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其对教育教学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其作用和影响已被不少教育同仁充分认识和阐述。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关键在于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基本原则。应注意的原则有过程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工具性原则。
1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的好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作用和影响已被不少教育同仁充分认识和阐述,其好处归纳起来包括: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便捷、实用、高效;③扩大信息量和视野;④再现知识的形成;⑤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情况令人堪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一方面是受条件或年龄、精力的限制,许多教师不能用、不会用、不愿用的情况严重;一方面是在应用中存在许多误区:①为课件而课件,应付各级检查;②过分追求课件的精美、华丽,淡化了教学的实效性,本末倒置;③粗制滥造,不能体现教学的辅助作用;④不能有效组织教学,课堂混乱无序,弱化了课件的作用。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设计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始终贯彻落实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并且充分发挥整合的功效呢?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我认为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 过程性原则。“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创举,其中“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学习。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3.2 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整合中,数学教学应根据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中积极地创设丰富地、开放地、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寻找易于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展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重点的展开、重点的突破等方面以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为目的。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学生就是“本”。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立足于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服务,为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服务。
3.3 创新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创新性原则。整合中的创新可以是教师的创新,也可以是学生的创新;可以是应用方法、手段的创新,也可以是软件的创新;可以是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学习方式的创新;可以是教学观念的创新,也可以是教学行为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事业发展的源泉。
3.4 工具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工具性原则。简单说,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只是为教学服务。课件再精美再华丽,如果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就只能是垃圾。反之,再粗糙的课件,如果能达到设计的教学目标,或者高效的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那就是一个优秀的课件。一节课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各种教学手段用或不用、用多用少都始终在教师的操控之中,都始终在于教师是否需要。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数学观念与教学模式。数学学科与作为认知工具的信息技术的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正确把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探索和推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的好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作用和影响已被不少教育同仁充分认识和阐述,其好处归纳起来包括: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便捷、实用、高效;③扩大信息量和视野;④再现知识的形成;⑤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情况令人堪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一方面是受条件或年龄、精力的限制,许多教师不能用、不会用、不愿用的情况严重;一方面是在应用中存在许多误区:①为课件而课件,应付各级检查;②过分追求课件的精美、华丽,淡化了教学的实效性,本末倒置;③粗制滥造,不能体现教学的辅助作用;④不能有效组织教学,课堂混乱无序,弱化了课件的作用。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设计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始终贯彻落实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并且充分发挥整合的功效呢?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我认为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 过程性原则。“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创举,其中“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学习。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3.2 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整合中,数学教学应根据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中积极地创设丰富地、开放地、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寻找易于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展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重点的展开、重点的突破等方面以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为目的。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学生就是“本”。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立足于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服务,为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服务。
3.3 创新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创新性原则。整合中的创新可以是教师的创新,也可以是学生的创新;可以是应用方法、手段的创新,也可以是软件的创新;可以是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学习方式的创新;可以是教学观念的创新,也可以是教学行为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事业发展的源泉。
3.4 工具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工具性原则。简单说,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只是为教学服务。课件再精美再华丽,如果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就只能是垃圾。反之,再粗糙的课件,如果能达到设计的教学目标,或者高效的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那就是一个优秀的课件。一节课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各种教学手段用或不用、用多用少都始终在教师的操控之中,都始终在于教师是否需要。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数学观念与教学模式。数学学科与作为认知工具的信息技术的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正确把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探索和推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