困惑,常常望而却步。其实有很多模型他们之间看似是互相独立的,实则又是互相关联的。就追及相遇/传送带、板块模型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1 追及相遇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此类问题的本质的条件就是看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的同一位置。  1.1 追及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否追上及两者距离有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